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来源:时尚达人圈    阅读: 1.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很多家长强调给孩子所谓的“挫折教育”,其真正的原因是担心孩子获得了太多爱,渐渐失去自己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本领,跟小编看一下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1

其实,很多家长强调给孩子所谓的“挫折教育”,其真正的原因是担心孩子获得了太多爱,渐渐失去自己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本领。但是,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性,其实与是否经常接受人为制造的“挫折”没有必然的联系。

独立性培养,在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日常生活点滴中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父母过度的关爱,常常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帮助孩子做了很多他们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刚刚开始练习吃饭时,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不饱,或者孩子不能把饭准确送到嘴里,马上抢过勺子喂饭;比如,孩子一次次努力思索尝试如何把拼图摆到合适位置的时候,很多家长着急地帮孩子指出“快拿这块儿,应该放在这里”。

久而久之很多非常有挑战和有价值的第一次尝试的机会就这样浪费掉了。其实,在孩子幼年阶段,那些该孩子自己面对的没有太大危险的事情,父母尽量不要替代孩子。殊不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养成孩子独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长期被过度宠爱和代劳的孩子渐渐失去了挑战新发现和独立克服困难的过程和快乐,变得大事小事指望父母的帮助。而此时,父母却突然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告诫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事情需要自己解决。这种前后矛盾的教育,其实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想当然的“挫折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困难为出发点,甚至以一些超越儿童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的做法更值得担忧。

比如,我们常看到有些父母会在小区里故意不打招呼,突然消失,让幼小的孩子一个人四处寻找爸爸妈妈,直到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才会满意地现身。还有有一些家长,让犯错误的孩子当众进行检讨,甚至父母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羞辱,让孩子明白所谓的事理。诚然,这些做法确实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同时深深伤害了孩子内心的情感,甚至人格尊严。这些做法非但不属于“教育”范畴,而是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其实,挫折教育也需要教育者具备很高的教育素养,了解教育的目的、本质和科学的方法,更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挫折教育一定要与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性相结合。比如,孩子0~3岁,对父母的依恋是人类最正常的情感,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幸福感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突然不告而别的父母,冷漠的斥责和疏远,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极大的焦虑和恐慌,久而久之不仅无法培养其独立性,孩子长大后反而可能会形成不自信、不开朗的性格。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其实,6岁之前的孩子要经历人生中无数个第一次,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对于孩子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孩子在完成这些第一次的过程中,克服了内心的绝大恐惧和压力,这其实已经是人生给予我们的“挫折教育”。所以,真正的挫折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快乐也有悲伤,有顺境也有逆境,用积极的心态找到方法去克服,而不是选择逃避。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与妈妈分离,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朗诵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儿园,孩子在不断成长中经历了挑战、失败、成功与快乐。父母要做的,则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陪伴与支持,让这些经历内化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和动力!

请相信,孩子内心的阳光,比任何挫折的回忆,更能够激发和支撑他们面对未来的困境的信念。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与妈妈分离,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朗诵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儿园,孩子在不断成长中经历了挑战、失败、成功与快乐。”

这样的“挫折教育”,千万要不得

以打击孩子、挫伤积极性为目的,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

孩子受挫后表现出消极情绪,父母在一旁指责、批评,忽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违背孩子年龄阶段和心理特性,让孩子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伤害

以结果论英雄,父母忽视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甚至一味和其他孩子比较结果或成绩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2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教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应该适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公认。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况且,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绝大多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 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第2张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