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閲讀: 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小到大的,每一個人生的成長都離不開家長的正確教育,不管是面對調皮的孩子,還是內向的孩子,都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你是否知道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1

教育孩子的方法

1、魚缸法則。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來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着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狼性法則。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將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和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環境產生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瞭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2、南風效應。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風無論怎樣強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修養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3、羅森塔爾效應。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文是一個技藝超羣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個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國王本人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雕像。國王的愛情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芯,愛神給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馬利文的幻想成為現實,從此便有了塞浦路斯人。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大幅度提高。同學成績提高的祕訣很簡單,因為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護、期望和珍惜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説,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2

過度保護

有時候,由於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見的心理需求,縱使孩子具有優秀的先天條件,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當孩子想跑、想玩時,有的父母會害怕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如此的話,孩子便會養成不好動的習慣,身體變得遲熟、孱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阻礙,性格也會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無法面對困難。

父母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並不是行為上的干預。過分的干預既令孩子反感,也妨礙孩子潛能的發展。

過分寵愛

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讓、也不懂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温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就可能出現性格突變。

父母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揠苗助長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他提早學站、學走路、學寫字……造成孩子身心嚴重失衡,導致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還可能會出現拒絕學習的問題,也不懂與人和諧相處。

過分專制

經常以權威口吻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只懂唯唯諾諾,並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另外,為了發泄不滿,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泄回父母身上。

戒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只會令孩子對父母卻步。父母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温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父母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中國人比較謙遜,所以有些父母不習慣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則會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限制説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孩子安靜。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父母卻經常替孩子説話。這樣做,會剝奪孩子練習説話的機會,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差,並會漸漸不再跟父母説話,嚴重影響親子間的溝通。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第2張
  

嘮叨

有的父母誤以為多對孩子説幾次,孩子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父母這一做法會讓孩子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父母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複地説,那麼就改變一下説話的方式和語氣,將嘮叨的語氣改為提醒。嘮叨讓人厭煩,易招致怒氣,提醒的語氣聽起來則有幫助的意味,孩子會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説話刻薄,用罵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腳”“沒用”等,甚至在別人面前斥責數落孩子,均會使孩子感到丟臉,嚴重損害其自尊,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

須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是需要一段長時間來恢復,甚至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的。另一種可能是,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不但不會尊重父母,長大後還會找機會報復。

亂髮脾氣

父母情緒不穩定、亂髮脾氣,會令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孩子有可能變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愛亂髮脾氣。

低估孩子

父母質疑孩子潛能,處處要求孩子跟隨自己意願行事。使得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變得習慣於依賴、習慣於被命令,變得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過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頑強、目標遠大、百折不撓。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優勢或潛在的優勢。因此,作為父母,應客觀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偏賅全

父母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孩子的發展,並以孩子的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方向。

例如,有的父母經常指責孩子“你又給我惹麻煩”、“總是這樣”、“沒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變,會讓孩子也認定自己比別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孩子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

認定,也容易變成偏見,導致父母經常錯怪孩子,使親子關係變得疏離,甚至使孩子變得反叛。

漠不關心

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孩子為了引起父母注意,會做出種種叛逆的行為,這些行為有可能讓孩子不幸誤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他,對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絕路。

學習是一件需要堅持的事情,少一點急躁,少一點功利心。真誠的與自己對話,學到好的知識才能為家庭和別人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3

不要追求完美。

完美一定要保持一種冷靜的心理,心態要好,不要追求完美,更不要苛求孩子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好,適當給孩子減壓,這樣才能讓孩子穩步提升。

給孩子玩耍的時間。

有些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只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多出去長見識,多給孩子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在娛樂中養成良好的心態。

多陪伴孩子身邊。

家長要儘量多陪在孩子身邊,只要好的'培養,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你的關心,這些都是無形的動力,讓孩子在陪伴中逐漸成長,慢慢成熟。

確保孩子作息時間。

不要讓孩子透支身體,不管學習有多麼重要,都沒有身體健康重要,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早睡早起,保證孩子的休息時間,對孩子的其他方面非常有好處。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第3張
  

教他學會關心別人。

關心別人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教育孩子多關心別人,會讓孩子體會到別人的存在價值,並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快樂,找到自己的幸福。

讚美孩子要用心。

如果孩子表現的很好,不要只説,你真棒,你真好,而是應該將孩子表現好的方面指出來,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家長是真心實意的表揚自己。

激發孩子的靈感。

小孩子的靈感需要家長引導和激發,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來激發孩子的靈感,讓孩子充滿想象力,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