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衣服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封建思想非常嚴重的古代,穿衣是有非常有講究的,有等級之分的,下面分享一篇關於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的相關資訊。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1

但是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亂穿衣服還很容易惹來殺身之禍。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中,為了區分天子、王公貴族、官僚以及庶民,會在各個方面設立一些,具有明顯區別的等級制度。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穿衣服其實就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古代卻絕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同階級會有不同款式的衣服,而且會從衣服的樣式、顏色、配飾等幾大方面,都做出一些比較嚴格的等級劃分。

除了封建統治者之外的其他階層,一旦穿錯了衣服就有篡越的嫌疑,不僅本人會受到相關法律的制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整個家族都受到牽連。所以在古代社會穿衣打扮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中國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都必須嚴格遵守穿衣“禮制”, 如果奴隸或者庶民不按照相關制度穿衣服,比如,皇帝的衣服都以明黃色為尊,其他人就不能穿明黃色的衣服。否則就會犯下欺君罔上的罪名。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古代“衣、服”的演變和制度

1、原始社會衣不蔽體

從原始社會時期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發展到上古時期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進步。在上古時期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古老部落,當時黃河流域的兩個比較強大的部落,在軒轅氏和神農氏的帶領下,不斷向文明和開化發展。

在上古時期的早年階段由於生產力特別低,所以生活在當時的人們只能夠就地取材。無論是食物還是所謂的“衣服”, 只能夠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當時人們的飲食主要是各種肉類,以及自然生長的蔬菜和野果。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2張

由於當時的自然條件相對來說特別惡劣,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人們為了禦寒就只能用乾枯的樹葉和乾草,編織成類似於“衣服”的東西穿在身上。但由於編織技術非常落後,所以根本起不到禦寒以及蔽體的作用。

當時的部落的首領軒轅氏也就是黃帝,為了能夠改善這種結果條件,便讓熱門將野獸的毛皮披在身上,這樣不僅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禦寒作用,而且還讓人類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2、 “上衣下裳”開始出現

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的思想意識不斷提升,“衣服”在當時社會中被提上日程。在這種前提下黃帝經過精心研製,又創造出了以“上衣下裳”為載體的,中國最早的傳統服飾形制。

據《周易》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皇帝發明“上衣下裳”開始,一直到堯舜二帝時期,以“上衣下裳”對應乾坤的意識形態初步形成。

也就是說“上衣”對應天“下裳”對應地,上古時期“衣服” 形制出現之後,不僅為黃帝、堯舜二帝統治華夏做出了一定貢獻,同時以“衣服”為基礎的等級制度也開始出現。

“上衣下裳”是古代中國“衣服”出現的雛形,這種型別的衣服出現之後,不僅在樣式上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同時在顏色上也提出了應該對應自然萬物的理念。這不僅體現了古代人的宇宙觀,同時也是古代中國最早的等級觀念雛形。

3、 嫘祖養蠶織布

黃帝的妻子嫘祖是古代中國,第一個發明養蠶織布的人。嫘祖教人們種桑、喂蠶,並用蠶吐的絲通過繅絲、織帛等方法,製作成麻布以及帛布。至此人們開始穿上了真正意義上的衣服。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3張

由於蠶絲織出來的帛布要比麻布光滑細膩,所以在當時深受人們的喜愛。將這種布匹染上顏色並製成“衣裳”, 就形成了黃帝時期的“上衣下裳”服飾形制。實際上如果從政治角度來講,“上衣下裳”其實就已經從樣式、顏色方面,將“衣服”這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分成了“貴賤”等級制度。

商朝時期的服飾等級制度

商朝時期由於社會制度已經基本趨於完善,所以人們在服飾上的要求也會更高。商朝無論男女、尊卑,也依然延續了皇帝時期“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飾形制。只不過在樣式以及顏色上有較大的發展。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4張

商朝時期的“上衣下裳”更趨於“衣裳”的特點。雖然看起來也比較寬大,但腰身和衣袖都以“緊窄”的樣式為主。在長度上來看已經超過了膝蓋並至小腿部位。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束髮右衽”的裝束特點其實就形成於商代。

雖然商朝的服飾從帝王到庶民的形制基本上差不多,但實際上服飾等級制度也非常嚴格。天子以及奴隸主的服飾,基本上都會用比較高階的染織品以及刺繡品進行裝飾。而普通民眾或者奴隸的衣服,只能用麻布或者葛布製成。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5張

