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華為以3544項專利數量再度成為全球在歐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三星(3439項)、LG(2422項)分列其後。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1

歐洲專利局本週公佈資料,中國專利申請數量10年內翻4倍,中國電訊巨頭華為申請數量排名亞洲第一。法新社注意到,中國專利申請在2021年尤其表現出強勁增長勢頭,同比猛增24%,共提交16665項申請。

據法新社4月6日報道,歐洲專利局公佈的資料顯示,2021年該機構總共收到188600項專利申請,同比增長4.5%。來自中國的專利申請繼續呈強力上升趨勢,2021年申請數量同比增幅達到24%。在總量排行中,中國仍位居第四。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專利申請數量常常被看作是企業研發投資的風向標,而從歐洲專利局的最新資料來看,數字領域和醫學領域的高科技是專利申請數量上升的主要動力。2021年期間,與數字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關的專利申請最多,達到15,400項,同比增加9.4%。緊隨其後的是製藥與生物技術,專利申請量達到15231項,同比增長8.8%。

亞洲企業以及美國企業的創新活力也是專利申請大幅反彈的重要動力。美國仍然是專利申請數字最多的國家,全年申請總量達46553項,佔總量的1/4。相較於2020年,增幅為5.2%。

值得一提的是,亞洲企業表現更為活躍。在歐洲提交申請最多的企業均來自亞洲,首先是華為,全年提交3544項專利申請。緊隨其後的是三星和LG這兩家韓國企業,之後是歐洲的愛立信集團和西門子集團。

在美國、德國、日本之後,總量排行第四。歐洲專利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提交的專利申請翻了一番。而整體來看,最近十年,中國在歐洲的專利申請增長4倍。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第2張

繼美團支付、滴滴支付、多多支付、位元組支付後,如今華為支付也來了。近日華為支付現身華為錢包App,並推出首綁及隨機立減行銷活動。

從功能來看,可為個人使用者提供餘額與銀行卡支付、紅包、充值、提現等服務,併為企業使用者提供資金結算、自動分帳等。分析人士看來,預計短期內會有一定數量的華為產品生態內使用者轉化成支付錢包使用者,但要如何吸引更多使用者,撼動現有微信、支付寶的雙巨頭格局仍存有難度。

根據《北京商報》報道,在華為錢包應用程式(APP)內點選華為支付後,發現此行銷活動,活動時間截止到4月10日。此次首綁及隨機立減行銷活動覆蓋華為錢包、華為雲空間、華為音樂、華為主題、有道雲筆記、隨手記、流利說英語等華為系應用和部分第三方廠商應用。

對於華為支付的行銷動作,業內看來主要還是為拉新促活,吸引使用者完成綁卡轉換。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階分析師蘇筱芮指出,此舉主要為促進使用者使用華為支付,通過重複支付消費行為來強化使用者黏性,“目前看,華為拓展支付的路徑是先在小額零售類業務中運用自身的生態優勢嵌入自有場景,後續待業務成熟後再進一步豐富場景型別、擴大使用規模。”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第3張

實際上,華為支付業務規劃已久,2021年3月華為收購訊聯智付曲線拿下支付牌照,業務型別為網際網路支付、行動電話支付,有效期至2024年7月9日。

據華爾街日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升任這家非上市科技巨頭最高領導職位之一,這是在與美國達成協議獲釋離開加拿大6個月後,她在華為地位上升的最新跡象。

根據華為網站上週釋出的最新訊息,該公司任命孟晚舟為其三名輪值董事長之一。參與輪值的每一位董事長任期為6個月,輪值董事長在當值期間是公司最高領袖,負責主持公司董事會及董事會常務委員會。

輪值董事長是華為不尋常公司組織的特點之一,這一安排將權力分散到一群與創始人兼執行長任正非共同負責公司管理的長期高管手中,該職位擁有否決權,但較少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2

4月5日,歐洲專利局釋出2021年年度報告,中國在歐專利申請達到16665件,佔歐洲專利局全年註冊申請總數的9%,同比增長24%。華為以3544項專利數量再度成為全球在歐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三星(3439項)、LG(2422項)分列其後。

據悉,歐洲專利局2021年共收到188600個專利申請,申請專利最多的前5個國家分別是美國(25%)、德國(14%)、日本(11%)、中國(9%)和法國(6%)。其中,數字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的專利增長最為迅猛,數字通訊專利數量同比增長9.4%,計算機技術專利數量同比增長9.7%,2021年歐洲專利局專利申請的增長主要得益於中國和美國。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第4張

