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七夕原文、賞析15篇

七夕原文、賞析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閲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原文、賞析1

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

七夕原文、賞析15篇

吳越徵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閉户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

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註釋:

①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鎮江市。②章侍御:侍御,即侍御史,御史大夫的屬官。章侍御,其名其事不詳。③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間)、766~779年(大曆年間)中,李嘉佑先後曾任台州、袁州刺史。袁晁陷台州並攻下浙東諸州,歷時8月,至公元 763年(廣德年間)四月始平,所謂移家“避寇”當指此。④至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間)亂後,西晉滅亡,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劉宋特於京口設南徐州安置移民。轄境相當今安徽風陽以東、江蘇淮河以 南、長江以北地區。其後,轄境南移,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南京東北部及丹陽、宜興以東,無錫以北地區。⑤吳越:古吳國都吳(今江蘇蘇州市)、古越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吳越泛指今江蘇、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區。⑥秣陵:古縣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蘇南京市江寧縣南。⑦玷桴:持衣石與棒槌。比喻浣洗。⑧七夕:陰曆七月初七的夜晚。⑨鬥牛:本指二十八宿的鬥宿和牛宿。這是複詞偏義,主要指牛宿,即牽牛星,一名河鼓,俗稱牛郎星。隔銀河與織女星相對。古時神話,以牽牛織女為夫婦,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鵲烏羣集銜接為橋以便織女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詩句“七夕何人望鬥牛”,意思是戰亂中,丈夫被徵發,生死不知,誰還能指望有夫妻相會之時。⑩馬客:指章侍御。驄馬,青白色的馬。東漢桓輿為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日:“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傳》附桓典)

賞析:

該詩為公元762~763年(寶應年間)、763~764年(廣德年間)李為避戰亂、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時北方戰火尚未熄滅,南方動亂又起,今江蘇、浙江一帶大多男子被徵發,或事徭役,常年在外,生死不知,沒人指望還能與親人相聚之日;丁壯不存,田野荒蕪,已是秋收季節,卻無物可收。身為一州之長的李嘉佑都在為生活困頓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當然更難以為生了。

七夕原文、賞析2

原文:

七夕

[唐代]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賞析:

七夕,陰曆七月七日,相傳為牛郎渡過銀河與織女為一年一度相會。這天晚上,民間陳列瓜果,穿針乞巧。這首詩就是寫七夕的。首聯:“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絡是網絡,當指霧氣網絡在角宿上。星河,天上的銀河,是分離牛郎織女的。菡萏天,是荷花盛開的天氣。大概想象牛郎織女在銀河邊看到角宿和荷花。這是説的天上情景。下句指人間,有一家人家歡笑地在院子裏鋪置紅布的筵席,擺上瓜果,來穿針乞巧。

次聯:“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謝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這家的女子把篋中的珠子倒空,要這家的男子寫出歌詠七夕的錦繡詩篇,放到那個篋裏。這裏就要寫七夕的詩而言。璣:小珠。三聯:“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帳製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隱《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這是製作結婚用的圓帳。牛郎織女相會,也要製作圓帳。簇是指叢聚成團,把香羅幾重疊起來縫製圓頂帳子,正是叢聚成團,故稱簇。窈窕,狀美好。“排窈窕”,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織女,窈窕也指女子的美好。這聯下一句指人間,那家人家的婦女引線穿針來乞巧。穿好針來拜美好的織女星。嬋娟,美好,指織女星。牛郎織女在七夕相會,古代計時的銅壺滴漏報天將亮了,牛郎織女又要分別了,所以惆悵茫然,這樣相會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二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繡篇”裏暗指詠七夕。三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繡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在這樣的映襯裏,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但這首詩題為《七夕》,應以寫牛郎織女相會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還是看重人間,所以這樣安排。作者寫人間的歡樂勝過天上,在當時有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難得的。

七夕原文、賞析3

原文:

