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首先,清明是二十四氣節之一,因爲古時候君臣之間發生的事情,那位君王將清明之日定爲清明節,而清明前一天則是寒食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各地習俗各不相同,但是返鄉祭祖是絕對不會少的。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1

清明節的故事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爲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羣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着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爲清明,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涵義,具有極爲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2

主要習俗

郊外踏青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着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爲固定的禮俗主題。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爲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爲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46]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

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