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閲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紙質書更能保護我們的眼睛,碎片化閲讀剝奪了我們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能力,一個精神空虛的人是不能稱之為完整的人的,閲讀能夠讓我們明白一些道理,參考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你也能寫出自己的感悟。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1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

——沈從文

俱為女子,我卻原本並不喜歡翠翠。

十四、五歲時第一次讀《邊城》,就不喜歡這個與自己差不多同齡的女子。十五歲時的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觸目皆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個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純真的可愛,應惹來無數愛憐。

可那時的我卻不喜歡,覺得這個女子的純真過了份,這是她保護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鋭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她的不諳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變成一條條致命的引線,引向最終的慘烈。記憶裏永遠揮之不去的只有最後的悲哀結局,如同改編的同名電 影裏在昏黃温暖的色調下,卻隱隱透出煙水空濛的淒寒。

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筆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個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境小城,在故事裏卻彷彿真正成了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安靜角落。在那個風雲變幻、改朝換代的時代中,不管別處的人們如何不幸掙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遠瀰漫不到這裏。熱鬧充滿生氣的小河街,婦人聚集的吊腳樓,負責擺渡的老船伕,在難卻盛情的收下過客的一枚銅板後會轉送一大把的煙草葉。在那裏就連世俗最為不齒的*女,“也永遠那麼渾厚”。她們可以為了生計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淚快樂牢牢地系在歸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的勇氣和無悔,“較之講道德和廉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樣的水土和民風養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樸,卻沒有意料內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傷痛初戀,在那時的我看來不過是一個簡約和剋制導致的悲劇。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三角故事,作者捨棄了傳統的情節要素,沒有門第之見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 主和放手。可那個女子還是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帶走自己的愛與希望。

那時的自己,並不理解這樣的含蓄,也不喜歡翠翠的純真善良毫無機心,當這些品質成為一個人性格的全部時,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點可愛。於是,我離開這個故事,忘記翠翠,忘記湘西清亮的白河,繼續經歷自己的青春歲月。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

時隔兩年,因緣際會下我再次翻開《邊城》,只因為懷念起湘西瓦藍的雲天。故事裏的翠翠在成長,已經走到了自己命運中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固執地等待,等着那個年輕人回來一同去採最喜歡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長大,走過豆蔻年華,面臨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變。而當我懷着這樣的心境再次去讀這個早已熟悉的故事、讀到最後的那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時,心底的那份慘然和惋惜尚在,卻多了幾許釋然,並不再過多地執着於因那些巧合誤會所導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屬的收場。若説兩年前這個故事讓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淒寒,那麼兩年後我不僅感受到全篇無處不在的寂寞孤獨,也更執著於其中幾許温暖的色調,依舊昏黃,卻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兩年後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為女子,翠翠卻真是特別的。她不應僅僅只是爺爺疼愛的對象、男子夢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難消逝的情結。再讀時,我不再指責她的懦弱隱忍,而是喜歡她的活潑率真,也愛她的含蓄。因為這才是每個這樣年紀的女孩子心中最純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再品與翠翠有關的章節,我看到了兩條線索推動着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最明顯的一條自然是三年的端午節,這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第一年的端午節由翠翠的回憶帶入,與茶峒山城一樣,他與儺送的初遇彷彿也是靜止於時光中的美好。黃永玉曾以此為題材作過木版畫,畫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間卻有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的畫面即使只是最簡單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萬紫千紅。即使後來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裏也沒有那個端午所經歷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節,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吊腳樓上避雨,那個場景在電 影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鴨和尖角粽子,船總與爺爺間關於翠翠婚事若有若無的談論,不僅再次體現了地方人情之美,也為下文情節發展提供了一個小小的契機。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紛踵而來,然後走向最後的終局。這三年的端午節對於翠翠的意義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顯的體現地。

不過不同於兩年前一直認為的愛情,再讀時我卻對那兩個男子的感情產生了小小的質疑。也許是着墨不多的緣故,天保和儺送的感情僅體現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純真美麗,是區別於其他女子的特別,也正是這份特別吸引了他們。可從始至終我都覺得他們只是把翠翠當成一件最美好的東西那樣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爭,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實想要的在這一塊純澈的水晶之外,還是一個節儉持家的女子。但願這只是我對男子的偏狹。