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宮召集役靈鵲,直渡天河雲作橋。

橋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

織成雲霧紫綃衣,辛苦無歡容不理。

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得牽牛夫。

自從嫁後廢織紝,綠鬢雲鬟朝暮梳。

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踏來時路。

但令一歲一相逢,七月七日河邊渡。

別多會少知奈何,卻憶從前恩愛多。

匆匆離恨説不盡,燭龍已駕隨羲和。

河邊靈官曉催發,令嚴不管輕離別。

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

寄言織女若休歎,天地無情會相見。

猶勝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

詩詞賞析:

這首詩是根據牛郎織女的故事而寫成的樂府歌行。南朝梁殷芸《小説》(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雲:“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這則神話將牛郎織女的被罰阻隔天河,諉之於織女的嫁後貪歡,懶惰廢織,帶有封建社會歧視婦女的思想遺毒。這首詩雖取材於此,但作者卻是謳歌他們的深摯愛情,同情他們被迫分離;結尾又以“夜夜孤眠”不嫁人的嫦娥與之作比,似在暗示天地間較牛郎織女更為不幸的大有人在,足以啟發人們深思。

全詩可分四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點明時令和鵲橋。“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斗杓”。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西方之神“蓐收”開始行司秋令,北斗七星的斗柄已指向西方了。金風颯颯,銀漢迢迢,星移斗轉,這是多麼迷人的夜空。這時“神官召集役靈鵲,直渡天河雲作橋”。神宮召集喜鵲,役使它們直渡天河,雲集為橋,以渡織女與牛郎相會。這四句詩通過具有時令特徵的景物和神話中的鵲橋顯示七夕已到,為牛郎織女相會佈置了環境,渲染了氣氛。

“橋東”以下十二句為第二段,追溯牛郎織女唯七夕一相逢的原因。寫了織女婚前、婚後和被謫歸河東的全過程,內容與《小説》大致相同。但文辭流美,敍述宛轉,富有情韻,遠非《小説》可比。特別是增加了“綠鬢雲鬟朝暮梳”一句,與充滿着曠怨之情的“辛苦無歡容不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她“河西嫁得牽牛夫”,伉儷相得,極為如意的心情。她由“容不理”變為“朝暮梳”,是熱愛男耕女織新生活的表現。詩人加上這一句,豐富了織女的形象,突出了她珍惜愛情、追求幸福的性格,使一個“得此良人”,心裏甜絲絲、美滋滋的新嫁娘的身影躍然紙上,而那“貪歡”“廢織紝”之説,已成了蒼白無力的欲加之罪。

“別多”以下八句為第三段,寫牛郎織女七夕乍會又離的悲痛。一年三百六十日,他們只有一個晚上能夠相會,真是“別多會少”,但這是天帝的命令,無可奈何。如果是個忘情者,倒也罷了,卻偏偏想起了從前夫唱婦隨的無限恩愛,怎能不痛苦萬分。他們匆匆相會,離愁別恨還未説完,可是“燭龍已駕隨羲和”。神話傳説中的燭龍(在北方無日處,目發巨光,睜眼為晝,閉眼為夜),已隨御日車之神羲和拉着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年一度的七夕就這樣消逝了。守在河邊監視他們的天官嚴厲執行天帝的命令,不管她們“相見時難別亦難”,天剛亮便無情地催促織女踏上“鵲橋歸路”。她心痛似絞,噴湧的淚水,化作了滂沱大雨。但這是無濟於事的,因為“淚痕有盡愁無歇”,有盡的淚水又怎能沖洗掉無窮的離愁?這八句詩通過“恩愛多”與“別多會少”、“説不盡”與“燭龍已駕”、難割捨與靈官催發、淚有盡與“愁無歇”的矛盾,把織女內心的痛苦刻劃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

最後四句為第四段,是對織女的勸慰之辭。大意是説,織女你不要悲歎,天地固然無情,但你與牛郎一年一度總會相見一次,比起“夜夜孤眠廣寒殿”的嫦娥來不知要好多少倍。天地之大,不僅只有嫦娥永久孤眠獨宿,“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元稹《織夫詞》);“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見”(施肩吾《古別離》)。人間羨慕織女的怨女真不知凡幾,望夫石之多,亦是見證。詩人將嫦娥作為孤悽女子的化身,通過她與織女的對比,深化了主題。

