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很多時候我們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 都會在心中留下瞬間的美好記憶,有的風景被自己記在心裡,記在歲月裡 ,一起來閱讀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希望你喜歡!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1

吳海深,一個60後鄉村教師,就職於秀洲區油車港鎮實驗小學,高階教師。平時喜歡喝點小酒,茶餘飯後,論國事,侃大山,寫點零七八碎的小文章。

在油車港鎮池灣村北有一條貫通南北的河港——東王港。這條長約三里長的河道,分為南東王港和北東王港,在南東王港河道的最窄處,有一座青磚砌成的橋。

這座橋於2009年1月被確立為嘉興市文物保護點。在文保牌上,寫的這座橋名為:池灣村石橋。事實上,在當時,這座橋歸屬於當時的棲真公社三聯大隊的。村子裡的人都管這座橋為磚橋,也有人管它叫南港橋。對此,筆者也問過許多當年參與建造這座橋的經歷者。他們都說,當時沒有給這座橋命名。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座磚橋,在當時的嘉興縣裡是一座試驗性的橋樑,當初建造這座橋的目的,是想先做個試驗,然後在全縣推廣,但這座橋建造起來後,就沒有了下文,因為是試驗,所以沒人重視,沒有名稱也就情有可原的。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那為什麼把這個試驗品放在東王港?據說,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的三聯大隊辦公的地方,在現在池灣村河泥浜底的一座名為“太平庵”的尼姑庵中,那時時興晚上開大會,東王港東的人要去開會,必須要渡河。

原先在河道上有一座木橋,後來木橋塌了,就改用“曳渡船”——這種渡船的二頭用一根繩子繫著,連著二岸,要過河的人拉著繩子讓船行進到達對岸。直到有一天,發生了擺渡船傾翻事件,還好沒人出事,而造橋這個議題被提了上來。

但在當時,大隊裡的集體經濟無力支撐造橋費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把造磚橋這一試驗品,引了進來,很得人心。

這座橋在建造的材料是本地土窯燒製的青磚,用石灰和地裡的粘土和在一起作為粘合物,整座橋沒用一根鋼筋,甚至可以這樣說,裡面沒一點金屬氣息。

當橋體建成後,看上去也很特殊的,因為橋欄也是用磚塊砌成的,採用的是鄉下人家打圍牆的樣子,磚塊之間留有一格格的方格。做到這一步,應該算是大功告成了,但是,卻不能使用,因為沒有石材,上下橋的臺階沒有辦法完成。那是個小事,快去買不就行了嗎?問題是沒有資金。難道讓幾塊石頭擋住磚橋前進的步伐?那時的村領導,也真有想法。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第2張

他們看中了兩個地方的石料,一個是萬安橋那邊的一座墳墩的門樓(在申嘉湖高速與騰油公路池灣路段立交橋下)還有就是一個我們村子裡一家富農家的界沿石(那條石絕對是方正有形,做臺階絕對是上乘的)。用這樣的方法造起的橋,應該是絕無僅有的。

用這樣東拼西湊的方法,建起的橋,終於在1966年竣工了。竣工那天,那些參與建橋的人們,坐在橋欄上合了個影。

這照片我曾在村裡一農戶家看到過,上面寫著年份,故得知。但這些有價值的資料,後來已不見蹤跡,留下的是深深的遺憾。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2

我們生活在塵世中,每天的煩惱猶如千絲萬發,纏繞著,總是在這樣的生活中,總喜歡多點不一樣的東西,也許這種東西是一種神話的故事,也許這種景象是一個難得的瞬間。

記得小時候每次過橋時,心中總是寒戰的,或許是因為恐慌,也可能是心理素質有關,我想大概是看到河水的流淌,對那遠流不息的流水充滿著膽怯,不知下面的世界如何把握。

今日中原古文化傳播介紹的磚橋古渡,一段無法考究的歷史,一段充滿著神話的傳奇,一個如今不知曾經是否存在的物體,讓我們一起感受神奇的故事,走進一段濃厚的古文化。

磚橋古渡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陳青集鎮,惠濟河北岸。此地古為小南集,曾名宋家屯。相傳,上古時候河上修有簡易磚橋,後逢暴風驟雨,河水猛漲,將橋沖塌,僅剩三磚拱立河心。

