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来源:时尚达人圈    阅读: 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而且这个节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以下分享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1

一、中元节为何有“鬼节”之称

据史料记载,中元节虽然起源于上古时期,但是在先秦时期才逐渐形成。作为一种民间对于宗教的信仰,可以说中元节乃道教、佛教的结合体。

道教把诸神分“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为“三官大帝”。基于这种宗教信仰,民间才认为他们都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

“天官”会在上元节时赐福;“地官”则在农历七月十五赦罪,古人认为这一天地狱大门将敞开,鬼魂则可以借机回到人间,所以中元节才被称为“鬼节”。

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中元节也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古人认为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而七月半则是民间酬谢大地的节日。

所以人们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祀祖仪式,目的就是为了向祖先报告秋收。但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思想,其实还是敬祖尽孝。

所以在中元节到来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老百姓则会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烧纸,并且祈求仙人在地府过得顺心。

同时祈求保佑活着的人幸福安康,总而言之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将沉浸于祭祀的氛围之中。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二、中元节的特色习俗

1.祭祀祖先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元节就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因为按照古代迷信思想认为,这一天地府大门无人把守。

所以地府内的鬼魂便可以重返阳间,目的就是为了探望一下家中的子孙。所以作为孝子贤孙一定要在这天夜里,摆上酒、菜、蔬、果祭祀祖先。

无论家中的经济条件好坏,都会准备冥币亦或是纸牛马,有的地方还会在这一天包粽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但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同,所以祭祀物品也有很大差异。实际上关于中元节的日期,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的说法。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第2张

南方地区一般都会在七月十五祭祀祖先,而北方人则遵循传统,必须要在七月十四这一天晚上,提前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但是这都不影响人们对祖先的孝心。

2.烧纸、放河灯

所谓“烧纸”就是烧冥币,在中元节这天晚上人们会来到十字路口,然后选定一块比较平整的地方,将冥币放在地方开始焚烧。

因为人们认为阳间的纸钱就是阴间的真钱,而给逝去的亲人烧纸就是给他们“送钱”。

关于中元节“放河灯”习俗,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比较常见。

在中元节夜幕降临之时,人们将地藏烛放入荷花形状的灯中,然后顺水任其漂流直下,据说河灯飘得越远逝者,则越能感受到子孙的孝心。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2

中元节祭祀流程

1、先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摆好饭菜、碗筷、酒杯、茶水等供品,然后在坟堆前上三柱香。

2、给看坟的.土地神摆好供品后,再烧一份黄纸,此俗叫做“拜土地神”,亦叫供奉“看坟神”。用以感谢他一年四季守护坟地,保护列祖列宗平安无事。

3、香烧至半柱时,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烧掉事先准备好的纸钱和衣物。并留少许钱物,分别在其他坟堆上烧掉,唯恐别的鬼魂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坟堆上抢钱和衣物。

4、三柱香烧尽时,撤掉供品,并将供品向坟地四周抛撒,此俗叫做“拜四方”。意思是给那些人去上坟的远亲近邻抛撒吃的,不让他们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抢吃的。

中元节祭祖要准备什么

1、香烛:香烛是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目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2、纸钱: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要焚烧干净。

3、素酒: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

4、水果点心:水果以各地时令水果为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点心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5、饭菜: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很多人会在祭奠先人的同时,向孩子们讲述先人生前的事迹,让下一代勿忘祖先。

6、鲜花: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色菊花尤其对景。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第3张

7、“包袱”:“包袱”,即扫墓者(逝者家属)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烧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包袱”烧了,就是将这些物品送给了先人。

中元节风俗食物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

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3

中元节的起源

其实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节日改变了本身的寓意,这种例子还是有的。比如说同为农历七月的七夕节。

其实最早的时候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而是少女们向织女祈求教导的时候。

只不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传开以后,再加上现代一些商家的渲染,这七夕节就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了。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演变吧。

至于中元节,在两宋时期就已经逐步的演化成了鬼节,这其中主要是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影响。

网友们都知道,自汉朝一来,佛教就传入了我国。而且,在我国内陆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影响力很大。

而佛教的这一天,是一个节日,叫做“盂兰盆节”。盂兰盆这个名字其实是古印度话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倒悬之苦”。

简单一点来解释,就是有一些在地狱之中接受苦难的鬼魂,在这一天,可以被解放。从寓意的角度来想,这盂兰盆节似乎真的和鬼节有一些相似之处了。

但其实,从佛教传入中国,也就是从东汉时期开始,一直到了宋朝,大概有千年的时间,这盂兰盆节,都不叫鬼节。只是那些信奉佛教的人用来供奉佛祖的一个节日。

还有另一个原因,使中元节变成了鬼节。而且,也是由于宗教。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它在农历7月15日这一天,也设定了一个节日,而且命名为中元节。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第4张

也就是说中元节这个名字其实是起源于道教。只不过,道教的中元节在一开始也只是说要去祭拜祖先,来表达在世的人的一份孝心,因此和鬼节也相差甚远。

但是。祖先确实也已经是死去的人,再加上佛教的盂兰盆节,也与道教的中元节不谋而合。节日的时间是一模一样的。

节日的意义也基本上是相同的,并且都与死去的人有关。所以两个节日就逐渐的走到一起了。

中元节的融合

这两个节日,在中国本土逐渐融为一体,混为一谈,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元节,也就是鬼节。

一提到鬼节,大家都会感到有些害怕,其实,也就是这个名字不太好听而已。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第5张

在鬼节这一天,我们所要表达的还是去祭祖的一份孝心。如今还有很多地方,在中元节这一天有非常多的习俗。

比如说,许多人非常喜欢吃炸茄盒。在中元节这一天,有很多地方都会炸茄盒,人们认为这是祖先去参加盂兰盆节的干粮。

还有许多地方,会选择吃鸭子。这个时候的鸭子非常肥美。而且鸭子生活在水中,吃鸭子寓意也是非常的好,所以就选择食用鸭子。

这些习俗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博大的胸襟。能够把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特色的一个节日。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