這是一首敍事詩,詩中不僅寫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場面,還追敍了織女婚前婚後的有關情節,展示了她心情變化的三個過程:嫁前“辛苦無歡容不理”;嫁後“綠鬢雲鬟朝暮梳”;謫歸“淚痕有盡愁無歇”。由怨而歡而悲,機聲、玉指、愁容、歡態、歎息、眼淚都寫到了。詩篇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她,使一個富有立體感的.血肉豐滿的少女形象活躍在讀者面前。這是這首詩超過同題材的一般詩詞的地方,無怪乎《侯鯖錄》雲:“此歌東坡稱之”。

這首詩四句一組,一組一意,通俗流暢,平淡自然,是詩人“滿口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賀方回樂府序》)的創作主張的體現。

七夕原文、賞析4

原文:

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

吳越徵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閉户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

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詩詞賞析:

該詩為公元762~763年(寶應年間)、763~764年(廣德年間)李為避戰亂、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時北方戰火尚未熄滅,南方動亂又起,今江蘇、浙江一帶大多男子被徵發,或事徭役,常年在外,生死不知,沒人指望還能與親人相聚之日;丁壯不存,田野荒蕪,已是秋收季節,卻無物可收。身為一州之長的李嘉佑都在為生活困頓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當然更難以為生了。

七夕原文、賞析5

沉醉東風·七夕

朝代:元代

作者:盧摯

原文: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閒亭。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慶人間七夕佳令。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翻譯:

白銀燭台放射出的光線照亮了畫屏,在晴朗的夜晚靜靜地坐在亭子裏。婦女們用蛛絲穿過繡針在乞巧,金鼎中焚燒龍麝香,人們都在慶祝人間七夕這個佳節,躺下來看牽牛織女星得鵲橋相會月亮飄過梧桐樹投下了倒影。

註釋

①七夕:農曆的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織女相會之日。

②龍麝:一種香料。

賞析:

在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繪製成一幅靜夜(望天河)圖,並賦予新的內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着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梧桐樹影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

七夕原文、賞析6

原文:

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官召集役靈鵲,直渡銀河雲作橋。

河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

纖成雲霧紫星衣,辛苦無歡容不理。

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與牽牛夫。

自從嫁得廢織紝,綠鬢雲鬟朝暮梳。

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理來時路。

但令一歲一相見,七月七日橋邊渡。

別長會少知奈何,卻悔從來歡愛多。

匆匆萬事説不盡,燭龍已駕隨羲和。

河邊靈官催曉發,令嚴不管輕離別。

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

我言織女君莫歎,天地無窮會相見。

猶勝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

賞析:

這首詩是根據牛郎織女的故事而寫成的樂府歌行。南朝梁殷芸《小説》(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雲:“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這則神話將牛郎織女的被罰阻隔天河,諉之於織女的嫁後貪歡,懶惰廢織,帶有封建社會歧視婦女的思想遺毒。這首詩雖取材於此,但作者卻是謳歌他們的深摯愛情,同情他們被迫分離;結尾又以“夜夜孤眠”不嫁人的嫦娥與之作比,似在暗示天地間較牛郎織女更為不幸的大有人在,足以啟發人們深思。

全詩可分四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點明時令和鵲橋。“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斗杓”。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西方之神“蓐收”開始行司秋令,北斗七星的斗柄已指向西方了。金風颯颯,銀漢迢迢,星移斗轉,這是多麼迷人的夜空。這時“神官召集役靈鵲,直渡天河雲作橋”。神宮召集喜鵲,役使它們直渡天河,雲集為橋,以渡織女與牛郎相會。這四句詩通過具有時令特徵的景物和神話中的鵲橋顯示七夕已到,為牛郎織女相會佈置了環境,渲染了氣氛。

“橋東”以下十二句為第二段,追溯牛郎織女唯七夕一相逢的原因。寫了織女婚前、婚後和被謫歸河東的全過程,內容與《小説》大致相同。但文辭流美,敍述宛轉,富有情韻,遠非《小説》可比。特別是增加了“綠鬢雲鬟朝暮梳”一句,與充滿着曠怨之情的“辛苦無歡容不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她“河西嫁得牽牛夫”,伉儷相得,極為如意的心情。她由“容不理”變為“朝暮梳”,是熱愛男耕女織新生活的表現。詩人加上這一句,豐富了織女的形象,突出了她珍惜愛情、追求幸福的性格,使一個“得此良人”,心裏甜絲絲、美滋滋的新嫁娘的身影躍然紙上,而那“貪歡”“廢織紝”之説,已成了蒼白無力的欲加之罪。