除了在衣服的材料上有明確的規定之外,服飾的顏色選用也必須遵守制度規定。天子以及貴族的衣服,上身基本上都用青、赤、黃等顏色,而下裳則多用緇、赭、綠等顏色。並且在衣領以及衣袖部位還有鑲邊。

而平民百姓或者奴隸的衣服,不僅材質方面比較低廉,顏色上也基本上是以純色為主。從這裡我們不能看出,衣服的樣式、材質、顏色,其實都是區分貴族於平民的重要標誌。這其實也體現出了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劣根性。

實際上在殷商時期之所以會出現服飾等級制度,筆者認為其實也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經濟達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服飾選擇。但由於殷商屬於奴隸制社會,所以即使社會創造出再多財富,也都必須歸天子以及奴隸主所有。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6張

周朝的服飾與禮儀制度

周朝在整個中國發展史上的地位都非常高,因為在周朝時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禮儀制度。人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需要遵照《周禮》的約束,即使是在穿衣吃飯這種,比較平常的事情上也不例外。

事實上在古代社會穿衣與吃飯,也需要遵照一定的制度和規矩。周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無論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能夠體現出封建制的影子。尤其是在服飾方面更是做出了十分細緻的規定。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周朝,服裝就是每個人階級屬性的基本標誌。也就是說只要從衣服上就能夠看出這個人的等級。如果按照文化沿襲角度來看,實際上週朝的服飾基本上沿襲了商代服飾。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7張

雖然從衣服的樣式以及裝飾性方面有一些改變,但是基本上與殷商時期的衣服大同小異。周朝時期的服飾也以寬大為主,袖子方面分為緊袖袖和寬袖兩大類。領子和殷商時期的“交領右衽”基本一致。

衣服從出現之後一直到周朝時期,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再加上中朝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所以人們在穿衣服這件事上,所花費的心思要更多一些。雖然周朝的衣服依然沒有鈕釦,但是腰間卻多出了一個寬大的綬帶,並且還掛上了很多裝飾物。

但是筆者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些裝飾物,因為它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裝飾,同時也是身份和等級的象徵。普通平民根本就沒有資格在腰間掛玉,所以周朝時期的服飾,依然沒有擺脫等級森嚴的制度影響。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8張

漢服出現華夏民族服飾進入巔峰時期

所謂“漢服”實際上指的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相比較於前幾個朝代的服飾來說,漢服不僅具備了衣服的基本屬性和等級制度,同時也對古代服飾文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雖然漢服主要流行於漢族居住地,但卻對整個華夏民族的服飾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貢獻。

正因為漢服的出現才讓華夏民族有了凝聚力,漢朝時期由於經濟水平和生產力都比較發達,所以無論是織布還是印染以及刺繡等工藝,都達到了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所以漢朝時期的服裝不僅更具人性化,同時也彰顯了華夏民族的氣度。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9張

如果從服裝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其實漢服也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並借鑑了殷商以及周朝的服飾形制,才最終定型為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服飾。漢服體系形成過程中,其實也離不開“四書五經”中的文化薰陶。

如果將漢服比喻成人類發展的高階階段,那麼以漢服為載體的古代文明,在漢朝時期也已經基本形成。雖然漢服也依然無法擺脫等級制度的束縛,那但是相對於殷商和周朝來說,無論是皇帝、王公貴族還是平民,衣服樣式基本趨於一致。

雖然在裝飾和顏色上也有比較嚴格的等級劃分,但漢服的顏色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尤其是漢朝女子的服飾,不僅具有飄飄欲仙的優美質感,同時也能夠從人性的角度上去體現女性體態之美。

那就在這裡也需要和大家重申一下,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服飾制度。有很多顏色都是統治階級的專屬色,一旦穿錯衣服顏色就會受到封建制度的嚴厲制裁。

雖然說從這一點上來看古代的服飾制度有一點落後,但也恰恰證明了服飾文化,在社會變革中所起到的作用。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2

中國古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要考慮是否合乎禮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飾帶有明顯的階級色彩,它是用以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標誌。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紋飾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衣著打扮常常不止是一個人的個人標誌,往往還是他的社會代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質地明貴賤

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絲織品和麻葛織品。絲織品總稱為“帛”,分類細,種類多,如綾、羅、綢、緞、錦、紈、綃、絹、縞、素、縑、綺等,這些只有統治者才能穿。

因此,宋代詩人張俞在《蠶婦》中寫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稱。後來一般讀書人在沒有入仕之前,也稱為“布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稱“臣本布衣”。

