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培養樂觀的寶寶

培養樂觀的寶寶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培養樂觀的寶寶,樂觀對寶寶的健康成長,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受挫折能力等,各方面發展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家長從小就要注意培養寶寶的樂觀精神,來看培養樂觀的寶寶。

培養樂觀的寶寶1

培養樂觀的寶寶

1 與興趣為伴

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快樂。於是有些家長想給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芭蕾舞,彈琴,畫畫,心算……興趣班似乎越來越低齡化了,是家長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所以讓孩子參加各種技能班,還是怕孩子落後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興趣"是家長的興趣還是孩子的興趣?不錯,有些專案孩子的確感興趣,可是有些活動不見得孩子感興趣。

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做無形給孩子壓力,特別是有些事情孩子不擅長又害怕家長責備,很容易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和抱負,不利於孩子成長。興趣愛好不一定是指某種技能,例如集郵、拼圖等,它們並不是某種競技,卻同樣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更能讓孩子學會投入的快樂。

培養樂觀的寶寶

2 多鼓勵少責備

小麗愛攀高爬低,她愛拿著畫筆到處塗鴉,她愛穿粉色的衣服,媽媽給她足夠安全的空間去做她愛做的事情,讓她的自主充分得到實現。但是如果"愛好"超過了安全尺度, 孩子想做出危險的事情,那怎麼辦呢?找孩子感興趣的另一件事來分散注意力即可,而不是當面否定來打擊她的自信。

有時候家長還可以扮演"弱者"尋求她的幫忙,比如請她幫忙扔個垃圾,然後表揚致謝,讓孩子意識到"我很棒"、"我是個有用的人"、"我也能幫媽媽了",讓孩子在積極的氛圍中成長。

3 教寶寶不抱怨

小明從幼兒園回來,不是抱怨幼兒園飯菜不好吃就是抱怨玩具被搶走,或者是投訴老師偏心只喜歡某個小朋友。小小年紀就像老頭子一樣愛抱怨。其實,成人們時常對各種人與事進行評論,其中不乏負面的東西。例如,父母評論孩子幼兒園的園長很無能,或者兒童醫院醫生很馬虎等等。

父母也許不會意識到這些評論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但事實上,它們會讓孩子漸漸喪失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信任,從而失去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會快樂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覺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們本質上都是好人。

培養樂觀的寶寶2

例項分析:

凱蒂6個月大時,就開口說話了;1歲時,別的寶寶剛會叫媽媽,她已經會唱歌了,還經常冒出一句句“智慧童言”,讓人驚詫不已。聰明的凱蒂還是一個“小開心果”,逢人就笑,所以人見人愛、事事滿足。

爸爸媽媽原本為凱蒂感到自豪,不料,1歲9個月開始,凱蒂變得越來越不乖了,稍不如意就大呼小叫、假哭乞憐,直至達到目的為止。即便是抓癢(手臂癢)這種小事,都吵著一定要媽媽抓,理由是“自己不會抓”!每次鬧完彆扭,媽媽要寶寶認錯,她居然一反常態,假裝沒聽到。有時,心裡不高興、不舒服了,徑直跑到角落耍“自閉”。

凱蒂怎麼會發生觸覺依賴、情緒波動、行為退縮的表現?是不是感覺統合失調了呢?如何才能幫助她克服障礙,重新變得樂觀開朗起來?

專業點評:

感覺刺激是腦發育的“營養”。寶寶的`健康成長需要恰如其分的感覺刺激,來幫助其建立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調節情緒、行為的能力。

培養樂觀的寶寶 第2張

時下的寶寶們從小被大人捧在手心裡,當成“小皇帝”、“小公主”般照顧得無微不至。寶寶不需付出卻收穫自來,從小養成索要無度、不知感恩的個性。其實,寶寶獲得的“享樂”,並不是由自己主導得到的滿足,它的主控權在別人手中,寶寶內心也就無法從中得到快樂。學習與結交朋友是幼兒生活的重心所在,兩者都需要先付出,之後才會有成果。如果學習不好、不受朋友歡迎,寶寶當然不快樂。

寶寶不快樂,不僅會影響到寶寶的身心發育,還可能使他長大後罹患抑鬱症。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哦!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預言:21世紀的地球公民,要面對戕害生命的3大疾病——抑鬱症、癌症與艾滋病。

回溯三四十年前,那個時候,人們普遍強調“有耕耘才會有收穫”,中國孩子在艱苦的環境、嚴格的教養下成長,物質上雖不豐富,但孩子們樂觀而有韌性。相比之下,現在物質條件改善了,人們罹患抑鬱症的比率卻成倍上升,發病年齡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因此,從小培養寶寶樂觀、豁達以及勇於克服困難的好性格,非常有必要。