“別多”以下八句為第三段,寫牛郎織女七夕乍會又離的悲痛。一年三百六十日,他們只有一個晚上能夠相會,真是“別多會少”,但這是天帝的命令,無可奈何。如果是個忘情者,倒也罷了,卻偏偏想起了從前夫唱婦隨的無限恩愛,怎能不痛苦萬分。他們匆匆相會,離愁別恨還未説完,可是“燭龍已駕隨羲和”。神話傳説中的燭龍(在北方無日處,目發巨光,睜眼為晝,閉眼為夜),已隨御日車之神羲和拉着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年一度的七夕就這樣消逝了。守在河邊監視他們的天官嚴厲執行天帝的命令,不管她們“相見時難別亦難”,天剛亮便無情地催促織女踏上“鵲橋歸路”。她心痛似絞,噴湧的淚水,化作了滂沱大雨。但這是無濟於事的,因為“淚痕有盡愁無歇”,有盡的淚水又怎能沖洗掉無窮的離愁?這八句詩通過“恩愛多”與“別多會少”、“説不盡”與“燭龍已駕”、難割捨與靈官催發、淚有盡與“愁無歇”的矛盾,把織女內心的痛苦刻劃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

最後四句為第四段,是對織女的勸慰之辭。大意是説,織女你不要悲歎,天地固然無情,但你與牛郎一年一度總會相見一次,比起“夜夜孤眠廣寒殿”的嫦娥來不知要好多少倍。天地之大,不僅只有嫦娥永久孤眠獨宿,“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元稹《織夫詞》);“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見”(施肩吾《古別離》)。人間羨慕織女的怨女真不知凡幾,望夫石之多,亦是見證。詩人將嫦娥作為孤悽女子的化身,通過她與織女的對比,深化了主題。

這是一首敍事詩,詩中不僅寫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場面,還追敍了織女婚前婚後的有關情節,展示了她心情變化的三個過程:嫁前“辛苦無歡容不理”;嫁後“綠鬢雲鬟朝暮梳”;謫歸“淚痕有盡愁無歇”。由怨而歡而悲,機聲、玉指、愁容、歡態、歎息、眼淚都寫到了。詩篇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她,使一個富有立體感的血肉豐滿的少女形象活躍在讀者面前。這是這首詩超過同題材的一般詩詞的地方,無怪乎《侯鯖錄》雲:“此歌東坡稱之”。

這首詩四句一組,一組一意,通俗流暢,平淡自然,是詩人“滿口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賀方回樂府序》)的創作主張的體現。

七夕原文、賞析7

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原文: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欄干斜轉玉繩低,問乞得、天機多少?

閨中女伴、天邊佳會,多事紛紛祈禱。神仙之説本虛無,便是有、也應年老。

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註釋

[1]玉繩:星名。常泛指羣星。

[2]閨中女伴:指畫中聯吟賦詩的仕女們。

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賞析

詞作於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題畫詞,畫為雲林所繪《閏七夕聯吟圖》的仕女圖。七夕聯吟的是畫的主題,所以詞人從七夕寫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佳期,銀河的鵲橋架起來了。因為作畫之時時逢閏七月,有了兩個佳期,橋也再次“重駕”,而人間也有了兩次乞巧活動,女子們希望乞得終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機會也有兩次。詞人問,她們在斗轉星移,星光也在移動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機。詞人對此提出了疑問。因為年年有七巧節,也年年有乞巧活動,但婦女們也未必總是幸福,原因是世間總是“多事紛紛”。神話故事,本來“虛無”,“便是有”,牛郎織女“也應年老”了。詞人對於男女婚姻愛情的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結論,這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這幅仕女圖,住在表現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畫中她們所表現出來的內心美。詞人捨棄了歷來對於這種美的歌頌,而別出機杼地引導出了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命題,即美麗的願望,在人間常常是難以如願的。它啟發人思考,同時也深化了詞的思想主題。