二、長短顯身份

李商隱在《雜纂》中說:“僕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僕子樣。”因為“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裝,僕人是最下層的苦力,是不能寬衣博帶的,只能一身短打扮。

這正如後來哪怕到了民國,咸亨酒店裡的下等人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上等人、讀書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

三、服色分地位

古代服裝的顏色與一個人的地位密切相關。一般說來,金黃紅紫等豔麗之色,多屬於達官貴人;青藍黑白,則屬於平民。

按中國的陰陽五行說,黃色具有象徵意義,代表著土地的顏色,著黃色意味著佔有土地,是天下的統治者。所以古代只有帝王才能著黃衣,於是黃衣就成了帝王的代稱。皇帝所用之物也常著以“黃”字,如皇帝的龍袍叫黃袍,皇帝頒發的文告叫黃榜。唐朝較為特殊,宮廷裡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黃衣,所以“黃衣”有時是宦官的代稱。如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提到的“黃衣使者”。

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紫衣,四品著深紅色衣,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漢代曾有“散民不敢服雜彩”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規定,可見古代平民的服裝是不能施彩的,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為沒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稱。

古詩文中還常見以下關於衣著的名詞: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裝。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緋紅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僚。烏衣,三國時士兵穿的黑色服裝。赫衣,封建社會裡囚犯的服裝。古代讓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沒有領子、不鑲邊的赫色衣服來代替死刑,以後,赫衣就成了囚衣。錦衣,是瑰麗多彩、花紋精緻古雅的絲織品服裝。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祿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錦還鄉”是說做了大官回鄉炫耀。

其實我們從歷代所用的“蒼頭”、“白丁”、“皁隸”、“黃袍”、“紅頂戴”這些帶著顏色的稱呼上以及“大紅大紫”等詞語的用法上,就可以看出服色的等級意義了。

四、紋飾別等級

上古時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種紋飾。十二種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亞形)。

十二種紋樣各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如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龍,象徵王權、人君的應機佈教而善於變化;山,象徵王者鎮重安靜四方;華蟲(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徵冰清玉潔;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祿豐厚;黼為斧形,象徵決斷;黻作兩已相背,象徵善惡分明,等等。

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不一樣。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藻以下六種,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從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可隨便逾越。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3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衣冠整齊,乾淨得體,是我們應有的修養,也能展現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古代,等級十分森嚴,就連衣服的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許僭越。由於官職的品級不同,所著衣色也不相同。如黃色便是皇帝的專用色,這就是“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於北周,形成於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時,只在區域性做了一些小的調整。以唐代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著紫色,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著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江州司馬青衫溼”句,便有遭貶後官職卑微之意。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經常出入朝廷,於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誌,而達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時人便以“紅得發紫”來代替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10張

在那時候,老百姓穿的衣服總是以本色為主,因為那時印染技術低而成本高,老百姓沒有錢,就不給衣服染色。所謂本色,是指做衣服的紡織品原料的本來是什麼顏色,它就是什麼顏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猶如後世所說的布衣。

唐朝的服色,以柘黃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無地位。由於名臣馬周的建議和閻立本的設計,唐朝恢復了帝王的冕服,並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顏色分別等級外,還用各種鳥銜各種花的圖案來表示不同的官階。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帶的等級就有二十八種之多。皇帝身邊的御林軍,也分穿不同花紋的染織繡衣。宮廷內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墊,都繡滿花紋,甚至綴上真珠。皇后的鳳冠大大的,上面滿是珠寶,並且還有用金銀絲盤成整出王母獻壽故事的,等於把一臺戲搬到了頭上。貴族婦女的髮髻和花冠,都以大為時髦,發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貴族婦女的便服時興瘦長,一種罩在裙子外面類似現代小袖對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著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紅紫、藍綠為主色的習慣,採用了備種間色,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比較呆板的唐式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花樣。

男子官服仍是大袖寬袍,紗帽的兩翅平直向兩旁分開,這時已成定型。便服還是小袖圓領如唐式,但腳下多改穿絲鞋。退休在野的官僚,多穿“直裰”式衫子,戴方整高巾。棉布已逐漸增多。南方還有黃草布,受人重視。公差、僕役,多戴曲翅襆頭,衣還相當長,常撩起一角紮在腰帶間。契丹、党項、女真族先後建立了遼、西夏、金政權,他們在穿戴上和漢人不大相同。