可是翠翠,在這時卻真的初嚐到愛情的甜蜜,煥發出少女的光彩。她會在罵人後聽到對方名號時“心裏又吃驚又害羞”,沉默一個晚上,也會在爺爺提到嫁給天保時又羞又氣地掐斷話頭。而在面對爺爺正式講起求婚時的心念更是如電般瞬間即是百轉千回,她的心會輕輕地跳動,會即使不知所措也裝作從容地等待爺爺的決定。而當心上的事落空時,此刻的心理描寫猶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望着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她的驚愕和極度失望,以及妄圖掩飾的心理過程,在看似隨意的動作中暴露無遺。其後面對爺爺的淚水,她的心中又煩又亂,想哭又覺得沒有理由哭。就是在這一刻我彷彿明白了過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並非不願去大膽爭取大膽説出自己的愛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對爺爺的顧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迴應的方式來回應。看似不合情理,卻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這種人之常情,卻恰恰是當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須親自走過,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讀再讀,才能體會個中情味。當讀到另一條暗線時,才驀地驚覺,翠翠走過的路,難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過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將翠翠與“新娘”二字聯繫在一起,有年少無知時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竇初開後追看花轎的好奇。她會歡喜會紅臉,會愛聽取茶峒歌聲的纏綿,也會為一片雲一顆星而孤獨凝眸。看到這裏,現在的我會抬頭微笑,無論上天賦予了女子多少種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緒縱橫旖旎情思當皆如是。所以當全篇最後一次在爺爺的葬禮上出現“新嫁娘”這三個字時,才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哀涼。夢起之處,夢終之時,翠翠就這樣以痴痴站立的方式無聲地迴應了自己年少夢想的如此終結。面對至親的離去,至愛的離開,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若説前面的嬌羞含蓄引人憐惜,那麼這時她的默然更貼近我的靈魂。

是誰説過,不哭過長夜,不能語人生。我想沒有經歷過青春的甜酸涼薄,大概也不能懂《邊城》。就好像當年老師在課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強調邊城的民風淳樸,邊城的珍貴難尋,當時的自己卻只是不以為然。作者的語言的確很美,平淡如水卻自有芬芳,景物描寫引人入勝,但是否就真的是獨一無二?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懷疑。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自己,越發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裏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黃昏帶着薄薄的淒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藴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隻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淨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面對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樣面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於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説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後藴藏的悲痛也忽視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於《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願單純地隨心而讀,不願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後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己一個希望。只是語序的不同,但又未嘗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應如是。然後,我們都將餘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裏,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裏,曾經的夢想還在心裏,閉上雙眼往昔的温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麼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釋懷的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2

從小就揹着陶淵明詩長大的我卻一度理解不了《桃園源記》與陶淵明,覺得那是消極避世的表現。可是在歲月的洗禮下,我漸漸地隱隱約約品味到了幾許: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只是尋找故鄉的一種方式。

發現桃花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詢問過老師:老師,您説《桃花源記》為什麼要用這個“源”?老師對我説:因為這個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我們人類慾望的源頭,我們所追求的最終。

而我,卻突然想起了《邊城》。想起了在一個昏黃的午後,一個在這個小小世界裏的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個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個許願,想起了在鄉村混雜着雨水的泥土裏,外婆家的老式 煤爐上歪歪斜斜的飄着的煙,和那一聲半是無奈半是疼愛的“語嫣”。

走進桃花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拿起沈從文的《邊城》,是意外也不是意外,彷彿我這一生遲早會讀一次,讀一下沈從文,走一下茶峒。彷彿茶峒與生命有什麼彌補可分的關係。

