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口才的故事(12篇)

關於口才的故事(12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口才的故事1

在羣雄會盟之時,秦國、趙國相互訂約,說:“從今以後,對於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對於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過了不長時間,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助魏國。秦王不高興,派人責備趙國說:“盟約上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現在,秦國想要攻打魏國,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盟約。”趙王把這件事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件事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國也可以派使者責備秦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臺盟約。’”宋徽宗政和初年,宋汝霖出知萊州掖縣。當時,戶部命提舉司購買牛黃以製藥用。使者們催逼得急如星火,州縣的老百姓競相殺牛,尋找牛黃,但一時根本無法滿足。宋汝霖向提舉司上疏說:“牛要遇到疫年,纔多病(膽結石)生出牛黃。如今長期過太平日子,融和之氣充塞天地之間,本縣境內的牛一個個膘肥體壯,沒有牛黃可以提取。”提舉司的使者無法反詰,掖縣因此免繳牛黃,全縣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關於口才的故事(12篇)

關於口才的故事2

孔子教導學生時,依學生的專長分爲四科,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言語”就是善於說話,會講道理。孔子認爲“言語”科裏最優秀的學生是宰我和子貢。宰我能言善辯,是一位反應機敏、口才出衆的學生,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也曾使於齊國、楚國。同時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個曾正面質疑老師說法的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中載有子貢救魯的事情。子貢憑藉“利口巧辭”,使春秋末年五國之間的形勢發生巨大的變化,魯國得以保存。因此司馬遷讚歎道:“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對子貢的讚揚其實也是對孔子的讚揚,對孔子開設“言語”科的肯定。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於知識和技術,85%取決於人際溝通和口才等綜合素質。”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優雅的談吐是所有人登上事業巔峯的一種必備素質。無論是誰,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是具備了真誠、慎言、達意和言而有信這些條件,那麼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筆直而順暢的。

關於口才的故事3

相傳某布政使請按察使喝酒。席間,布政使因自己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按察使只有一個兒子,正爲兒子太少而發愁。布政司的一個案吏就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布政使聽了這話,於是說:“我兒子多,你又怎麼說呢?”那位案吏回答說:“子好不愁多。”說得二人皆大歡喜,大加讚賞,一起舉杯痛飲。

關於口才的故事4

明朝萬曆五年,宰相張居正爲了讓兒子張嗣修能名呈榜首,會試之前, 買通墨客騷士,在朝野爲其兒子大肆吹捧。同時,又暗中策劃讓前來會試的 臨川才子湯顯祖取第二名,列在他兒子之後做墊襯,以擡高其兒子的身價。 爲此,張居正派堂弟張居直去見湯顯祖。張居直不學無術,卻要賣弄才學,見了湯顯祖笑道: “湯才子仙鄉乃產筆名地,故王勃在《滕王閣序》裏寫有‘光照臨川之筆’的佳句。湯才子如帶了幾枝來京,可否讓老夫一飽眼福?” 湯顯祖聽了,不禁啞然失笑:“據我所知,王勃所題‘光照臨川之筆’,乃指王羲之的書法,並非指臨川產的毛筆。”

張居直鬧了笑話,頗爲狼狽,但仍厚着臉皮說:“吾兄張居正提倡以文 會友,希望兒子能與才子交遊。

湯顯祖譏諷道:“宰相爲子侄輩在科場中通關節者,我只知南宋秦檜幹 過這種醜事。他要主考官陳子茂取其孫秦壎爲第一名,但陳子茂在卷議時毫 不猶豫取了陸游爲第一名。秦檜事成了千古笑柄。那秦檜是個奸臣,營私舞 弊不足爲奇。張宰相乃當代名臣,斷斷乎不會出此下策吧?”一席吐鋒露銳 之言,說得張居直滿臉羞紅,瞠目結舌。

結果,湯顯祖會試之後,連殿試的資格也被取消了。他回到臨川時,撫 州知府親赴文章橋迎接他,讚揚道:“你雖未中,但比考中頭名狀元更光彩。”

關於口才的故事5

公元前 206 年,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史稱漢高祖。一天,爲了慶祝勝利, 他大擺酒席,宴請羣臣。當酒興正濃的時候,漢高祖說:“各位,我想借此 機會請教一個問題:我們是怎麼得天下的,項羽是怎樣失天下的?”

