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在中國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以及女兒節,但是對於七夕人們總是會想到鵲橋和牛郎織女,但是這會是古人的情人節嗎?下面小編帶大家簡單瞭解一下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1

實,早在漢代,七夕這個詞就已經廣泛出現在了民間,所以,七夕最少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

在古代的時候,七夕節被叫做“乞巧節”,是屬於女孩子們的大型祈福節日。在這一天女孩子們會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會朝天祭拜,祈求上天賜予他們靈巧的雙手。沒結婚的女孩子會起球天上的仙女,賜予他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結了婚的女子會祈求人丁興旺,多子多福。有了孩子的婦女,會祈求上天,祝福孩子越來越聰慧。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祭拜魁星,因爲在七月七日這一天,是魁星的生日,相求取功名的讀書人,會在這一天祭拜上天,祈求考運亨通、逢考必過。另外還把自己的藏書都拿出來曬一曬,可能是讓老天爺看一看自己都用功讀了多少的書籍吧。所以這一天又叫做“曬書節”。所以這一天說到這裏,跟情人節一點邊都掛不上。

唯一可能掛上邊的,就可能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但是話說回來,這個愛情故事並不是很“愛情”,苦難重重啊。那麼,古代有沒有“情人節”這一節日的說法呢?

如果非要跟情人節掛上邊的,那一定不是七夕節,而是元宵節和上巳節!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2張

元宵節是古代女子最感興趣的節日之一,在古代,女子要遵守三綱五常,都是“三步不出閨門”的主,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纔可以“合理合法”的除了閨房,到外面去散散心,甚至可以偷偷幽會小男朋友。

那麼爲什麼七夕節現在變成了情人節呢,我想其中的道理可能跟雙十一是一個道理吧。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2

在許多人都將七夕理解爲情人節,這大概與七夕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

但實際上,七夕跟情人節毫無關係(傳統社會倒有一個情人節,那就是元宵節、,恰恰相反,過去民間談婚論嫁,還要有意避開七夕:

“七月七日,迎親嫁女避節。”

七夕節與其叫“中國情人節”,不如叫“中國婦女節”“中國女兒節”更爲貼切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3張

節日起源

1、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4張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2、時間和數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爲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爲吉慶日。

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徵;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徵;“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

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間表現爲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結。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5張

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3、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

女子七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

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爲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

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

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

"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

《周易·復卦》:

"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孔穎達疏:

"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

"來複"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6張

節日發展

漢代(長安等地、

漢代時,七夕主要活動爲穿針乞巧和蘭夜鬥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據傳,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爲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

“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此外,還有曝經書、衣裳以及食糜等習俗。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7張

晉代

晉代七夕主要活動有三:一是曝曬衣物;二是祭祀祈福;三是吃湯餅。

南朝(江漢等地、

此時期,七夕主要活動有,結綵樓穿針和祭祀乞巧。

如“是夕,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爲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唐代(長安、洛陽等地、

唐代,七夕活動主要有九項。

其一,曝曬革裘、書籍;其二,結綵樓祭祀;

其三,穿針乞巧,“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其四,喜蛛應巧,“七夕乞巧,使蛛絲結萬字”;

其五,祭杼,織染署“七月七日祭杼”;

其六,斫餅;其七,造明星酒;其八,裝同心鱠;

其九,化生,婦女以蠟(後來用木頭、作成嬰兒模樣,讓其浮在水中以遊戲,爲婦人生子向織女星神祈祥。

宋代(開封、杭州、

宋代七夕節爲歷代之最,活動十分豐富,白天和夜晚各有四種。

白天主要活動:

一是曬書節,三省六部都要開宴席,爲曬書會;

二是乞巧市,即在京城中設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東京潘樓前有乞巧市,賣乞巧物,自七月初一日爲始,車馬喧闐”,基本相當於現在的購物狂歡節;

三是執荷葉;

四是兒童穿新衣。

夜晚的活動有:

一是結綵樓,謂之“乞巧樓”;

二是祭祀乞巧,“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

三是穿針乞巧和喜蛛應巧;

四是乞聰明,即小兒以筆墨紙硯供奉牽牛星,並書曰某乞聰明。

節日物產也十分豐富,如:

1、煎餅。用於供奉牽牛織女和食用;

2、摩睺羅飯。爲當時開封著名飯店——張手美家賣的一種七夕節令食品,僅此一家,據說很受歡迎;

3、磨喝樂。一種當時很流行的泥娃娃,(“磨喝樂”原爲梵文“摩睺羅”的訛音,被宋人借用來命名泥娃娃、,地位相當於現在的芭比娃娃。

同芭比娃娃一樣,“磨喝樂”製作精良,身材、手足、面目、毛髮栩栩如生,而且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裝,並且隨着節日的興盛,裝飾越來越華麗,往往飾以金玉珠寶,其主要功能是給兒童玩耍,和婦女祈求生子;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8張

4、水上浮據說是用黃蠟製成蓮荷、龜、魚、鴛鴦、鳧雁等各種形態,浮於水上;

5、谷板小板上種粟,再做小茅屋、花木、田舍人家小物等小模型置於板上,謂之“谷板”;

6、種生“京師每前七夕十日,以水漬菉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漸長,至五六寸許,其苗能自立,則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長尺許,謂之‘生花盆兒’,亦可以爲葅。”

“又以菉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皆於街心彩幙帳設出絡貨賣。”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節 第9張

7、果食,即現在的“巧果”之類,造型精巧,花樣繁多,據說當時還有重達一斤的,被做成類似於門神像的樣子,謂之“果食將軍”;

8、苦楝葉,做鋪陳之用,祭祀牛女擺放供品前先鋪苦楝葉,街市賣唱也會鋪苦楝葉。

元代

這一時期,七夕活動主要有五種:

一是巧節會,不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家家戶戶搭棚,掛牽牛織女畫像,以瓜果、蔬菜、酒肉、餅等供奉,並邀請親眷、小姐、女流等,占卜、祈福、宴飲,次日才饋送還家,謂之女孩兒節。

二是穿針乞巧,皇宮“九引堂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采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爲得巧,遲完者謂之爲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三是鬥巧宴,“至大中,洪妃寵於後宮,七夕諸嬪妃不得登臺。臺上結綵爲樓,妃獨與宮官數人升焉。剪綵散臺下,令宮嬪拾之,以色豔淡爲勝負。次日設宴大會,謂之鬥巧宴。負巧者罰一席”。

四是摩訶羅,“市中小經紀者,仍以蘆葦夾棚,賣摩訶羅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買者紛然”。

五是五生盆,“裏俗以七夕前數日,種荳麥等於小瓦器,爲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

明代

明代活動七夕活動較爲簡單,只有浮針乞巧。

“七月七日,民間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針泛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

清代

清代七夕主要活動有三:一是延續明代的浮針乞巧;二是祭祀乞巧;三是恢復元代的五生盆習俗。

此外,清代還出現了讀書人七夕拜魁星,以保佑自己考運亨通的習俗。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