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

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學習不光是學習成績的累積,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學習的心境和態度,怎樣看待生活,用正確的態度眼光去看待學習,下面瞭解一下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

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1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唐代詩人王維如此描述自己的重陽佳節思親之情。然而,今天的小學生,卻很少有人知道重陽節不僅是尊老的一種表現,在這個裡,還有登高、插茱萸等習俗。曾經有一所小學對100名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問題是你能說出幾個中國傳統。以答對三題為及格的話,幾乎80%的學生都處在及格線以下。甚至在學生的回答中出現了聖誕節、萬聖節是中國傳統的答案,令老師們啼笑皆非。由此在本市一些小學中,出現了一種“民俗”的嶄新,旨在讓孩子們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過洋節是時髦傳統沒氣氛

這邊是對聖誕節的狂熱,那邊卻是對傳統的冷漠。前段時間的中秋節正好是週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個團圓飯。沒想到,兒子一個電話打回家,說和同學一起玩了。對於伍女士說的“中秋要團圓”的說法,兒子不以為然,他表示同學裡面很少有過中秋節的,老土的沒什麼好過。

不僅如此,像情人節之類成人味頗濃的洋節,在學生中間也成為新的追捧物件。而萬聖節、愚人節之類西方特有的,也成為很多學生熱衷慶祝的物件。愚人節中,往同學的書包內偷偷地塞個假蟑螂、假蛇之類的,不僅被視作,更是孩子們之間一種拉近彼此間關係的手段。

一位老師告訴記者,有一名韓國留學生曾經到上海,想看看傳統的端午節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結果卻大失所望,發覺中國的端午節氣氛甚至比不上韓國國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民俗”應運而生。

節慶有助直觀瞭解傳統內涵

華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種各樣的也多不勝數。如何將所有的內涵銘記在心,確實不是件易事。長寧區北新涇三小先將傳統像過沙子一樣地過一遍,挑選出值得學習的,然後根據傳統的特點不同,將這些劃分為親情類、愛心類、文化類和紀念類四大類,並且在日常的教學中,將這種節慶貫徹始終。

李凌雯校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利用展開節慶,更有利於孩子直觀地瞭解傳統的內涵。今年中秋節,學校不僅告訴孩子們中秋節的來源、習俗,還邀來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學校的60多名同學還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讓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從各個方面對中秋的內涵作了深刻闡述,同時也讓同學們在這種氣氛中對中秋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

中國編輯成書

而威寧小學劉天舒副校長告訴記者,該校將《中華》的校本課程列為所有學生的必讀科目。從一年級開始,學校根據習俗、民族風俗、歷史遺蹟等分類,將中國傳統禮儀分成五個不同的等級。同時,為了讓書中故事更貼近學生生活,老師們還將我國古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歷史故事進行歸類,按照學生的不同年齡層次分為“孝敬父母篇”、“文明禮儀篇”、“名人軼事篇”等。

學生將從一年級開始接觸“聞雞起舞、雪中送炭”等歷史典故,由淺入深逐漸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五年級的學生還將學習到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事。整個二年級的上半學期,學生將學習到包括春節、端午節、七夕節等傳統的來歷,習俗及特點。

如,元宵節是閤家團圓的人所共知,可是元宵節為什麼要燃放煙花和鞭炮呢?《中華傳統禮儀》會告訴你答案。通過這一個個的故事,學生們不僅很容易理解中國傳統的由來和內涵,還通過和密切相關的一些活動,親自感受這種種的不同。

民間技藝、民間引進課程

長寧區北新涇二小校長陳瓊告訴記者,該校利用北新涇民俗文化底蘊,聘請了一大批民間老藝人,由他們將一大批民間技藝帶進課堂,掌畫、指畫、印畫等不用工具的無筆畫深受小朋友的歡迎。通過這種民間技藝的引進,讓孩子們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而皮影戲作為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集美術、剪影、戲曲等藝術於一身,堪稱全世界最古老的“電影”,也被北新涇二小引入到學校的校本課程。