元朝的官服用龍蟒緞衣,等級的區別在龍爪的多少,爪分三、四、五不等,有法律規定,不許亂用。明清兩代還依舊這樣。在元代,便服還採用唐宋式樣。一般人家居,衣多敝領露胸;出門則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帽子用細藤編成。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一小綹,如個小桃子式,餘發分編成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青紅絨錦作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向前上聳,和個直頸鵝頭相似。平民婦女或奴婢,多頭梳頂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絹合領左衽袍子。

明朝,皇帝穿龍袍。相傳衣冠尚黃,始於黃帝,說黃帝是服黃衣戴黃冕的,所以古代以黃色為正色。以其他顏色為雜色。黃色象徵帝王,其他人不得穿黃衣服。皇帝為何要壟斷黃色呢?因為太陽是黃色的,而皇帝就是人間的太陽。再者,黃色常令人聯想到金子的顏色,金子是貴重的,因此黃色具有尊貴的寓意。歷代皇帝大都喜尚黃色,登基做皇帝俗稱為“黃袍加身”。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11張

明朝禁止臣民用黃色,所有的黃色,包括柳黃、明黃、薑黃等都禁止民間使用。清朝只有皇帝可以用黃色,比如乾隆時期,就禁止別人用與黃色接近的米黃色等。其它人只有皇帝特別恩賜,才可以用,如黃馬褂之類。民間就更是禁忌有黃色的衣服了,否則,就被視為“要造反”和“想篡位”。

大臣穿繡有“蟒”“鬥牛”“飛魚”等花紋的袍服,各按品級,不得隨便。一般官服多為本色雲緞,前胸後背各綴一塊彩繡“補子”(官品不同,“補子”的彩繡也不同)。有品級的大官腰帶間垂一長長絲絛,下面懸個四寸長象牙牌,作為入宮憑證。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普通衣服式樣還多繼承宋、元遺制,變化不大。這時結衣還用帶子,不用鈕釦。男子頭上戴的巾,有一種像一塊瓦式,名“純陽巾”,明太祖定名為“四方平定巾”,讀書人多戴它;另有一種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統帽”,小商販和市民多戴它。婦女平時在家,常戴遮眉勒條;冬天有事出門,則戴“昭君套”式的皮風帽。女子有穿長背心的,這種背心樣式和兵士的罩甲相近,故又叫“比甲”或“馬甲”。

清朝的服裝打扮,不同於明朝。明朝的男子一律蓄髮綰髻,衣著講究寬大,大體衣寬四尺,袖寬二尺,穿大統襪、淺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則剃髮垂辮(剃去周圍的頭髮,把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背後),箭衣馬蹄袖,深鞋緊襪。清代官員服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作外褂,前後開叉,胸、背各綴“補子”(比明代的“補子”小一些)一方(只有親王、郡王才能用圓形),上繡各種禽獸花紋,文官繡鳥,武官繡獸,隨品級各有不同。

古人穿衣服有什麼講究 第12張

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氈帽、便帽等幾種。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縫,上綴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官員的禮帽分“暖帽”(冬天戴)、“涼帽”(夏天戴)兩種,上面都有“頂子”,隨著品級不同所戴的“頂子”顏色和質料也不同:一品官為紅寶石頂,二品官為紅珊瑚頂,三品官為亮藍寶石頂,四品官為暗藍寶石頂,五品官為亮白水晶頂。帽後都拖著一把孔雀翎,普通的無花紋,高階官僚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貴。只有親王或對統治階級特別有功勳的大臣才被賞戴三眼花翎。

平民婦女服裝,康熙、雍正時,時興小袖、小云肩,還近明式;乾隆以後,袖口日寬,有的竟肥大到一尺多。衣服漸變寬變短。到晚清,城市婦女不穿裙,但上衣的領子轉高到一寸以上。男子服式,袖管、腰身日益窄小,所謂京樣衫子,把一身裹得極緊,加上高領子、琵琶襟子、寬邊大花坎肩,頭戴瓜皮小帽,手拿一根京八寸小煙管,算是當時的時髦打扮。一般地主、商人和城市裡有錢的市民,很多就是這樣的裝束。照規定,清代農民是許可穿綢紗絹緞的,可是事實上穿綾羅綢緞的仍然是那些地主官僚們、大商人們,至於受盡剝削、受盡壓迫、終年辛勤難得一飽的短衣漢子們,能求勉強填滿肚皮,不至赤身露體已經很不容易,哪裡還能穿得上絲織品!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