培養寶寶樂觀個性的5個步驟

眾所周知,處理事情不能感情用事,養育寶寶也一樣。爸爸媽媽對寶寶雖有無盡的愛,但要懂得用理性來包裝,而不是一味地寵愛,那樣可能只會適得其反。

0~1歲的寶寶,凡事需要他人的照顧;1歲起,他會堅持事事自己動手;1歲半到兩歲間,寶寶開始想要“操縱”他人,此時正是協調其視聽覺、觸覺、動覺和前庭覺的契機,也是塑造其良好性格的最佳時機。

第1步:建立信任關係

想要寶寶聽從爸媽的管教,大前提是要有充分的信任。寶寶無論怎樣“反抗”、“叛逆”,心理上都十分依賴爸媽。你完全可以運用一些觸覺活動來增強親子關係,建立信任:每天讓寶寶在媽媽的輕拍下入睡,在快速撫摸中醒來;洗澡時,用沐浴海綿幫他揉搓;一起外出時,用溫暖的大手緊握他的小手……

如果有事需外出,或將寶寶交給他人代為照顧時,爸媽都要如實地告訴寶寶自己何時回來,而不是乘寶寶不注意偷偷溜走。即使當時寶寶會哭鬧,也要堅持這麼做,只要媽媽(或爸爸)在約定時間回到寶寶身邊,寶寶終究會相信你的。

第2步:讓寶寶明白規矩,遵守它

當寶寶開始表現出我行我素、行為乖張時,爸媽可以充分運用視聽覺的技巧,即:和寶寶面對面,用他聽得懂的話語告知規矩;接著,用行為改變技術,讓他在你的榜樣下,逐漸養成遵守規矩的好習慣。如果寶寶還是不守規矩,可偶爾予以處罰,只要處罰時不動怒,理性地執行,寶寶是不會憎恨爸媽的,反而能從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3步:習慣動手做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如果寶寶從小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的動作覺的發展就會落後。生活中處處有教材,寶寶一天天長大,漸漸懂事了,每天鼓勵、教導他學著自己處理吃、喝、拉、撒的瑣事,正是訓練手部動覺的最佳方法,像抓癢這類小事,寶寶完全可以自己做,不必麻煩媽媽。等到長大以後,他會成為喜歡做事,也樂於為他人做事的“謙謙君子”。

第4步:邊做邊學

1歲半的時候,寶寶已經能聽懂大人的指令,並完成簡單的任務了,如:“把桔子皮丟到垃圾桶裡”、“幫媽媽拿拖鞋”等。開始時,寶寶不太會比較好壞,也並不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只是一味地做。在反覆接受指令、執行指令的過程中,他的聽知覺得到加強,行動能力也得以不斷提高。

而那些眼高手低的寶寶長大後,會逐漸發現自己與同齡人的差距,自卑感使他藏拙,從而更不願意表現自己,能力就更難精進。所以,聰明媽媽要從小教寶寶“邊做邊學”,讓他成為居家小幫手,監督全家人的生活作息、物品的分類放置,協助媽媽做家務、採購,等等。

第5步:反身自省和及時修正

當寶寶表現不好時,有的爸媽常疼惜地說:“你是最棒的!”此時的語言和表情都是矇蔽人的假象,心裡隱藏的卻是“我不滿意”。那麼,到底怎麼說比較好呢?

請如實、真誠地告訴他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不對,應該如何改正,這樣寶寶才能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觀念——我有優點,也有需努力學習的地方,而且每個人都是如此。只有從小就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長大了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讚揚和批評,樂觀、豁達地為人處世。

TIPS:堅持原則,讓寶寶自己吃飯

滿週歲時,寶寶特別想仿效大人吃飯的動作自己吃飯,他會從媽媽手裡搶過湯匙。等到1歲半,寶寶學會自己吃飯之後,態度可能發生180度的轉變,堅決要媽媽喂他才肯吃,怎樣辦?

要訓練寶寶自己吃飯,請爸媽注意以下4點:

1、 控制零食:寶寶肚子不餓時,要他自己吃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爸媽千萬記得,正餐前2小時不要提供點心,寶寶餓了自然會想吃,自己動手的機率就會大增。

2、 關掉電視:寶寶很早就學會按電視開關和遙控器了。寶寶的感覺系統和神經系統與大人不同,無法做到一心二用,眼睛在看電視,就不能同時做到安心吃飯,索性大家都不看,養成好習慣。

3、 堅持不餵飯:寶寶嘗試拿湯匙的手法較原始,需要一天連著一天的訓練,逐漸調整姿勢,手的靈巧度才會提升。爸爸媽媽請記住,越俎代庖的事不能做哦。

4、 愛要用對地方:很多爸媽會往寶寶小小的胃裡塞大量的食物,其實“吃得太多橫著長”,只有吃得均衡,才能既長高,又長智慧。如果是真心愛孩子,那麼一家人在一起吃飯,請放鬆心情一口一口慢慢吃;吃完了,陪著寶寶做些小遊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結語

在成長的過程中,寶寶可能遭遇的障礙有:害怕學習新技巧,產生惰性,以及錯將依賴當成愛。研究指出,一個人要有掌控的能力,才會真正快樂起來。這裡的“掌控”指的是,自己能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而不是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