一日半夜子時,有一白髮老翁,倒騎毛驢閉目而過,後人傳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此倒騎毛驢過三磚,隨有磚橋古渡之說。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第3張

據柘城舊縣誌記載: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3年)宋姓重修宋家屯五孔磚橋,該橋建造精美,俊巧玲瓏,恰似長虹臥波,又如巨龍出水,行人登橋四望,風景萬千,故為柘城八景之一。有詩云:波濤洶湧正漫漫,遊子空悲行路難。賴有磚橋橫古渡,時騎瘦馬看安瀾。

歷史總是在傳奇的故事中生根發芽,也許這種故事的存在,讓本來無華的事物,披上了神祕的面紗,增添了豐富多彩的空間。

圖片及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原創不易,如有轉載,請聯絡告知。

傳承中原文明,書寫中原故事,中原古文化傳播關注河南古文化,編寫整理河南各市、縣、村古文化歷史,如有內容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3

江蘇泰州,始於南唐,拓於南宋,固於元明,兵燹帶給這裡的堅城深壕,造勝今日畫舫的旅遊水道,因橋豐盈,而橋則因水豪邁,或精巧別緻、輕盈飄然,或典雅凝重、雄渾昂然,或粗獷本真、野趣自然。

至清朝初年,州境之橋,無慮百餘,坦然共適。“第歲久易朽腐,所時當省視而葺治者也。若待圯後而始鳩工庀材,可解曰‘亡羊補牢’未晚哉。”

這個城市不很大,形如鳳凰展翅欲飛、棲息在蘇中廣袤的大地上。據道光《泰州志》記載,鳳城古橋,時八十座,高橋似鳳首,趙公橋似鳳尾,東西鳳凰墩似鳳之二翅。

鳳棲此橋而不遷 長留吉祥於泰邑

南門高橋,始建於1438年,初為磚橋;1444年,本州同知王思旻、里人韓詔等重修改建為石拱橋。1796年,州人紳士仲振履、儲之秀、張日旺等捐資興修復舊,因橋高、陡峭而得名。

相傳,明朝高姓巨賈從江南購得一批石材運回老家,準備興建私家花園豪宅,船隊途經泰州南門磚橋下,拋錨過夜。他自恃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晚餐喝了點小酒,心血來潮,聽說這裡人傑地靈,更有小神童儲巏已名揚江左,便差人請來,搖頭晃腦地吟出“船輕石重輕載重”上聯,並誇下海口,許諾若對成了,願以石相送,翹著二郎腿,一邊喝茶了。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第4張

儲巏看富商那小樣,暗自發笑,踱了兩步,對道“尺短布長短量長”。話音剛落,富商的二郎腿竟被一口茶嗆停在半空,心中懊惱不已。儲巏說,石於我雖無一用,但有言在先,這樣吧,只留兩船為泰州造座橋,以你的姓,取名高橋如何?本欲顯擺、出一副看似刁鑽對子的富商一聽,只好“慷慨”應允。由於石材太多,所建之橋,不得不高,傳為佳話。

高橋聳立在城南,過往行人嘆路難;為解百姓攀登苦,陡坡平去萬民歡。當年站在這座南北各有三十八級臺階的高橋上,整個泰州城鱗次櫛比的屋宇,可盡收眼底。

泰州高橋究竟有多高?相傳在明末清初時候,有一個南京人跟揚州人酒後調侃。南京人吹噓南京蘿蔔大,說曹操眾人鑽進一隻南京大蘿蔔裡,吃住了有數月之久。

揚州人不甘示弱,說那大蘿蔔正是由揚州的大船所載,當年有家父子同在船上當差,某天船尾掌舵的父親死了,等船頭操槳的兒子得報趕去,早已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孝期。

