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来源:时尚达人圈    阅读: 1.5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教育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女性接受各类教育比例不断提升,水平大幅提高,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1

1中国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

1.1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与“贤妻良母”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差异导致“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这为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

由于“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力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而使得女性地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倾向于男子主宰世界,男子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教育女性做“贤妻良母”。

中国的教育起源很早,女性教育却一直滞后,女性鲜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女性能够读书的只占少数,女性教育的内容多是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为主,目的是培养出那个时代的“贤妻良母”。

“三从四德”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此外,女性的教育内容还有《列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等。这些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打造服从男性的“贤妻良母”。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这种禁锢女性的教育到五代至明清发展到极致,五代开始流行对女性“裹足”,明清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则明确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事实上,以“三从四德”为代表的女性教育实质是“维持其所谓家庭之便利,使妇女瘁其身心,而美其名曰‘良母贤妻主义’之教育”。1898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子学堂”,1902年颁布了系统的学校制度,仍然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1.2民国时期的“娜拉出走”与“独立女性”

1912年民国开始,1914年上海演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对中国的女性观众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义正辞严的宣言喊出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和权益。

《玩偶之家》成为女性解放的一面旗帜,促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娜拉”式的为争取独立、解放,离家出走的“独立女性”。

其实,1896年梁启超就在《论女学》中指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是“祸天下之道”,必须提倡女学,妇女有了知识,便可以就业、自养,便可以国富民强。

近现代女性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谋求一定的社会职业,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开始追求独立,人们逐渐意识到女性作为“独立女性”的社会地位。因此,此时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不只局限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还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责任和独立人格的人。

但我们仔细研读历史就会发现,诸如秋瑾、丁玲这样的独立女性在这一时期毕竟是少数,很多知识女性也可能最终成为鲁迅《伤逝》里的子君,更不要说中国广大女性其实依然被禁锢在家庭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独立”。民国初期,实行男女同校,但那时能上学的女性还仅仅是少数有钱人家的闺秀,凤毛麟角。

1.3建国之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与“职业女性”

真正涉及多数女性解放是在建国后,宪法及有关女性与教育的法律规定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女性的法律地位,获得法律保障。其标志性事件是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中央电视台至今还有“半边天”栏目,可见其影响之大。如果说此前“娜拉出走”的思想更多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女性,那么“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则影响了中国的所有女性。这一思想对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起了主导作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逐渐成为当代女性的角色追求,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社会的各大职业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出现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女性”。

这一时期,女性教育鼓励女性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使其成为社会半边天的职业女性。

改革开放以后,女性普遍接受了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女子上中学或大学已不再罕见,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女性也很多。女性普遍感觉到:重视程度高了,社会认可了,有更多发挥才能空间了,男女在就业上更趋于平等了……此时中国绝大部分女性成为“职业女性”,甚至成为行业精英。女性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女性素质、女性进步与女性解放事业。

2由网络热词谈女性教育的时代创新

2.1由网络热词“二奶”、“小三”、“女博士”、“女汉子”等探究女性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1)“二奶”、“小三”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女性教育中的“贤良不够”和“独立不足”

“二奶”、“小三”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社会的拜金主义和教育的功利化等,我只想从女性教育的角度尝试分析女性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女性教育中普遍存在“贤良不够”和“独立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女性教育把传统的“贤妻良母”教育当糟粕抛弃了,与此同时,又没有从本质上理解西方的“独立女性”。

我们尝试把“二奶”和“小三”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物质依附型、借力上位型和宣扬爱情型。“物质依附型”明显“独立不足”又缺乏传统女性教育中的贤良品格;“借力上位型”同样既缺少传统女性的贤良,也缺少独立女性的职业自信;“宣扬爱情型”倒是受西方独立女性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但也缺少传统女性的贤良敦厚。

不管哪一种都反映了现在女性教育对传统抛弃太多,以致缺少道德底线,对独立女性理解不够,缺少独立人格。对待中外文化,都应该有扬弃的态度,不然就会丢弃精华,学来糟粕。“二奶”“小三”的出现就是女性教育中“贤良不够”“独立不足”的结果。

(2)“女博士”“女汉子”出现的原因是:女性教育中过度灌输和强调“坚强独立”和“传统缺失”

“女博士”“女汉子”指女性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质,而其中强调的,仍然是极端的性别二元对立。仿佛真正的“女人”只能“温柔贤惠”,“坚强独立”统统是属于“汉子”的,并且“坚强独立”又好过“温柔贤惠”。

