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

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閲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俗話説“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對於家長來説,孩子喜歡偷東西可不是什麼好現象。孩子偷東西不僅會影響到他人,同樣也會對孩子自身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造成嚴重的影響,那麼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

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1

1、好奇心理

很多時候,喜歡偷東西的孩子是出於一種好奇心理。因為10歲以下的孩子,對別人的東西、錢都沒有概念。當他們想要什麼的時候,就不自覺地伸手去拿。雖然他們可能會感覺這有些不好,但是他們不知道除了偷,還有什麼別的方法能夠拿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了。而在這種好奇心理的作用下,他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去偷東西,也沒有考慮後果。

2、叛逆心理

孩子的一生有3個叛逆期,它們分別是2-3歲的幼兒叛逆期,7-8歲的兒童叛逆期,12-18歲的青少年叛逆期。處於這3個叛逆期的孩子,容易和家長對着幹。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越想做什麼。在這種叛逆心的促使下,孩子就會非常的執拗,也會出現偷東西的`現象。

3、趨利心理

雖然孩子的偷竊和成年人不一樣,但他們大多也是屬於一種趨利心理。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對孩子基本思想道德的教育。家長愛貪小便宜,逛個超市就順手“捎上”點東西,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愛貪小便宜,各種偷竊。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了一種偷竊癖,等到家長髮現就已經晚了。

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
  

如何解決?

1、細心教育、不打罵孩子

一些家長愛子心切,看到孩子偷東西后會非常生氣,於是他們對孩子拳打腳踢,甚至動怒責罵。實際上,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是不能打罵的。因為打罵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叛逆心。家長越不讓孩子去偷東西,越是要去偷。

如果家長一味的指責孩子,説孩子是個小偷的話。在孩子的心中,就會給自己貼上一個“小偷”的標籤。結果便會陷入一種“破窗效應”。孩子心想:“父母都説我是小偷了,我索性就當個小偷”,於是,他們破罐子破摔,乾脆就當起了小偷。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父母真是腸子都要毀青了。

所以,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細心教育、不打罵孩子,告訴孩子偷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並幫助孩子改正這個不良習慣。

2、加強孩子的物權意識

對於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來説,物權意識不重可能導致他們出現愛偷東西的心理。這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自己玩,而別人的東西必須要經過別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如果孩子未經人家同意就亂拿東西,家長就應該及時阻止他們,告訴他們這樣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想要這些東西,可以徵求別人的同意或者購買,我們才可以拿。

3、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實際上,孩子喜歡偷東西,關鍵在於慾求不滿。這可能是由於家長平時對孩子的管理過於嚴格,讓孩子的生活缺少一些樂趣。這個時候,家長應該適當的滿足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這樣也有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總的來説,孩子喜歡偷東西主要是由於:好奇心理、叛逆心理和趨利心理在作怪。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細心教育、不打罵孩子,同時加強孩子的物權意識,再適當的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2

1、偷東西來滿足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偷東西,並不是喜歡東西本身,而是喜歡偷東西時候帶來的刺激:

害怕被發現時的狀態導致腎上激素升高,會讓孩子感到興奮;

偷東西沒有被發現的成就感;

破壞別人東西的滿足感;

甚至是在偷東西的時候,會有減壓的感受了;

……

一個老師説他們班一個學生喜歡偷東西,但是每次都會把偷到東西扔掉,就是為了滿足在生活中無法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

2、孩子想要得到某些東西

有的孩子物慾比較強,但是自控能力又不夠,所以會出現偷東西的情況。

孩子物慾強,跟父母的教育也分不開:

初中生偷東西是什麼心理 第2張
  

①父母管得太嚴

當父母對孩子控制的比較嚴,父母覺得不好的東西,就不允許孩子有,當物質一直沒辦法準確滿足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偷的情況。

②父母管得太鬆

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物慾得到縱容,會讓孩子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難以滿足,當遇到別人有自己卻沒辦法擁有的情況時,孩子會選擇偷。

3、身邊人的影響

身邊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影響一般是父母和孩子的小夥伴。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是給孩子傳遞最基本的道德、思想、習慣等方面的老師。

當父母有一些偷東西、不道德的行為時,孩子會很容易受到影響。

不過,也有很多孩子是因為身邊的朋友有偷東西的行為,如果孩子道德感不強的話,很容易跟對方一起去做偷竊的行為,並且還會以“偷”為傲。

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時,父母通常是比較氣憤的,也會擔心孩子偷竊成習慣,甚至為孩子偷竊行為感到羞恥。

這時候很多父母的行為都是過激,並且是極端的。

但是如果忽略孩子的感受去教育,會讓孩子產生難以磨滅的童年陰影。

在知乎上,搜索“偷東西”三個字的時候,大部分都在説:“我小時候偷過東西,長大後一直沒辦法釋懷,很痛苦。”

父母的教育是希望孩子能夠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錯誤,而不是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負擔和恐懼。

所以在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時,父母先不要生氣或教育孩子,而是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樣才有理智去正確的教導孩子。

當父母冷靜下來去了解孩子的原因時,會發現孩子是一個完整的、有着複雜情感和思想的人。面對這樣一個孩子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避免孩子因為這件事而產生心理創傷。

這就要求父母要提前考慮到兩件事:孩子的自尊心和道德感。

給孩子足夠的自尊心:

·不在外人面前斥責孩子;

·不用辱罵的形式來教育孩子。

讓孩子不會受到道德感的壓迫:

·不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説“你是個小偷”、“你是個壞孩子”;

·不給孩子道德壓力,比如説“你真丟人,讓我們也跟着丟人”。

在父母做好心理建設之後,再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教育措施。不過,父母心理建設也不要做太長時間,孩子出現問題,及時教育會讓教育措施更有效,如果時間拖太久,就變成了父母“翻舊賬”,於教育不利。

當父母做好心理建設,又該從哪裏下手讓孩子改正錯誤呢?

我們從上面提到的“偷竊原因”看,找到導致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當孩子偷東西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孩子內心的空虛、壓力,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高壓教育,也可能是孩子在外界遇到了大的傷害。

·當孩子偷東西是為了滿足物慾需求,是父母極端的'控制或極端的放鬆控制。

·當孩子偷東西是被外界引導,是父母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還有父母沒有及時的給孩子普及道德方面的內容

①當孩子出現偷東西的情況,父母要儘可能理智、平靜,甚至是温柔的跟孩子溝通,得到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②當父母得到原因之後,再向孩子表達“理解”:你偷東西是因為這些,媽媽能夠理解,媽媽以後對你的想要的東西會酌情考慮的。

③等表達“理解”之後,跟孩子講道理:但是你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會給別人造成困擾,也會讓別人不喜歡你。(我們常常説給孩子講道理沒有用,其實是因為父母講道理的時候太浮於表面,沒有真正的從孩子的需求上講道理。)

④講過道理之後,也要做到懲罰並行:雖然你的行為媽媽能夠理解,但是你確實做錯了,做錯了事情就需要接受懲罰。

有時候父母因為衝動,先懲罰了孩子。但是懲罰之後,另外幾步要在隨後跟上,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根除孩子“偷東西”的問題。

孩子“偷東西”是一件表面的錯誤行為,這裏面還有很多深層次的情況,比如説家庭教育、孩子的學校生活、孩子內心的需求和壓力等。父母可以趁着“偷東西”這件事情去引導、教育和改變,給孩子一個更加健康、快樂的童年。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