泰州人聽後插話道,船再怎麼大,也得從泰州高橋下過;那年端午有人在高橋上吃粽子,一不小心將粽子掉滑下河,等到這年中秋一隻小船打從橋下過,那粽子偏就砸在了船頭。南京人、揚州人聽罷,酒突然間都醒了。

鸞鳥飛雲逢盛世 歸舟笑語已盈天

相傳,在1167年,徐守信得道成仙后,人們就於徐守信飛昇處,也就是樑昭明太子慕名來到“道會江海、仙源福地”海陵城、前往樂子長故宅(今八字橋附近)造訪停留、興建仙氣福佑的樂真觀、宋真宗下詔重建迎祥納吉的天慶觀,建了一座昇仙觀,以茲紀念徐神翁留下騎著掃把白日飛昇的傳奇景象,旁邊的磚橋就叫做昇仙橋,又名登仙橋。

話說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花子,衣裳沒鈕,肚子上滿是血,嘴裡還在不停地喊:你舔我肚。看熱鬧的人都圍著花子望,心想如此瘮人,肚子上又是血又是膿的,哪個願意去舔你的肚子?頂多用塊布幫你揩擦就不錯了。

就在這時,跑來一條大黃狗,直接伸出舌頭在花子的肚子上舔,舔乾淨後搖著尾巴跑走了,誰知這條大黃狗沒走幾步,居然四腳騰空、上了天,原來花子說的是“你舔我渡”,等大家醒悟過來時,花子人已不見,這才明白是徐神翁下凡了。

牡蠣灘頭一艇橫,夕陽西去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上金鰲背上行。據《宋稗類鈔》記載,宋高宗在潛邸,遇道人徐神翁,甚敬禮之,徐神翁臨別獻此詩,意思是說,高宗乃登金鰲山焉,入閣見神翁大書也。信奉道教的宋哲宗親賜紫服,授給他“圓通大師”的稱號,正為立儲煩惱糾結的哲宗,又派人祕問儲君一事,神翁告知“吉人君子”。很快,暗合“吉”和“人”拆字的趙佶登基,從此徽宗對神翁禮遇、信任有加,賜號“虛靜沖和先生”,三召入宮陪王伴駕,讓他長駐“上清儲祥宮”,不時向他請教問道求仙的玄妙。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第5張

宋徽宗下詔展修天慶觀,賜名為“仙源萬壽宮”,成就了泰州首觀的赫赫盛名。萬壽宮規模巨集大壯麗,最風光鼎盛時期殿宇屋舍超過五百間,以致泰州有“騎馬關山門”的俗語,可以想象其時佔地多寬廣,縱是健步如飛的普通道人,跑過去都嫌遠,換到今天得要騎上電動車。深得皇帝寵信的神翁徐道長在富麗堂皇的仙源萬壽宮中飄然而逝,壽只有七十六,皇帝痛惜惋嘆,特下詔御賜錢帛來治喪,並令州官修築好墓冢,給塟用四品禮,風光大葬。

徐神翁的弟子們抬著他的靈柩,來到城東五里的東原,只聽得空中驀然一陣銅鈴般搖盪的聲響,如有神示。弟子們禮拜完畢,將棺木收斂於此。遵旨厚葬的徐神翁之棺木超大,竟需幾十人合抬;正常人用麻繩,這非常人得用鐵鏈,而且鐵鏈子垂地叮叮噹噹、響了一路。

從此徐神翁墓冢附近的地名,就叫做響鏈莊,後改稱為響林莊。其實,棺木中並非徐神翁真身;其時,他已然騎著他那形影不離的飛天掃把、羽化飛仙到天界逍遙去了。張宇初“舊聞海陵徐神翁異、常恨未及多見其說”,本在八仙隊伍中的徐神翁,卻被吳元泰換成了何仙姑。