七夕原文、賞析8

行香子·七夕 宋朝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行香子·七夕》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行香子·七夕》註釋

蛩(qióng):蟋蟀。

雲階月地:指天宮。

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星橋鵲駕:傳説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

牽牛織女:二星宿名。

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行香子·七夕》賞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悽地鳴叫着,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淒冷色彩,想象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着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敍説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云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説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説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象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象。上片是感歎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裏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象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行香子·七夕》鑑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説,寫人間的離愁別恨,悽惻動人。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鬱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人間的七夕着筆,寫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人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人巧妙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説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寫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托了詞人內心孤寂悽愴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間。天上愁濃”的聯想,把自己的心境與牛郎織女的離愁緊緊地編織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寫牛郎織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寫牛郎,織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繫的離愁;描寫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人間寫到天上,於敍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着詞人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人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織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寫了人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寫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與首句人間七夕之景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淒涼的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詞人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鬱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説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行香子·七夕》創作背景

這首詞《歷代詩餘》題作“七夕”,有可能是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寫於池陽的。是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這對在離亂中相依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離。此時,李清照暫住池陽,舉目無親,景況倍覺淒涼。

七夕原文、賞析9

原文: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註釋

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傳説牛郎和織女這天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

鸞(luán)扇:上面繡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庾信《和樂儀同苦熱詩》:“思為鸞翼扇,願備明光宮。”

鳳幄(wò):閨中的帳幕;繡有鳳凰圖案的車帳。

星橋:鵲橋,傳説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

爭將:怎把。

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

一度:一次。

賞析: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説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曆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七夕原文、賞析10

原文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翻譯

難得等到七夕她已駕着七香車。剛剛兩心相會又憂無情的曉霞。

清風夜靜,唯有玉佩的響聲,日光微弱點吧,不要曬枯了豔麗的鮮花。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傳得更遠更遠。星間的高榆給人間送來舒適的影斜。

她不想人間知道他們相會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識別靈筏。

註釋

七夕: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七香車:用多種香料塗飾的車。

日薄:?七日)將晚時·日光漸淡。嫣:同蔫,蔫萎不鮮活。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圓。

榆:白榆。星名。

卜肆:占卜的攤子。

槎:木筏。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大中六年(852)七夕作的,是詩人託杜驚轉致令狐的失望之作。

賞析

前六句講的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一二句講的是織女已駕車渡河,與牛郎相會,他們相會之後,害怕此夜良時將逝,所以“起視夜何其”,直到太陽從東方升起。三四句講的是牛女相會時,牛郎好像聽到了織女環佩的聲音,又好像看見了她如花之貌,風輕輕的吹來,所以佩響輕微。日薄,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織女於黃昏時動身離開,故曰“日薄”。五六句講的是月桂為他們傳送嫩香,白榆為他們投影翳蔽,成就他們好合。

末聯講的是織女不想要人間知道他們相會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識靈槎的人。抒發了自己深切的感歎。末句講的是雙星不想人間知道他們的祕密,深怪成都占卜攤子上的嚴老頭子懂得靈槎而多管閒事。從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説;至於還有什麼特定的寓意,尚無有力證據,不敢妄言。

全詩詩人以織女自況,以牽牛比牛黨,令狐絢。

七夕原文、賞析11

原文:

他鄉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譯文: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身在他鄉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羈旅愁緒更甚。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遠離故土,不見妻子月下穿針,心中空空只餘孤寂,懷念家鄉。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微風拂過帶走盛夏的炎熱,新月當空,初秋已快來臨。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是誰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銀河?就是那遙遠天際的牽牛星。

註釋: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jī)愁。

七夕:為七月初七,民間的乞巧節。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xù)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緒風:微小的風。

誰忍窺(kuī)河漢,迢迢問鬥牛。

河漢:為天上的銀河。迢迢:形容遙遠的意思。鬥牛:星名。牽牛星。

賞析: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孟浩然詩歌大膽抒發個人的理想願望,給開元詩風注入了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

七夕原文、賞析12

原文:

小重山·七夕病中

[宋代]呂渭老

半夜燈殘鼠上檠。上窗風動竹,月微明。夢魂偏記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千里暮雲平,南樓催上燭,晚來晴。酒闌人散鬥西傾。天如水,團扇撲流螢。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半夜殘燭燈光微弱,一隻老鼠慢慢爬過燈架。月色微明,院內風吹竹動的剪影,模煳的映照到窗紙之上。思緒突然飄回到那年的七夕聚會上。水西亭千,當時時值傍晚,夕陽返照,亭千翠竹森森,幾隻蜻蜓在花影中嬉戲翻飛。

迷茫的夜色中,一望千里,薄雲正在天地相接處延伸、塗抹。天色已經暗淡下來,主人立即催促僮僕迅速點上燈燭,覺得今夜天公作美可觀星。酣飲美酒,一直到了鬥星傾斜的深夜,然後才陸續告辭而去。澄碧的天空猶如一池清水,女子皆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註釋

檠:燈架。

南樓:水西亭的南樓。

酒闌:謂酒筵將盡。

流螢:指飛行不定的螢火蟲。

賞析:

該詞是詞人寫自己正在病中,恰逢是年七月初七,當夜心潮起伏,久不成寐;然後,忽於夢中到了水西亭舊地,恍如又與友人聚首,歡度七夕。

上片首句“半夜燈殘鼠上檠”,表明詞人尚展轉未眠,不僅眼見燈光因油枯而漸漸微弱,還看到一隻老鼠悄悄地爬上燈架舔吸盞中餘剩的青油。該句用以動顯靜之筆,既烘托出了夏夜之靜謐,更透露了不眠人內心的無聊。他復將雙目轉向牀前窗櫺一瞥,只見“上窗風動竹,月微明”。意即七月的上弦月,光輝熹微,將院壩風吹竹動的剪影,恰巧映照到窗紙之上,搖搖晃晃,模模煳煳,緒色十分別致。從中又暗示出詞人心緒亦由浮躁不安而開始轉為平和寧靜。於是,他很快地不知不覺入夢了,以下便全寫夢境,他入夢之前所遇到的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七夕之夜,入夢之後卻換成了一番歡樂緒象。“夢魂偏到水西亭”,“水西亭”是何處所,大概是詞人某年七夕與其友人歡聚之地;“夢魂偏到”那裏,不過是由於夢前思念其事所致。詞人的夢魂來到“水西亭”,時值傍晚,夕陽返照,“琅玕碧,花影弄蜻蜓”。這實際上是他記憶中的亭邊緒色。“琅玕”,竹子,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有句曰:“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簟青琅玕”。兩句的意思是:亭邊翠竹森森,幾隻蜻蜓在花影中嬉戲翻飛。夢中出現如此優美緒色,無疑是由於“上窗風動竹”實緒所誘出的,一實一虛,相互輝映,境界格外幽靜清爽。

下片繼續夢中幻覺。“千里暮雲平”,這句緊接上面的近緒描寫,一下推了開去,閃出了當日即將入夜時目所能及的遠方緒象。在迷茫的夜色中,一望千里,無比開闊,那一縷縷暗灰色的薄雲正在天地相接處延伸、塗抹。“南樓催上燭,晚來晴”,“南樓”,指水西亭的南樓;“催上燭”,因為天色已經暗淡下來,主人立即催促僮僕迅速點上燈燭,以迎候嘉賓光臨;“晚來晴”,表明賓主相見時都稱許今夜天公作美,便於仰觀牛女“銀河迢迢暗度”的情緒。“酒闌人散鬥西傾”,這一句正面寫當年七夕,詞人和他的酒侶詩朋,在南樓酣飲,一直到了鬥星傾斜的深夜,然後才陸續告辭而去。這一七字句,言約而意豐,敍寫集中而形象。當酒侶詩朋走完之後,他仰望天空,“天如水”,即澄碧的天空猶如一池清水。他雅興未已,走出亭外,觀看那些等着向織女星乞巧的小姑娘正揮舞“團扇撲流螢”,歇拍兩句為杜牧“天階夜色涼如水”、“輕羅小扇撲流螢”(《七夕》和王建“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調笑》)等句的融會化用,且妙合無痕。也才將七夕女子乞巧的傳統風習從側面作了點染。

