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

来源:时尚达人圈    阅读: 3.0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是很多孩子的发展目标,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看完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1

你一定遇见过这样的情况,本来抱着宝宝玩得好好的,宝宝突然就会啪啪的拍人家的脸。或者在家的时候一旦他的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他就会扬手打人。正所谓一言不合就打人,宝宝的脸说变就变。

让人不解的是,宝宝不光是会发脾气似的打,有时候高兴、兴奋了也会打。惨遭“娃手”的人从爸爸妈妈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蔓延到隔壁王大爷、楼下李奶奶。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

1岁宝宝有攻击性是正常现象

孩子9月龄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1岁左右的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是正常的现象,这种行为是宝宝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

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个时期,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如果父母不正确指导,宝宝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宝宝,只有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阶段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很难解释清楚自己的行为。

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打人

1、这是一种情绪表达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时,就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凡是不合意的、不喜欢的可能都会用“打”这种方式来表达拒绝。

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稍差,不能很好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别人没有照他的意思去做,他的情绪不好,也可能会因此而有打人的举动。

2、寻求家长的注意

孩子很乖的时候可能会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一旦犯错家长往往就会马上有所反馈,关注到他,因此,有时候孩子会有意用打人这种比较激烈的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3、被溺爱不懂分享

孩子被溺爱,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没有规则,不懂得分享,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冲突。

还有宝宝打人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大人无意犯的'错。看看宝妈有没有中招的?

4、孩子被打时说闹着玩

宝宝和小朋友玩耍时,被小姐姐跑过来在他脸上抓了一把,由于尴尬也不好意思生气,妈妈在宝宝发楞没回过神儿的时候告诉他:姐姐是你玩呢。

第一次面对别的孩子打人,家长做出了不正确的解释,给孩子的认识添加了最原始的印记:打人是玩。

5、大人打招呼会拍肩膀

有些孩子想很友好地跟别人打招呼,想跟别人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表示。大人们有时候打招呼就拍熟人的肩膀,宝宝模仿了,拍人家一下或打人家一下,他把这当成了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其实是大人给了错误示范啊。

6、爸爸和妈妈也打闹

妈妈和爸爸也会在孩子面前打闹,这是家庭教育的不良示范,孩子会觉得:打人是亲昵是爱或者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

孩子如果对电视等媒体上的一些打人镜头觉得“好玩”“好奇”,也有可能去模仿。

7、家长不制止

当孩子开始打人的时候家长没有严厉制止,有的甚至还觉得是孩子“长本事了”,无意中助长了孩子形成了打人的习惯。

如何应对宝宝打人呢?

知道了宝宝打人的原因,那爸爸妈妈如何帮助孩子改正爱打人的坏习惯呢?

1、摆正态度:不喜欢

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

小孩子打人的模样可能会非常可爱,但是不管他有多可爱,家长都不要因此表现出欣赏的态度,也不要过分夸张地大喊大叫,因为这样会给孩子错误的信息,使他认为打人的举动让爸爸妈妈很高兴。

如果孩子有这种错误的认知,当他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他也会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别人的喜爱。

因此,当孩子打人的时候,不管他多小,或者是显得多么可爱,都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他会伤害到别人,但是同时也不要过分大惊小怪,不要让他更多地从负面体验到这种“游戏”的乐趣。

2、冷处理

如果孩子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故意不理睬他,让他觉得很无趣。但是当他以正常的行为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时候,就要及时给予他关注,这样他就会从父母这样的回应中获得一种经验,他就会明白自己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获得父母的注意。

可以直接把孩子放在地上,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

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

3、及时制止,正确示范

在孩子出现打人的苗头时,父母就要以坚决的态度制止,而不能向着他微笑或是表扬他有了“新本领”,以免误导孩子。

比如父母可以紧紧抓住他的小手,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告诉他,打人不好,会把人打疼,如果他想要得到某个东西,他可以跟人商量,征得别人的同意;如果他想要别人去做什么事情,他可以好好跟别人说,但是不能打人。

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同时,父母要给孩子示范如何用正常的方式表示友好,教宝宝亲吻爸爸妈妈、轻轻抚摸爸爸妈妈,以表示对爸爸妈妈的爱。

给他讲一些正面的小故事,例如,小朋友们都是好朋友,打人是不对的,如果打了小朋友,就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了。

若是哪次孩子被别人打疼了,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注意不再去打人。

4、说服不见效,可以适当惩罚

孩子打人的时候,如果父母好言好语的劝说无济于事,也千万不要打他。

如果父母打他,他会更加迷惑,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打我,我就不能打别人呢?这样,父母的教育反而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还给孩子树立一个不良的榜样。

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时,可以进一步采用约束的方法。如一定时间内不理孩子,取消一次孩子喜欢的活动,当然不能采用打骂或是身体惩罚,总之要让孩子明白,打人是不被允许的。连续用这种约束法来强化,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总之,如果发现孩子爱打人,爸爸妈妈们也先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坏脾气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反应给孩子造成了误解,甚至是助长了坏习惯的养成?

