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電影電視 > 《社交網路》:成功光環下的道義困境和掙扎

《社交網路》:成功光環下的道義困境和掙扎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導讀】:馬克·扎克伯格肯定是這幾年最能挑動美國人神經的名字:Facebook創始人,哈佛肄業,19歲創業,26歲個人資產超過10億美元。

《社交網路》:成功光環下的道義困境和掙扎

《社交網路》劇照

普羅們對少年富豪的羨慕嫉妒恨匯成八卦洪流,於是大衛·芬奇的《社會網路》就成了去年最大眾的小眾電影。不過若是出於窺探和考據的心態,對這電影大抵是要失望的,“傳記”是一個事先張揚的姿態,電影裡叫馬克的男孩和現實的扎克伯格只有一點稀薄的聯絡,譬如,分享了同一個名字。

哈佛二年級生馬克和女朋友吵架分手,為了洩憤在校內bbs上設計了一個挖苦姑娘的惡作劇程式,瞬間轟動。這段校園網路風波過後,他在好朋友愛德華多的幫忙下,設計了網路個人主頁和交友平臺的框架,也就是Facebook的雛形。其後的故事,無非是投資和投機,誘惑和背叛,矽谷上市,股票飛漲,好友反目,Facebook風頭無限,馬克享無邊財富,無邊孤獨。

《社交網路》:成功光環下的道義困境和掙扎 第2張

來說電影裡的馬克,瘦小,平凡,來自普通的猶太人家庭,不是校園精英小團體裡的座上賓,他所有的資本,不過是少年人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機靈。

在等級森嚴的哈佛,馬克做不得主人翁,蟄伏著,蠢蠢欲動。這樣的男孩,像極了巴爾扎克小說裡的年輕人,懷著強烈的不甘和野望,渴望成為權貴,渴望成功和作為成功附加值的“愛情”。這種野心帶著強烈的挑釁和報復色彩:既然不能登堂入室,就在舊世界以外造出一個新世界,分庭抗禮。

事實上Facebook就是一個“自我塑造”的遊戲:你能把自己寫成“誰”,你就是“誰”,一個精英的鍛造塑造或捏造,不過是敲擊鍵盤的文字遊戲。而野心都要付出代價。從哈佛到矽谷,馬克一路被慾望驅使,一路在品嚐喪失,喪失愛情,喪失朋友,喪失愛的能力,他在Facebook上享受500萬個朋友,抬頭四顧,他是孤家寡人。

《社交網路》:成功光環下的道義困境和掙扎 第3張

大衛·芬奇用昏黃的光影抵消了這個題材本身的新銳色彩,他把《社會網路》拍成了一部老派色彩的道德劇,關於背叛,關於孤獨,關於傷人和自傷,關於失敗的成功者。它讓人想起70年前的《公民凱恩》,凱恩臃腫的身影疊上馬克,又是一段美國夢碎的黑色故事,在永無止境的黃昏與黑夜裡,哈佛校園成了又一座“上都”:一切流光溢彩,一切冰冷涼薄。終究,大衛·芬奇是在真實的地界投了一枚虛構的煙霧彈,在似是而非的考據與虛構之間,他明修“時代精神”的棧道,暗渡陳倉了一個困擾已久的經典命題:個體的道義困境和掙扎。

寫到這裡真有把這電影保護起來的衝動啊!它剔透,也黯然,尖刻的懷疑論暴露了它“非主流”的真面目。偏心地說一句,我真不願見《社會網路》輸給“四平八穩”的《王的演講》呀。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