王陵第一個發言,他說:“陛下賞罰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使大家都能嚐到甜頭,得到好處,因此,人人都樂於爲您衝鋒陷陣。而項羽呢, 卻偏偏嫉妒有才能的人,誰有本事就懷疑誰,打了勝仗不給記功,得了土地 不給人獎賞,因此,他遭到了失敗。”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發表自 己的看法。

漢高祖聽了羣臣的議論,笑着說:“你們的話也對,也不對。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敗的關鍵全在於用人啊。你們看我有什麼特別 高明的地方呀!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爭取千里以外的勝利,我比不上張 良;論治國安民,籌措糧草,我比不上蕭何;論指揮軍隊,統兵打仗,攻必 克,戰必勝,我比不上韓信。我之所以能統一天下,並不是由於我個人有什 麼超人的才能,只不過是善於用人罷了。象張良、蕭何、韓信等這些傑出的 人才,我能夠了解他們,信任他們,使用他們,所以才得了天下。項羽和我 恰恰相反,他嫉賢妒能,剛愎自用,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豈能不亡?”

衆臣聽了他這精闢的分析,說:“陛下說得對極了。”

關於口才的故事6

秋聲賦(宋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融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爲而來哉?蓋夫秋之爲壯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廖;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爲陰;又兵象也,於行爲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爲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爲動物,惟物之靈。百猶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於草木而爭榮?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嘆息。

關於口才的故事7

孫叔敖喻諫楚王

楚國芊叔當官時,向老百姓徵收了很多賦稅,供楚王享用,因此很得楚王的寵愛。一天,楚王又一次在臣子面前誇獎芊叔能幹,使楚國增加了許多財富。大家聽了都皺眉頭,默不作聲。只有孫叔敖卻哈哈大笑起來。楚王很不高興地問他:

你爲什麼發笑,難道我說錯了嗎孫叔敖並不正面回答,而是先講了一個故事給楚王聽:我的家鄉有個姓張的人,家裏有個很大的池塘,養了許多魚,全家靠賣魚維持生活。有一個吳國人從池塘旁邊經過,看到這麼多魚,就對姓張的說,他捕魚本領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每網下去,都能捕到很多魚。姓張的信以爲真,就請他到自己家裏住下,給他準備了捕魚的工具,請他替自己捕魚,好增加一些收入。一天,吳人要出去捕魚了,可是,他不到江河裏去,而是到姓張的池塘邊,說他就在這裏撒網。姓張的聽了很氣憤地說:這是我專門養魚的池塘,何必請你來捕呢你這個吳人,真是禍人啊!吳人醜態百出地逃走了。

孫叔敖講完這個故事,接着說:芊叔當了官不去設法讓老百姓發展生產,增加產量,只是竭力在收賦稅,將分散在各地的財物集中到你大王手裏。這樣,不但實際上沒有增加財富,反而增加了民間的負擔。既然如此,芊叔跟那個到池塘捕魚的吳人有什麼兩樣呢我真不明白,這樣的人爲什麼還受到重用呢

楚王聽了,感到孫叔敖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免去了芊叔的官職。

哥倫布立蛋妙喻

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之後,他的名字很快傳遍了歐洲大陸,有些人卻妒忌這位發現者。一天,哥倫布參加西班牙一個貴人爲他而設的宴會。那些妒忌他的人也都出席了。他們都是一些傲慢自負的人,迫不及待地要給哥倫布一個難堪,於是便向哥倫布說道:你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大陸,那又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不明白爲什麼要對這件事大談特談。任何人都能穿過海洋航行,並且任何人也都能象你一樣有所發現,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

哥倫布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他從碟子裏拿起一個雞蛋對那一夥人說:先生們,你們當中誰能把這個雞蛋豎直立起來

桌子四周的'人一個一個地都試了試。結果,雞蛋傳了一圈,誰也沒有成功,都說那是不可能的事。這時哥倫布拿起雞蛋,輕輕地將雞蛋的尖頭在桌子上磕了一下,把蛋皮稍稍碰破一點,雞蛋便直立在桌子上。然後,哥倫布說道:先生們,還有什麼比這更簡單的事嗎你們卻說辦不到,其實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了。妒忌者們一個個面面相覷,說不出話來。