人们嘲笑那些只知道修饰打扮的女性胸大无脑,也嘲笑女博士,在人们的笑话里,她们一律带厚底眼镜,不修边幅,永远找不到男朋友,最后成为第三种性别。

而真正的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将女人变成“汉子”,恰恰是承认“坚强”在价值秩序上并不高于“温柔”,而无论性别,我们都可以“温柔”,也都可以“坚强”。

真正的性别平等,并不是女人重新打倒男人,而是意识到,在区分男人、女人之前,我们首先都是“人”。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女性教育存在过度强调独立而缺失传统教育的问题。

2.2和谐社会需要女性教育培养更多“三德四自”新女性

女性是推动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女性进步――是时展的呼唤,是社会文明的呼唤,是家庭幸福的呼唤,是我们孩子的呼唤。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2

因特殊的历史背景,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开创了女子学校的先河。到1860年,外国人利用在通商口岸开办学校的特殊权力已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等第一批通商口岸开办各类教会女学校达十余所,“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渐成气候。宁波艾迪绥女塾、天津淑贞女子小学、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福州育英女书院等各通商外埠著名女子学校相继出现。

创建本意为传教的教会女校,在主修基督教教义之外,也学习英文、数学、地理等西方学科课程,无形中成为促进中国女性教育思潮的一支特殊力量。

虽然社会转型催生出女性教育问题,但由于理念和各种条件的制约,女子教育的规模仍然较小,仅是在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分布,很多地方并未兴建女学,农村女学办学情况更为薄弱。在这一阶段,女学生的入学年龄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多只限于15岁,后期由于结婚等因素大多面临辍学。

因此对于大多数能够进入女塾学习的女学生,文化程度也仅仅止于小学水平。全国范围内女子教育的普及水平依然很低。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第2张
  

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上掀起了男女平等的思潮。同时,基于留学运动、教会女校和国人女学的发展,知识女性数量日益增多,她们通过报刊、论著小说等方式向全中国的女性宣传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思想,并且得到了部分理念先进的男性精英的`支持。

自此,女性教育的目标超越了过往,由家庭迈向了社会领域,婚姻自由、受教育权、参政权、经济权、就业权等相继被提出。

在这一时期,发端于戊戌变法时期的国人自办女校这一近代办学类型经历了一次办学高潮,一批有识之士竭力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女子学校。1898年5月31日,经过梁启超、经元善、严复等人的支持和努力,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创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堂在上海成立。

随后,北京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南京旅宁女学、长沙周南女校、杭州女子师范学堂等女子教育机构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中国近代的女性教育达到了一个高峰。

而在当时的家庭领域,则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强调结婚、离婚、独身皆自主自由,而在社会领域,则首倡女性参与政治军事活动,这一时期,女性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女性也开始享有社会生存的权利和能力。

女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接纳,意味着女性开始正式在形式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人格和权力。1920年秋,北京大学正式招收第一批女性学生,成为大学开女禁之先锋。之后,效仿北京大学,南京、上海等教育重地的知名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

为了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女子中小学教育也开始实行男女同校。女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经费来源、升学资格等都开始和男学生保持一致。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3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教育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教育只能通过家庭传统的方式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女性只能在家中学习家务技能、文化知识和礼仪等,而不能接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

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女性的教育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女性的教育只限于一些贵族家庭,而绝大多数女性只能在家中学习。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也实行了类似的教育限制,女性只能在家中学习宗教知识和家庭技能。

女性可以接受教育不过300年

近代以来,女性的.教育逐渐被重视。19世纪末,女性教育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得到了发展。在这些国家中,女性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1862年,美国政府通过了《莫里尔法案》,促进了女性和贫困家庭的教育。

20世纪初,女性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在中国,孙中山提倡平等教育,鼓励女性参加教育。1920年代,中国的各种学校开始招收女生,例如北平女子高级师范学校和南洋女子中学等。

在欧洲和美国,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1880年,美国的伯尼斯学院成为全美第一个只招收女性的大学。1893年,芝加哥大学成为第一个接受女性注册学生的大学。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第3张
  

现代教育让女性开始独立

现代社会中,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种类更加丰富。女性正逐渐从家庭和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可以接受更为广泛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目前,女性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和贡献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在各个国家中,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开始重视女性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致力于推广女童教育,帮助更多女性接受教育。在印度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中,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促进女性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女性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它不仅是女性权利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接受教育所带来的改变在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教育对女性的改变

接受教育是增加知识和拓宽视野的一种方式。女性接受教育可以提高她们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使她们更加明白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也使她们更加具备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的能力。不仅如此,教育也能够让女性更加了解世界和其他文化,帮助她们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