我曾記得,沈從文説,《邊城》不是為多數人寫的,它的存在是為了那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認識中國字,關心這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好壞”的人讀的。我想,沈從文的文字,是一縷山泉,它從遠方飄渺的山 上流下,包容一切,洗滌一切。你只能感歎這是一幅多麼動人和完美的山水丹青!沒有可以供人評頭論足的地方,沒有可以讓人吵吵嚷嚷説出“教育意義”的地方。因為在這片空靈的山水間,不管怎麼精細的塗抹,對它而言 都是一種玷污;因為《邊城》只是單純的展現了作者的一種樸素真切的生活態度。

我們只見十五歲的翠翠愛上了二老,於是她在田野上飛奔的夢中,多了一把虎耳草;我們只聽見遙遠的山崗上傳來的忽起忽落的歌聲,驚擾了少女的夢;我們只發現邊城用翠翠愛情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的 人們的生活故事。但是,我們發現,若你細細的讀完作者的愛與悲涼,你便總覺得翠翠和茶峒像在你心間撓了一下癢,恍若隔世。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 第2張

做客桃花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如果我曾像這個漁人一樣有幸的在茶峒裏做客的話,我想我第一個遇見的人會是翠翠。我一直一直詫異這個叫做翠翠的人,這個用執着修飾愛,用透明裝飾愛的人。

而在山邊扎着兩個牛角辮的翠翠讓我看見了有着如嬰兒般純淨心靈的作者。我曾讀過許許多多的講述了愛情的書,《包法利夫人》也好,《飄》,也好。無論是畸形的愛情觀還是火烈的靈魂,都太沉重了。就像包法利夫 人最後的結局一般,是會讓人心生恐懼的,即使作者很成功的用這種方式,披露了一種世態的醜陋讓人警醒。《飄》也很成功的用一種火烈的方式,讓人對愛充滿幻想。可是, 我們應該明白,這些愛情都是煙花啊!

而那透明的愛情,而那透明的靈魂,卻是茶峒裏的山泉水,也只有生在茶峒長在茶峒的人才知道,才明白,似水的愛情才具有最大的能量,可以掃平人生路上所有會使其玷污的東西,一直一直單純而無暇下去。

但是,在現實世界裏,我們身邊充滿了王子與公主的童話。在電視劇的'誘引下,我們都憧憬着不現實的粉色的愛情。看到翠翠,我開始審視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些對生命,對世界,對愛情的認識。我們是愛着愛情這 個詞還是單純的喜歡這種有人關注,有人呵護的感覺呢?

而我遇見的第二個人,一點會是翠翠的爺爺——一個一生的老船伕。

“船將攏岸時,管理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着鐵環,於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

我看見的老船伕有一臉因為風吹而產生的皺紋,又細又深的皺紋成了這位老人最光輝的印記。我看見他在日曬的洗禮下,褐色的膚色有一種快樂的色彩。我看見他樂呵呵的來到這個世界,樂呵呵的離開。我看見他在死亡 的面前,他展現了這位老人——作為山村裏最普通的一隅折射的最耀眼的光芒。

擺了一輩子渡的老船伕啊!沒有銅臭味,沒有防備。他的簡單熱情讓他在驕陽下縫補漁衣的身影成了永恆;他的平平淡淡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

什麼叫生活?你可以如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般哄哄烈烈,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追求用盡生命的力量。但是,也可以就這樣存在。你可以揮霍去所有的金錢,可是揮霍不去快樂,你可以就這樣

單純的走一次人間。

離開桃花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我沒有品味出這位漁人在離開這個地方時的感覺,或許他已經沒有了感覺。但是,當我慢慢地蓋上了這本書素色的封面時,心,沉甸甸的。

我看着窗外的風景,一座座高樓大廈支撐起來我們這個城市的脈搏。滴答滴答,血液流動的聲音那麼響亮。窗外分明是車水馬龍,但是我卻感覺到了深入骨子裏的寂寞。我突然那麼像去桃花源,可是,在鋼鐵森林裏出生 的我們,到底有沒有機會去看一下,夢中的家鄉?