形象,也就啞口無言了。

關於口才的故事8

三國著名書法家鍾繇的兒子鍾毓、鍾會,人漂亮,才學也出衆,在當時很有名。魏文帝(曹丕)聽說此事,下令召見他們。召見時,鍾毓十分緊張,臉上出汗,文帝問他:“你的臉上爲什麼出汗呢?”鍾毓仍然不失機智,隨口應道:“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所以汗如水出。”而鍾會鎮定自若,臉上一點汗也沒有。文帝問他:“你爲什麼沒有流汗呢?”鍾會的回答更巧妙,說:“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汗流不出來。”

晉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去卜筮,想問晉朝能傳多少世代,結果,卜筮的結果是“一”,武帝很不高興,覺得很不吉利,官員們也大驚失色,不知該說什麼好。侍中裴楷有急才,隨口說道:“我聽說,古人有這麼一句話:‘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寧,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武帝很高興,官員們歎爲觀止。

關於口才的故事9

《論語泰伯》中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可見,出言要謹慎,不能有絲毫的馬虎。確實,生活中有很多禍從口出的例子,想必都是“言多必失”的結果。這也就印證了孔子的慎言觀點:禍亂的產生,是以言語爲階梯的。孔子的高足子貢也說:“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③孔子一再告誡他的學生要“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張向孔子學求官職得俸祿的方法,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要求子張只有在足以自信的問題上,才能謹慎地說出和做出,這樣言語和行動的錯誤少了,官職俸祿就能拿得高了。而且,孔子還教導學生:“伺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燥,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謂之瞽。”⑤陪着君子說話要求就更高了:沒輪到他說話不能先說,該說了就得說,不能隱瞞,先聽後說,還要看君子臉色說話,否則就是瞎眼睛。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交友,孔子告訴他首先要做到“友直”,就是真誠說出朋友的過錯,但態度要溫和,其次,則須考量朋友的反應,如果他不願意接受,就表示說話的時機不恰當,不然可能自取其辱。這也強調了說話不但要謹慎,更要注意說話的時機、說話的場合和說話的對象。由此可見,孔子反覆強調說話要謹慎。

除了強調慎言,孔子還主張少說甚至不說。在孔子看來,少說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做到踏實誠信。有一次,孔子說:“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當然,孔子提出的慎言思想,提出少說甚至不說,並不是說要否定語言、否定言說,恰恰相反,他提倡慎言是對言說的高度負責和重視。孔子的慎言思想對他的學生影響很大,正如高徒子貢所說:“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孔子的這種慎言思想,不僅僅影響着他的學生,也深深影響着古往今來的無數中國人。至今,慎言依然是同朋友、同事、上下級、陌生人之間交際的重要法寶。

“辭達而已矣”是孔子提出的著名觀點。朱熹注云:“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爲工。”正是對孔子不同意浮華詞藻的最好註解。那麼,怎樣做到言辭達意呢?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語言作爲傳情達意的重要交際工具,傳播者通過語言把信息清楚地傳輸出去,讓受衆最大限度地理解。說清了、理解了就是做到達意了。說得清楚,就必須要使語言準確、簡潔。要想表達準確,先要知道自己講什麼和怎麼講。只有心裏想清楚了,口中才能說清、說準。達意對個人而言,要做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然而,有些人說話不注意自己語言的準確性,往往巧言令色、信口開河、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言不及義。這恰恰就是達意必須反對的“巧言”、“言不及義”等不良語言傾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當然,在某些特定條件或場合下,語言並不是完全能把意思表達清楚,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就是如此,這就需要接受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

“言”是本質要求,而信就是對“言”的體現和約束。孔子教導學生要“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就要有信用,說到做到,守信約、負責任。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說話大言不慚,那麼行事就容易捉襟見肘。說話時,要問自己是否出於真誠之心,並且一旦與人約定,就務必守信。“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言行不一和言而無信則爲孔子所厭惡。不僅在古代,現在也是如此,言行不一和言而無信的人則不會受別人歡迎,也不會取得成功。“言必信,行必果。”是對言而有信的最好詮釋。

關於口才的故事10

東漢時候有一位哲學家叫王充。他敢於宣傳無神論,批判鬼神迷信,是 一位有膽有識的唯物論者。

那時候,許多人都相信,人死了,人的靈魂就變成了鬼。有人還說自己 真的見過鬼,說鬼的樣子和穿戴跟人活着時候一模一樣。王充一下子就抓住 他們的破綻,嘲笑地問道:“你們說一個人死了,他的靈魂能變成鬼,難道 他穿的衣服也有靈魂,也變成了鬼嗎?照你們的說法,衣服是沒有精神的, 不會變成鬼。如果真的看見了鬼,那它該是赤身裸體,一絲 不掛纔對,怎麼 還穿着衣服呢?”