迎春橋畔看迎春 五色春鞭簇簇新

甃石古藤封,君王此暫容;海神應未見,釣叟豈曾逢。夢已忉徵鹿,名猶記伏龍;俥心南渡事,不忇問遺蹤。

相傳,在956年,郭榮派韓令坤攻打泰州,順利攻城掠地;李璟派李景達掛帥,領六萬軍從常州來救,周兵敗退。郭榮親自出徵泰州,並命趙匡胤從滁州率領二千精兵強將,火速趕往泰州增援,雙方打得異常激烈,佝爭我奪。

趙匡胤被南唐兵追至泰州城南的三官殿前,危急萬分之時,見有座小橋,他智生應付辦法,脫下戰袍,掛在馬鞍上,驅馬奔騰佯裝去,自己置身躲橋下,水中隱藏藤掩護,只留腦袋在觀察。

南唐成百追兵,遮籠四野,騎馬帶刀,從橋上衝過。因為橋小,又年久失修,難以承重,趙匡胤怕被壓死橋下,就舉起雙臂,用手托住橋身,這才躲過了一劫。

躲過一劫,趙匡胤在八字橋西街一帶,接連打了多個大小不等的勝仗,拖住了南唐部隊。方岳在泰州做官時說:宋太祖當年“十勝街前事、君王勇未消,空餘一片石,猶記伏龍橋”。

老泰州人稱此小橋為巴掌橋,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百姓改為伏龍橋,或隱龍橋,自誇這裡乃“藏龍臥虎、順風順水”之地。有民於城東北二里,曾獻齏湯給宋匡胤啜而甘之,遂以此處名橋“齏湯”。

後來,有民在伏龍橋附近河裡摸魚的.時候,意外摸到了趙匡胤被南唐兵追、隻身一人、飢寒交切時遺落的官服玉飾腰帶,百姓稱此條小河為玉帶河。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第6張

開清演化傳衣缽 一座叢林兩座橋

相傳,乾隆南巡之時,有大量的商人、紳士、文人墨客、優伶雜技相聚於乾隆駐蹕的幾個城市,都想著巴結討好皇帝。官府大肆修繕裝飾園林、御道、民居、作坊,沿途搭建綵棚、牌樓、景點、香亭;各地官員爭相效仿、費盡腦汁,獻媚取寵、曲意逢迎,花掉了國庫和地方數不盡的錢財。

“天下鹽賦、兩淮居半,兩淮鹽稅、泰州居半”,乾隆便從揚州取道到泰州看看。州官為了顯擺本地繁華,特意請乾隆皇帝到北門外孫家橋上觀光,一覽稻河“七邑之糧一水買賣,兩岸終日量升斛鬥”的盛況。

“稻田流水聲潺潺,皇帝老兒下江南;官府拍馬窮搜刮,莊戶百姓賣兒囡。”乾隆聽了橋下船伕的歌唱,很是不爽,姑且念你通曉歌吟,頗具文思,我為君、你為民,君可愛民、亦可殺民。船伕略加思考,辮子一甩,對道:民是水、君是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所言不俗啊,乾隆覺得泰州連個船伕都這麼不一般,示意船伕也出一聯,誰知船伕開口就來:六船七夫行八日,來九樑十柱殿練武。乾隆幼時可就是康熙相中了的接班人,不加思索對道:一行二人走三裡、到四龍五井橋採菱。

船伕說,自己曾在泰州城九根屋樑十根木柱的古殿習武,把從六到十的數字編嵌入其中,且武又五之諧音,以此故意刁難乘興南遊的乾隆、暗諷地方官員挖空心思“溜鬚拍馬”浪費錢財,“九粱十柱殿”指的是孫家橋西北山寺中的古殿,請問您“四龍五井橋”有何說法?問得皇帝,八分尷尬,好在州官機靈,撲通一聲跪下,磕謝皇帝賜孫家橋為“四龍五井橋”,才解了圍。

皇帝金口玉言,孫家橋就此被封為四龍五井橋。知州當天就調集人員在橋下四處築了井臺,井臺欄杆上雕“龍紋”圖樣,最後又在橋中央建了一座最大的井臺,並刻上“四龍五井橋”字樣。