華為公司最新公佈的年報顯示,2021 年,華為研發費用人民幣1427 億元,佔銷售收入的22.4%,研發費用率上升6.5 個百分點,研發費用額和費用率均處於近十年的最高位。目前華為研發投入在全球企業中位居第二,僅次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2021 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7 萬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54.8%。

持續的研發投入,使得華為在核心技術方面持續居於行業領先地位,專利數量居全球前列。

2021年,華為正式開始實施5G專利許可收費。華為知識產權部部長丁建新曾透露,華為在2019年-2021年的三年裡,智慧財產權收入共計為12億至13億美元。他表示,根據5G手機售價的合理百分比費率,華為對5G多模手機的`收費標準為單臺許可費上限2.5美元。

4月6日,華為員工論壇心聲社群公佈了一則由任正非簽發的《專利許可業務彙報》會議紀要。紀要中指出,華為要繼續發揮專利保護公司全球業務安全的作用,並通過合理收費奠定華為創新者形象。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第5張

紀要強調,華為是以產品營收為主的公司,在智慧財產權策略上與業界很多產品公司有共同點,有相互專利交叉許可的基礎,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能為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和客戶,從而繁榮了整個產業鏈。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餘族(超過11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華為在中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和歐洲專利局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均排名第一,在美國專利商標局2021年度專利授權量位居第五。

對於收取專利費,任正非2019年6月曾有過幽默表態:“我們太忙了,發展太快了,沒時間收取專利費,當我們不忙的時候,閒下來的時候,即使要專利費,也不會像高通一樣要那麼多。”

被美國製裁後,華為消費者等業務發展受影響。2021年3月16日,華為宣佈明年開始收取5g專利授權許可費,單臺手機收費上限2.5美元。2021年3月,華為曾預計2019至2021年3年的智慧財產權收入為12億至13億美元。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3

歐洲專利局(EPO)當地時間5日釋出《2021專利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來自中國的華為公司去年共向EPO申請專利共計3544項,成為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韓國三星、LG則分別以3439項、2422項分列二、三名。愛立信排在第四。西門子位列第五。

此外,來自中國的OPPO、中興、百度也進入該報告TOP25榜單,表明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愈加重視技術創新和專利儲備。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第6張

報告顯示,去年EPO接到的申請專利數共計18.86萬項,同比增4.5%。其中,數字通訊領域增勢最猛,同比增8.2%,其次則是醫療技術(增幅8.1%)、計算機技術(增幅7.8%),而電子機械則以6.4%的增幅排名第四。

從國家來看,美國申請專利數佔比最高,達到了25%,位列所有國家第一。德國、日本則以14%和11%的佔比位列二、三。中國則在2021年向EPO申請了16665項專利申請,以9%的佔比位列第四,再次創下中國在歐洲專利局專利申請數量新高。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公司EPO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了24%,在30個主要專利申請國家中增幅最高。

國內找不出第二家超越華為研發投入體量的公司,也許有人覺得是華為營收高,所以有更多的實力可以保障高額研發投入。

可殊不知華為在2021年營收下滑的前提下,還取得了比往年更高的研發投入比重。去年研發投入佔比總營收22.4%,是歷年來最高的水平。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第7張

而且這一年華為承受了手機,晶片業務的變局,卻依然堅定研發不動搖。那麼華為堅持研發高投入有何必要呢?僅僅是為了取得領先的專利,獲得榮譽頭銜嗎?肯定不是。

估計華為對外界的榮譽頭銜並不是很在意,相比各種司空見慣的第一名頭,華為更在乎取得怎樣的實際研究成果。

因為這有助於華為在科技行業取得更大的優勢,建立起更加牢固的技術壁壘。越是遭受困境,就越要投入更高的研發經費,不僅是為了取得各項技術積累,更是希望能用這些技術為華為保持全球化的競爭活力。

如果華為縮減研發投入,第一年的效果可能不是很明顯,可到了第二年,國際競爭對手就會迎頭趕上。

華為專利申請數再奪歐洲專利局桂冠 第8張

各項技術由他們取得領先,話語權由他們說了算,到時候對華為參與全球化的局面是不利的。

所以華為必須堅持研發高投入,並不是為了所謂的爭第一,而是確保技術時刻保持領先活躍狀態。

而且任正非也清楚,華為承擔的並不是一家公司的興衰榮辱,更是需要扛起國產科技大旗,帶國產科技公司在西方科技城牆中打破一座座技術壁壘,闖下屬於國產科技的一片天地。

綜合所述,華為堅持研發高投入的確有十足的必要,當然具體有怎樣的研發投入規劃需要看華為自己。外界不能將全部重擔寄託在華為一家公司身上,國產科技破局的必要時刻,其餘的國產公司也應該奮勇向前。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