我突然想到了沈從文的另外一篇文章《鳳凰》,我看見湘西的鳳凰蜿蜒在各處而堅守堡壘還在,可是卻沒有守住最後的鳳凰。我看見在暑假,遊人如織代替了當時的洗衣搗衣的聲音,我看見因為旅遊業的發展,這個地方 的美在逐漸被人所知的過程中只留下了那端莊華麗的外殼。我們只能在山坡的最上方,暢想那神祕的蠱蠱,讓人脆弱的落洞和那個時候人們的善良。

陶淵明用了一種多麼矛盾的手法去寫桃花源!因為他知道桃花源不是真的。但是,沈從文他在湘西這個神祕的地方長大,他看見他的故鄉離桃花源越來越遠,他感受到了他的理想世界不再是他的故鄉,而是一座幻城。

而我們,原本就已經沒有桃花源,可是冰冷的世界卻要我們抹殺掉那最後的對桃花源的暢想。

每一個都忙忙碌碌,每一個人都相互猜忌。孩子們從小開始競爭,要求贏在起跑線上,大人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用盡力量。官吏貪污,世界各處戰火紛飛。

我們在想,我們是不是正在離開純淨美好,正在離開桃花源,或者説,我們正在離開我們的故鄉?

“落日黃昏時節,站在那個巍然獨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依稀可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而如今的我們,只能夠對着月色暢想着山澗裏的蛙聲了。

重訪桃花源

“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桃花源記的結尾是個悲劇,但是這並不代表着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願望得是個悲劇。

我想茶峒這個地方,興許是真,也興許是假。它可能只是作者藉以發泄喜怒哀樂的地方。因為34年,國內內戰已經打了七年之癢。在血色與戰爭的干擾下,人民喪失了純樸。但是這裏人的美是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所以 更顯的茶峒的寶貴。

但是,我們的生活中沒有茶峒嗎?某一時刻你想起的外婆家的柴油酒香,某一時刻你走在你走過的林蔭道路上時的悠閒,某一時刻你思念他人時的透明潔淨,某一時刻你在鄉間重拾的童年樂趣。

他們都是茶峒,我們藏在心裏的茶峒。生命力哪裏都是茶峒的影子,因為他只是一個願望,一個人們在喧囂的世界裏暢想寧靜美好的地方。而劉子驥他走不去桃花源,僅僅是因為,去這裏的路,我們只有自己可以知道。 問心,當它慢慢跳,當生活慢慢走時,你便發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想,這座山城,興許在如今,也只成了一座只有外表的城樓,興許他還在,他只是一個幻城——就像我們不會一本《邊城》而去尋找這個不知名的地方。

後記:我只想謝謝一個叫做茶峒的力量

我最喜歡沈從文曾經説過的一句話: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我想,我們的故鄉一直在我們的心裏。那最最單純最最透明的地方,便是我們在每一個昏黃的午後,在炊煙裊裊中聽到的呼喚。便是我們的茶 峒。當金戈鐵馬戰袍被鮮血染紅的時候,我希望我不要迷茫,我要銘記我的生命裏還有一個清明的地方要守護,要用盡一切去愛。邊城,他只是一種力量!

總覺得自己有很多的感受,卻因為文字的蒼白無法盡情地表達,惟有多加努力在文字上多下功夫了。

雖然現在電腦已是進入千家萬户,但是我一直還是喜歡看書,喜歡手捧厚厚的書斜靠牀頭或是沙發上閲讀,任由自己的心隨着書中人物的命運起起伏伏,那樣一種感覺總覺得換到電腦上是不知要減少多少倍的。書在手上讓我感覺踏實和快樂,最好的是雨夜或是雪夜,窗外下着細雨或是鵝毛大雪,在家中看書無疑於我是一種極大的精神享受。因為愛看書所以很愛買書,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在大慶的四年斷斷續續買了不少,畢業的時候可是費了些勁才揹回來,現在還安好地在我牀頭的書架上。結婚的時候就和丈夫説一定要買書架,其他的倒是可以省的。這麼多年來也是攢了不少的書,都是我最愛的,喜歡的讀過很多遍也不會厭煩。我常想自己也攢不下多少身家留給孩子,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就把我這些多年積攢的書籍留給她吧。是不是想的太多了?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3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邊城讀後感3000字左右 第3張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