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来源:时尚达人圈    阅读: 9.0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很多时候孩子对于很多事情都不理解,所以才要家长们正确的引导,但是很多家长会跟宝宝说一些自己认为没有影响的话,下面小编分享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一起来看下吧。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1

“妈妈不要你了!”

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我说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现:小丁睡觉前还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还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搬出爸爸来说服小丁。爸爸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糖,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专家分析: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2

平时无心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最近,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她在一本书上看到,不但批评会影响孩子自尊心、夸奖孩子也是一样的。这让她感慨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带孩子了。总感觉自己怎么做都有可能做错,甚至一次错误有可能会让孩子受到终生的影响。

看到她的留言,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前几年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也有一样的困惑。

有一次,孩子故意把水壶打倒了,水壶内胆碎了一地,玻璃渣子满屋子都是。

看到一地狼藉,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你实在是太调皮了,我根本就没见过像你这样不听话的孩子。“没想到孩子哭着跑开,说我不爱他了,并且好几天都不愿意和我说话。

那段时间,我寝食难安,特别担心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自尊心会受到影响。作为一个妈妈,我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自己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而是阻力。

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特别想写一写,算是为她也是为我曾经的困惑试着给出一个答案。

为什么我们总是爱评价孩子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礼仪,有很多观念已经是深入到“骨髓”的。

你这样做是不是合乎规范的?

你那样做是不是合乎道德的?

你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好不好?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忍不住去带着“评价”教育孩子:

你不乖、你贪吃、你很聪明、你很厉害

我们以为,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根据这些规矩做出改变,又或者通过我们的高评价获得自尊心和满足感。

让孩子改变不好的习惯,让孩子继续保持优良的作风,这是我们想要进行评价的原因。

然而,遗憾的是,基于这个目的去评论孩子的话,不管我们怎么小心翼翼地去选择措辞,结果都很可能让你“事与愿违”。

为什么评价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评论不能带来我们预期中的效果?

因为,评论从某种方面来说是一种局限,孩子将从评价中去评估自己的价值,同时它会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如果你不能做到什么什么样子,你就不值得被爱。

当我们在批评孩子太顽皮太捣蛋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够听话、所以我是不值得被爸爸妈妈爱的。

当我们在表扬孩子很聪明时,孩子往往会困惑,如果我下一次没有表现出这么聪明,那么爸爸妈妈还是会如平常一样爱我妈?

大人的评价,直接会在孩子的内心刻画出一副画面,影响到孩子的人格结构。

这两种不同的评价,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退缩到自己的小世界里,永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他们连照顾自己都倍感困难了,还能在意到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吗?

我的初中同学小敏当时还是一枚学霸,各科成绩优秀,长相也美。她是每个男生心目中的暗恋对象,也是各科老师都忍不住夸奖的好学生。

可是,长大后的她却跟我说过,小时候的自己并不快乐。她活在了"聪明"的评价中,太害怕别人说她不够聪明。

小敏上了高中以后,发现学习难度大了一圈以后,开始旷课逃学,成绩很快变成了班上倒数几名。

她宁可听到老师的惋惜:“你很聪明,可是你不愿意好好学习。”

也不愿意再花时间在学业上了。

在高中时期里,她和以前的同学之间的关系疏远了不少,也没有交到新的朋友。因为她发现,同龄的孩子会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她基本上插不上嘴,也不愿意去学一下。

因为一想到别人可能会用错愕的眼神看着她,鄙夷地跟她说:“你原来连这个都不会”,就失去了尝试的勇气。

现在的小敏很后悔,她觉得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是充满缺失的。

用她的话说,自己是一个孤零零的城堡主人,总觉得城堡里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巨大的灾害而心怀不安,因此她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精神留在城堡里,哪怕自己都快撑不下去了也不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我想,她的父母,曾经的老师们,都是希望她能够健康成长的,但都不会想到一句聪明的评价会给孩子带来这么长远的影响。

我们到底该怎样和孩子沟通?

经常会有家长问我:H妈,到底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孩子很健康地长大?

我经常会开玩笑地说:你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这个问题估计需要好几本书才能解答。

家庭教育确实一个很宏大的客体,但是,这并非一个无解的问题,反而它异常简单,因为答案只有一个字:爱。

只是,太多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去爱,怎么去爱。就好像,当我们在评论孩子的时候,我们总会告诉自己,我是因为爱孩子才会这么做。

大概也有很多家长有类似的疑问:H妈,你既然说不让我们随便评价孩子,那你说说,孩子不听话、孩子胡闹,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吧?孩子做好了不需要表扬吗?

其实,答案依然很简单:做回你自己,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地孩子保持沟通。

最好的办法就是蹲下来,像美剧里的爸爸妈妈一样,蹲下来,然后以成年人的口吻和一个2、3岁的小朋友进行沟通,你不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你自己。

当你蹲下来、眼睛和他直视的那一刻,你首先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态度给孩子:我尊重你。

那么接下来所有的沟通,都是发生在尊重的基础之上,所以无论是赞同、或是否定,孩子都不会体验到太大的挫折感,因为他会很清晰地捕捉到爱的信号:

爸爸妈妈只是觉得我这个行为不太对,但是他们还是尊重我的,还是爱我的。

爸爸妈妈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而不是因为我很聪明我有天赋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喜欢我。

在希望孩子改变行为的时候,爸爸妈妈需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沟通语言,不要宣泄自己的情绪、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跟他说出这个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困惑,然后说希望他能够改正一下自己的行为。

在表扬的时候,多和孩子沟通事情的细节,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在完成这些事情中的思考和实施的步骤,而不是一直在夸奖孩子聪明、天生聪慧等不可控因素。

相信我,孩子都是伶俐敏感的,你对他的态度,他一定能轻轻松松感受地到。

想要孩子健康成长,首先你要具备满满的正能量,你要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强大的、懂的爱的内涵的父母。

所以,在以后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静下心来把评论先拿开呢?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