其次,學校還將上海地方特色濃郁的民間―――弄堂老引入到體育課上,抽“賤骨頭”成為男生最歡迎的專案。這樣,不僅是傳統的體育課舊貌換新顏,也讓孩子們對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民間中,兒童可以滿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夥伴關係。民間有約定俗成的規則,在玩時,兒童必須剋制任性、獨尊、嬌慣等不良的習性,學會協調與組織、團結與分享、援助與服從、理解與寬容等,形成有益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活動得到了99%的家長的支援。

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2

上海玻璃博物館裡,兩個孩子用力搖晃玻璃展品,一旁的家長非但沒阻止,還用手機拍照;北京天文館內,幾個孩子“瘋狂”敲擊體驗隕石隕落的大鼓……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多地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同時,展品遭遇“親密接觸”,引發了人們對於如何文明參觀、遊覽博物館的思考。不僅是孩子,少數家長也並不太講究參觀博物館的基本禮儀。

博物館,陳列文物的地方。這些文物大都有著非常高的歷史價值,一個個都是無價之寶。一旦損壞,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前段時間,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在杭州博物館撕名牌,受到數萬網民抨擊。國學大師錢穆說,對本國曆史要持有一種溫情與敬意。然而,少數人的文明素養確實讓人乾著急。博物館的文物,不需要吵鬧,需要安靜。進了博物館,就應該遵守基本的文明禮儀規範。

用力搖晃玻璃站牌,瘋狂敲擊體驗隕石隕落的大鼓,這些很顯然會或多或少地對博物館中的文物造成傷害。前段時間,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張勁碩的一條微博引爆網路,“儘管進館前我們說明了注意事項,但學校、老師、家長也不教育孩子如何參觀博物館。博物館成了遊樂場,孩子進來追跑打鬧,大聲喧譁。”歸根結蒂,孩子在參觀博物館的文明禮儀方面有所缺失。這更顯示了給孩子補上文明禮儀這一課的必要性、緊迫性。

孩子是未成年人,天真、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但在博物館這麼重要的場合,博物館、家長、學校應該引導孩子文明參觀。孩子一不小心的一個行為,有可能傷害到博物館裡面的文物。參觀博物館,應該做到靜悄悄地來、靜悄悄地走,除了腳印什麼也別留下,除了記憶什麼也別帶走。參觀博物館,應該潛下心來欣賞文物,接受歷史的薰陶。博物館,是一個非常好的課堂,未成年人不能將其視為簡單的到此一遊的地方。

傳統禮俗教育應成必修課 第2張

文明禮儀,未成年人成長的必修課。未成年人是一張白紙,要給其塗抹上文明的底色,這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齊發力。大多博物館會有文明參觀的提示,不能將其掛在牆上,在孩子們參觀前應該讓其入耳入腦入心,使每個孩子都能知曉與參觀博物館相關的文明禮儀的內容。學校應該教導孩子尊重博物館的文物。博物館是文明的殿堂,在博物館參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家長也要時常對孩子耳提面命,博物館不是追逐打鬧的地方,要遵守基本的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不光是孩子的必修課,也是全社會的必修課。少數家長不太講究參觀禮儀,他們自身的文明禮儀同樣需要補課。家長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為的是拓展孩子的視野。但是,參觀博物館,不能任由孩子胡來。博物館是公共場合,要遵守基本的文明禮儀。孩子一旦有不當的行為,家長要及時加以制止。因為溺愛孩子而聽之任之,是害不是愛。孩子們如果吵鬧,家長應輕言輕語地提醒孩子安靜地參觀,以免對博物館中的文物造成二次傷害。

文明禮儀,未成年人成長的必修課。相關方面應當齊心協力,讓未成年人知曉基本的文明禮儀,並將其貫穿於日常的生活實踐。全社會也應當重視文明禮儀,每個人都應該成為遵守文明禮儀的翩翩君子。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