他的話把對方駁得張口結舌。王充還很風趣地說:“從古到今,不知幾 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現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如果人死了就變成鬼,那麼,在路上將到處是鬼了。人要是能看見鬼,就該看到幾百萬,幾千萬,滿 屋子、滿院子都是,連大街小巷都擠滿了鬼。可是,有幾個人見過鬼呢?那 些見過的,也只說看見一兩個,他們的說法是自相矛盾的。”

有人辯解說:“哪有死了都變成鬼的,只有死的時候心裏有怨氣、精神 沒散掉的,才能變成鬼。古書上不是記載過,春秋時候,吳王夫差把伍子胥 放在鍋裏煮了,又扔到江裏。伍子胥含冤而死,心裏有怨氣,變成了鬼,所 以年年秋天掀起潮水,發泄他的憤怒,可厲害吶,怎麼能說沒有鬼呢?”

王充說,“伍子胥的仇人是吳王夫差。吳國早就滅亡了,吳王夫差也早 就死了,伍子胥還跟誰作冤家,生誰的氣呢?伍子晉如果真的變成了鬼,有 掀起大潮的力量,那麼他在大鍋裏的時候,爲什麼不把掀起大潮的勁兒使出 來,把那一大鍋滾水潑在吳王夫差身上呢?”

王充的議論,真是當頭一棒,駁得他們啞口無言。

關於口才的故事11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春秋亂世,他的成長背景是平凡而窮苦的。三歲父親過世,雖然身爲貴族之後,但亂世裏,沒落的貴族也毫無用處,所以他曾做過幹農活、照顧牛羊、看管倉庫等事情。不過,他從十五歲立志向學,由此開創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孔子的立志向學有兩點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後就非常好學,其二則是堅持了一輩子。孔子由學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無限地開發自己的心靈,徹底實踐“學無止境”的態度,而且待其學問到達一個境界之後,心胸變得更爲開闊。另一方面源於他在當時對傳統瞭解得最爲透徹,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種由內而發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實現使命感的途徑之一,他希望他的學生也能以一以貫之的方法去選擇自己的人生之道,讓這些學生散佈在社會上的各個角落,使整個社會發揮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軌。孔子亦是首開“有教無類”的人,一個人只要願意向學,不管出身爲何,孔子都願意教導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爲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先進》)。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蓋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則不能涵蓋上面的科目。如掌握文學之後再循序漸進,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曉言語及展現德行,而這些學生則是各有所長。[1]孔子認爲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爲他所通曉的事務涵蓋了人的主要關懷。言語科排在德行科之後政事和文學之前,可見孔子對言語的重視程度,他的成長曆程及所學、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觀的形成。

關於口才的故事12

戰國時期,晉國的中軍尉祁奚,因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了,就向晉悼公 提出告老的要求,讓德才兼備的人接替自己的職務。

晉悼公同意了,問他:“中軍尉是個舉足輕重的職位,你看由誰接替你 最合適呢?”

祁奚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考慮解狐接替最合適。” 晉悼公聽了大吃一驚,說:“解狐?他不是你的私敵嗎?” 祁奚說:“您問的是誰最合適,並沒有問誰是我的私敵呀! 晉悼公讚許地點點頭,便任命解狐擔任中軍尉。誰知解狐還沒有上任,就突然得急病死了。晉悼公非常惋惜,又宣祁奚上殿,問:“你看還有誰能 勝任呢?”

祁奚說:“能勝任這個工作的,現在要數祁午了。” 晉悼公聽了,不禁睜大了眼睛,驚奇地說:“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 祁奚說:“不錯。您問的是誰最能勝任,並不曾問誰是我的兒子呀!” 晉悼公打心眼裏讚賞祁奚不避親仇,唯纔是舉的高風格,下令任祁午爲中軍尉。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