乾隆皇帝究竟到過泰州沒有?並未見史書上有記載,此坊間傳說,給孫家橋加上了傳奇的色彩,老泰州人敢拿皇帝開涮,或許這也是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哲學命題所綻放的浪花吧。其實,孫家橋本是姓孫的人出資興建或修建的,民間不忘其恩,早在明朝就建有孫家橋了。

皓月凌空舟舫過 一襲紅裳扮船孃

相傳,康熙乾隆年間,在城北槐樹巷北的踏兒頭,為是漁民、蝦農居住的地方,其地名與唐朝開國功臣尉遲融殺子有關。尉遲融鎮守泰州時曾駐紮郭欒潭(今港口),他的小兒子不學好,仗著父勢,在外欺人,霸佔民女,殘害鄉民。雖尉遲融忙於戎事,疏於管教,但他倒是不護短,有天他聽說老巴子在泰州南門把人打死了,立即跨馬持刀,一口氣就趕到了出事地點,卻見兒子昂首挺胸迎面,恰更似火上澆油,氣得渾身發抖,鬍子直翹。

這怎好呢?光天化日,行凶肇事,天理難違,國法難容!忽起一刀,老子就把兒子的頭給砍了下來,誰知頭一掉到地上就像個球似的直向前滾。父親知道這小子不服,想回郭欒潭找他娘,便揮鞭策馬緊緊追去,一直追到城北,快到天滋(嘉慶年,僧潤躬重修永寧寺,里人呼為北天滋廟,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南天滋廟,即今淨因寺,始建於五代宋初年間)河了,才終於追到那顆飛滾的頭顱,趕緊從馬上跳下來,一腳踩踏住兒子的長頭髮。從此,踏兒頭這個地名就這樣傳下來了。

話說踏兒頭一帶,有個青年單身漢繆五,以幫人挑水為生。他天天到羅浮山畔的天滋河邊挑水,那個時候天滋河上沒有橋,看到來往行人非船莫渡,每當人多爭渡或狂風暴雨時,尤其是到了大水時節,湍急的河水咆哮發威,船翻人亡的慘景時有發生,出行很不方便。繆五心中發願造橋以利行人,為了攢錢,他省吃儉用,連老婆都不娶,天天將挑水得來的錢,暗暗投到附近的永寧寺一口古井之中,三十年如一日,直到估計投井之錢、足敷造橋之用。

一座無名磚橋的故事 第7張

於是,繆五便到州衙申述發願造橋儲錢於井的經過。知州趙天爵聞之大喜,隨即親臨永寧寺,命人下井撈錢,不到半日,就在大殿上清點錢數,好傢伙,足夠造橋之需,開工造橋。可建橋哪那麼簡單?因這裡河面跨度太寬,而趙天爵為了沽名釣譽,他知道此橋難以建造,也象徵性拿出一吊錢來贊助,並示意地方士紳取名趙公橋。

當時建造橋樑的工匠們心裡透亮著,紛紛替真正出錢為民建橋而默默無聞的挑夫繆五抱不平,將造橋多餘的磚石在橋上砌了五座石佛龕土地廟,五廟者,暗指繆五也。橋下河水從十八個橋墩間潺潺東流,橋上五座土地廟香客不斷,每到朔望之日更是人頭攢動。

也有傳說,過去這裡的河上有座破橋,行人來往非常不便。為了修橋,當地有個叫趙公老兒的,他每天臉朝南,跪在橋頭,向過往的行人化緣,手裡還拿著個算盤和本簿子,寫上捐錢人的名字。在他的帶動下,有人外出化緣,最後橋建成了,因為他誠心為百姓,大家將這座橋取名為趙公橋。

由於歷史上泰州被風水形家稱為鳳凰城,此橋正好在鳳之尾部,又稱之為鳳尾橋;源於此橋主要由水夫繆五積錢建成,工匠們在橋上砌了五座土地廟,以留下懷念繆五的印記,又稱之為五廟橋。

颯颯仙風動杉檜,只應飈馭暫歸來。

泰州古橋悠悠,故事趣聞多多;

然這傳說如此,究無史證信雲。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