該詞抒寫的是情緒的小波動及生活小事,然而卻寫得音調鏗鏘,婉約深幽,意味雋永;特別又是借夢幻以表現對往事的回憶,格外顯得朦朧縹緲,確有誘人的藝術魅力。

七夕原文、賞析13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着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註釋

煙霄:雲霄。

歡情與離恨:神話故事,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賞析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户曉。這首以這樣一個悽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淒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釦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説,“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淒涼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説,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着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歎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歎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説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悽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着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七夕原文、賞析14

訴衷情·七夕

吳文英〔宋代〕

西風吹鶴到人間。涼月滿緱山。銀河萬里秋浪,重載客槎還。

河漢女,巧雲鬟。夜闌干。釵頭新約,針眼嬌顰,樓上秋寒。

鑑賞

“西風”兩句,化用《列仙傳》中的神話故在。“緱山”,一名“覆釜堆”,亦作撫父堆,山在河南偃師縣南。據《列仙傳》説:“周靈王太子晉在緱山乘白鶴昇仙。”夢窗觸景生情,借用神話傳説開篇。此言其在幻覺中好月看到秋風送着仙鶴降臨人世,月色輝映着昇仙之地,彷彿自己也可以駕鶴飛昇一般。“銀河”兩句,言七夕之夜晴空萬里,天河顯得格外明亮,團團星雲組成了無邊無涯的星浪,幻覺中,詞人又覺得有迎客的仙船(貫月槎)正從天河中飄然而來。上片綴連起兩則神話傳説,使讀者閲後也感染到一種飄飄仙氣。

“河漢女”三句,應題“七夕”。天孫織女,巧手梳粧,雲髻高聳。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邊。“闌干”,這裏有橫斜之意,與唐劉珍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中“闌干”意相同。“釵頭”三句,地上“乞巧”。與天上王母劃釵成河強使織女牛郎一年限見一次一樣,人間少婦們七夕歡聚,其實也只有一年一度,所以她們珍惜這一有限時間,穿針乞巧,盡興遊玩,臉上漾溢着純真的嬌笑。不知不覺她們在繡樓上度過了一個涼爽而難忘的秋夜。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七夕原文、賞析15

七夕曝衣篇

沈佺期〔唐代〕

君不見昔日宜春太液邊,披香畫閣與天連。

燈火灼爍九微映,香氣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

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

曝衣何許曛半黃,宮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騰上蘭砌,金梯宛轉出梅樑。

絳河裏,碧煙上,雙花伏兔畫屏風,四子盤龍擎斗帳。

舒羅散縠雲霧開,綴玉垂珠星漢回。

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鏡台。

上有仙人長命綹,中看玉女迎歡繡。

玳瑁簾中別作春,珊瑚窗裏翻成晝。

椒房金屋寵新流,意氣驕奢不自由。

漢文宜惜露台費,晉武須焚前殿裘。

評析

此詩系沈佺期所作,題目十分奇特,它是一首歷史詩,與盧照鄰和駱賓王的京城詩相似。但是,此類歷史詩的傳統使得沈詩中所指的事物明顯地與時事有關,涉及武則天或唐中宗宮廷的某種無節制的行為。

七月七日是傳説中的牛郎織女相會之夕。沈佺期描寫“銀河”及宮女們的鮮豔衣服,這些衣服形成“雲霧”,像星星一樣閃光,呈現出天庭的場面,隨意地改變了時節。在這些眼花繚亂的華麗描寫後面,詩人卻加上要求儉樸的結尾,顯得極其不和諧。人巧能夠改變自然秩序(如第二十三、二十四句),這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複雜主題,有時表示藝術及人類創造的力量,但更經常的是暗示一種危險的反常。在這首詩中,這一主題的運用是微妙的、模稜兩可的,處於讚賞的描寫和道德的譴責之間。

沈佺期

沈佺期(約656 —約715),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安陽市內黃縣)人,祖籍吳興(今浙江湖州)。唐代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稱“沈宋”。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台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