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新生兒敗血症,大家都瞭解新生嬰兒敗血病,都瞭解這對小寶寶是一種非常大的摧殘,因此要提高警惕,下面分享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1

可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

早髮型多在出生後7天內起病,感染多發生於出生前或出生時,病原菌以大腸桿菌等G-桿菌為主,多系統受累、病情凶險、病死率高。晚髮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髮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後,病原體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見,常有臍炎、肺炎等區域性感染病灶,病死率較早髮型相對低。

出現以下表現時應高度懷疑敗血症發生:

1.黃疸

有時可為敗血症惟一表現。表現為生理性黃疸消退延遲、黃疸迅速加深、或黃疸退而復現,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

2.肝脾大

出現較晚,一般為輕至中度大。

3.出血傾向

面板黏膜淤點、淤斑、紫癜、針眼處流血不止、嘔血、便血、肺出血、嚴重時發生DIC。

4.休克

面色蒼灰,面板花紋,血壓下降,尿少或無尿。

5.其他

呼吸窘迫、呼吸暫停、嘔吐、腹脹、中毒性腸麻痺。

6.可合併腦膜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化膿性關節炎和骨髓炎等。

新生兒敗血症
  

檢查

1.外周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細胞中桿狀核細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計數增加。

2.細菌培養

(1)血培養;

(2)腦脊液培養;

(3)尿培養;

(4)其他分泌物培養。

因新生兒抵抗力低下以及培養技術等原因,培養陰性結果也不能除外敗血症。

3.C反應蛋白測定

細菌感染後,C反應蛋白6~8小時即上升,當感染被控制後短期內即可下降,因此還有助於療效觀察和預後判斷。

新生兒敗血症2

敗血症病原學

各種細菌均可作為敗血症的病原菌,由於抗菌藥物、免疫抑制藥物的廣泛使用,致病菌種也有所改變,20世紀50年代前,以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為多見,目前導致敗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其次是綠膿桿菌、肺炎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厭氧菌及真菌性敗血症也在增加。細菌的致病力與其產生的毒素和酶有關,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血漿凝固酶、α-溶血素、殺白細胞素,常引起嚴重的敗血症或膿毒血癥;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的內毒素能損傷血管及心臟等,從而易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微迴圈障礙、感染性休克等;肺炎鏈球菌等具有莢膜,可拮抗人體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敗血症常見的病原菌有以下四類:

革蘭氏陽性球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在醫院內感染者表皮葡萄球菌也不少見,其他還有肺炎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後者常引起新生兒敗血症。另外D組鏈球菌(腸球菌)以易併發心內膜炎而引起關注。

革蘭氏陰性桿菌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其次為肺炎桿菌、腸桿菌(產氣桿菌、凝團桿菌等)、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枸櫞酸桿菌及沙雷菌等。

厭氧菌主要為脆弱桿菌、消化球菌與消化鏈球菌、產氣莢膜桿菌等。目前報道厭氧菌敗血症佔敗血症總數的10%左右,但由於厭氧菌培養技術較為複雜,故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

真菌主要為白色念珠菌,其次為麴菌與毛黴菌。

多數菌敗血症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細菌同時或先後感染,多見於嚴重燒傷或免疫功能嚴重低下者。

新生兒敗血症 第2張
  

敗血症症狀

原發炎症:

各種病原菌所引起的原發炎症與其在人體的.分佈部位有關。原發炎症的特點是區域性的紅腫、發熱、疼痛和功能障礙。

毒血癥症狀:

起病多急驟。常有寒戰、高熱、發熱多為弛張熱及或間歇熱,亦可呈稽留熱、不規則熱及雙峰熱,後者多系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所致。發熱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癥症狀,如頭痛、噁心、嘔吐、腹脹、腹痛、周身不適、肌肉痛及關節痛等。

皮疹:

見於部分患者,以瘀點最為多見,多分佈於軀幹、四肢、眼結膜、口腔粘膜等處,為數不多。

關節症狀:

可出現大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甚至併發關節腔積液、積膿,多見於革蘭陽性球菌、腦膜炎球菌、產鹼桿菌等敗血症的病程中。

感染性休克:

約見於1/5~1/3敗血症患者,表現為煩燥不安,脈搏細速,四肢厥冷,面板花斑,尿量減少及血壓下降等,且可發生DIC,系嚴重毒血癥所致。

肝脾腫大:

一般僅輕度腫大。

新生兒敗血症3

檢查與診斷

血象:白細胞總數大多顯著增高,達10~3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多在80%以上,可出現明顯的核左移及細胞內中毒顆粒。少數革蘭陰性敗血症及機體免疫功能減退者白細胞總數可正常或稍減低。

病原學檢查

細菌培養:血培養是診斷新生兒敗血症的金標準,需同時作需氧、厭氧,真菌,必要時作L型菌培養。血培養與其他處體液培養獲相同細菌更有意義。

細菌塗片:膿液、腦脊液、胸腹水、瘀點等直接塗片檢查,也可檢出病原菌,對敗血症的快速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詳細詢問病史和作詳盡體檢極為重要。凡有急性高熱、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加,而無侷限於某一系統感染的傾向時,或有區域性病灶、導管及器械操作史等均應考慮有敗血症的可能;血液或骨髓培養陽性為確診的.依據。應與傷寒、粟粒型結核、結締組織病及淋巴瘤等疾病鑑別。

新生兒敗血症 第3張
  

治療

一般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正確處理區域性病灶及各階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腎功能不全)亦很重要。

病原治療。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

抗生素是首要藥物,應及早採用,未得培養結果之前,常需兼顧G+球菌及G桿菌,選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卡那黴素或慶大黴素)與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聯合治療。再針對培養出的致病菌及其對藥物的敏感度,更換最合適的抗生素。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者可選用青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等;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則選用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頭孢菌素及半合成廣譜青黴素;厭氧菌感染則首選甲硝唑,也可選用青黴素、氯黴素、氯潔黴素等;敗血症確為真菌所致則應選用二性黴素。應注意早期、足量並以殺菌劑為主;一般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多自靜脈給藥;首次劑量宜偏大,注意藥物的半衰期,分次給藥;療程不宜過短,一般三週以上,或熱退後7~10天方可酌情停藥。

區域性病灶的處理: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或切開引流。化膿性胸膜炎、關節膿腫等可在穿刺引流後區域性注入抗菌藥物。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預防

經常保持面板和粘膜的清潔和完整,避免創傷,切忌擠壓或用針挑刺瘡癤,應積極治療、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燒傷病房應嚴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預防敗血症的發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