即便孩子已经有爱打人的坏习惯,也不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找出问题,用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2

4岁的飞飞是小区里的“暴力王”,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总会主动攻击别人。上了幼儿园之后变本加厉,根本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相处。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爱打人?长大后会不会有暴力倾向?”飞飞妈也觉得特别受挫,每次批评飞飞,孩子也承认了错误,可过不了几天又犯了,实在令人头疼。

实际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早在两岁以前就已经出现。心理学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对事物的占有欲就会增强。然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出现推、拉、打人等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攻击行为更侧重于获得某种好处,并不是故意要去攻击他人。

等到了三四岁,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因为大脑发育尚不成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面对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冲突时,也会抬手打人。还有些孩子是故意模仿他人或想引起关注导致的打人行为。

孩子一言不和就打人你还束手无策 第2张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该批评也批评了,该揍也揍了,孩子就是不理解、不听话。因为你的教育方式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误区一:反复说教

孩子打人后,很多父母第一时间会去责备孩子的不是,不停说教试图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事实上,当孩子处于激动的情绪中,根本听不进你的话语,苦口婆心的说教对他来说就是噪音一般的存在。

反复说教这种方式也非常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证预言,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举例来说,每次飞飞打人后,飞飞妈会不断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怎么这么不听话。”这种说教其实已经给飞飞贴上了“爱打人”的标签了。

时间长了,飞飞也会相信自己就是个爱打人的孩子,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才能符合这个标签,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等到那时,说教已经完全丧失了作用。

误区二:以暴制暴

演员包贝尔在采访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他2岁的女儿因为不听话哭闹竟然动手打了保姆,当时包贝尔就在旁边,反手就甩给女儿一巴掌,女儿当场就哭了。包贝尔并没有心软,还告诉身边的人不许来抱孩子。

像包贝尔这样,火气一上来就打孩子的父母也不少,希望通过以暴制暴让孩子体会到挨打的痛楚。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因为害怕短期内不会再度出现类似行为,但他内在的情绪并没有得到疏解。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爸妈也打人,我也可以这么做。”这是最不提倡的教育方式。

误区三:放任不管

“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之间相处动手是难免的,不需要特别去处理孩子的打人行为。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后,领着孩子向对方道个歉就好了。这种放任不管的态度,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错,以为只要事后道歉还是可以攻击他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到了7岁以后,随着大脑内海马体成熟,对因果关系才有基本的概念。如果孩子每次打人都会被妈妈教育,他会明白一个事实,妈妈不喜欢打人这个行为。但如果妈妈放任不管,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得到一个错误的因果概念:妈妈喜欢我去打人。

面对孩子的打人行为,以上三种教育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及时弥补,就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相反,如果父母引导得当,不仅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还能提高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想要改掉孩子的打人行为,除了带着孩子向对方道歉,父母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当孩子与人发生冲突时,情绪往往比较激动。此时,你可以去安慰一下被打的孩子,“他打了你,你一定很疼吧”,给两个孩子一点平复情绪的时间。这样做其实也是在向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的示范,帮助孩子理解对方的情绪,明白打人所造成的后果。

安慰完对方孩子,接下来就是帮助自己的孩子梳理情绪了。相比简单粗暴的“你为什么打人?”,不如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刚才那个小朋友把玩具拿走了,我知道你很生气,忍不住打了他对吗”。这样更能引导孩子把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等孩子想明白了之后,再带孩子去道歉。

教会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打人可能是想抢夺玩具,可能是出于生气,也有可能是想引起关注。无论是什么原因,打人这个行为都是错的。当孩子在相处中出现打人倾向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明确告诉孩子打人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制止孩子之后,还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孩子知道除了打人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你看到孩子因为玩具被抢想打别人,一定要先拦住他,可以教他说,“这是我的玩具,请先还给我”。如果孩子处于愤怒的状态中,可以教他生气之前在在心里默数一到十,或者通过其他方法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打人后,除了道歉,一定要让孩子重新演练一次正确的应对方式,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再用打人这样方式来回应了。

强化孩子正确行为行为的改正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到的,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才能更好掌握。想要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最佳的方式就是不断引导和强化。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定下规则,确保他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行为是越界的。一旦越界,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当孩子能和同伴愉快相处,应该给予鼓励,告诉他“你刚刚和小朋友分享了玩具,我觉得你真棒”。一再去强化正向结果,这样孩子的表现才会越来越积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相信父母的爱最终会治愈孩子的坏习惯,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