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

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元宵節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很多地方都有鬧元宵的習俗,有些人會通過文章的方式來記錄鬧元宵的一些生活,下面小編分享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一起來看下吧。

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1

春風染綠了山林,染紅了嬌嫩的桃花。元宵節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如期而至,給人帶來了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新年歡樂的氣氛還沒有消散,元宵節喜慶的鑼鼓聲漫上了村人的心間。

在一陣陣清脆悠揚的鑼鼓聲中,一條條板凳龍在開闊的明堂裏騰挪飛舞。板凳龍有赤橙黃綠青藍紫,多種色彩。舞一條板凳龍由十四個人組成。龍身是什麼顏色,操龍手也要搭配相應的服裝色彩。當先一人操縱着如意珠,旋轉出花式的軌跡,龍頭會迅速的跟上如意珠運行的軌跡,形成飛龍奪珠的精彩場面。

我曾有過舞龍燈的經歷。龍燈看着光彩奪目,但要把它舞的好看,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擺弄龍燈,需要有兩膀子力氣,不然舞久了,手會痠痛異常。舞到高潮處,手勁跟不上,龍燈便會舞得七零八亂,觀衆便要喝倒彩了。所以要想舞好一條板凳龍,非得長期練習不可。光有手勁還不夠,還要有巧勁。也就是說力要使巧、使勻,要跟得上龍身遊動的節奏。這就要操龍手之間默契的配合了。一場好看的龍燈,不僅體現了先人的智慧,還流淌着一股齊心協力的精神。

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

大夥兒跟隨着舞龍者的步伐。龍燈舞過了田野、民舍、小溪、山路、小巷,一路來到了敞亮的明堂裏。明堂有一座新建的永安橋。一紅,一綠,兩條龍分別由男女隊員組合而成。男隊綠龍,女隊紅龍,雙龍在橋中對峙。雙龍中間有一個身穿綠衣的漢子,來回旋轉如意珠,一時間便呈現出了雙龍戲珠的場景。圍觀的羣衆喝彩,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龍身在高昂聲中,舞得越發的靈動了。

身穿各色彩衣的童子在一旁敲鑼助興。鑼鼓喧喧中,八條板凳龍環繞着明堂自由穿梭。一條接着一條,或爭先恐後,或跟在前一條龍後,在空中游弋。冷清的天空中投下了一束明媚的光,把一條金龍襯托得威風凜凜。人流隨着龍燈而涌動,每個人臉上都流露出了高昂的興致。

我聽見,人羣中有人說,今年的`龍燈比往年的精彩。隨着村中環境的改善,村民生活的富足,每個人似乎都充滿了精氣神兒。連龍燈都在無形中增添了一抹靚麗的光彩。天公作美,隨着龍燈舞到高潮處,陽光像長了腳似的,從遠方的山巒,漸次照亮了明堂。我不禁想,陽光好像也爲這喜慶的場面而愈發燦爛了。

八條龍燈舞得精彩非凡,龍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龍身、龍尾,騰挪擺動,似一條真龍,遊過了連綿不絕的山巒,朝天而去。天上,有一小片湛藍的天空,被四面的白雲所籠罩,像龍燈飛騰而入天宮的入口。而入口投下的陽光,像要把龍燈點活,朝更深遠處飛去。

舞龍燈體現了元宵節的動感,動得喜慶、歡騰。而夜晚的吃湯圓,賞萬家燈火,體現了元宵的靜態。一盞盞通紅的燈籠掛在房檐上,使得每條街道充滿了明亮的詩意。在一動一靜之間,更重要的還有家人團圓的幸福。

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2

張燈結綵鬧元宵的美文

在我的老家,有着過完正月十五纔算過完年的習慣,元宵節無疑把從除夕開始的喜慶氣氛又推向一個高潮。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據資料記載,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賞燈活動興盛。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寫道:“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寫了元宵夜賞燈的繁華景象。到明清時期,元宵節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爲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元”指月亮正圓,“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元宵節,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徵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

鑼鼓喧天鬧元宵的美文 第2張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爲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爲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爲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爲“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爲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爲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徵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爲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爲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裏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着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爲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的喜慶關鍵就是在“鬧”字上。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所居住的礦山爲豐富礦區居民的節日生活,每年元宵節礦裏都組織職工開展迎紫姑、踩高蹺、舞獅子、舞龍燈等娛樂活動。一聽到鑼鼓響,全礦的孩子們都跟在長長隊伍後面,滿礦區的跑。隊伍所到之處家家放鞭炮迎接整個礦區都圖騰,成了礦區節日裏一道亮麗的風景。隨着網絡信息的迅猛發展,各種娛樂活動的多樣化,礦裏已好多年沒有舉辦舞龍燈活動了,節日裏的礦山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在看夠了電視裏娛樂節目的荒唐惡搞後,人們更加流露出對傳統民娛活動的`喜愛,愛他的熱鬧,愛他豐富的文化底蘊。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遊藝之外,還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糰。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記得小時候物質貧乏吃頓湯圓還挺難,母親往往用小米磨成粉做成圓子,然後把圓子放入稀飯鍋裏煮熟給我們吃,雖然這種圓子寡淡無味可在物質貧乏的當時吃起來同樣挺甜。現在條件好了超市裏各色時尚湯圓都能買得到。有思念、稻香村、三全、好利來、灣仔三等,品種齊全,有清香怡人的黑芝麻湯圓、爽口潤滑的麻蓉湯圓、酸甜開胃的山楂湯圓、口感細膩的豆沙湯圓、甘香可口的蓮蓉湯圓以及香糯醇甜的棗泥餡湯圓。還有時尚的巧克力湯圓、叉燒湯圓、蓮香湯圓、五仁湯圓……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白白的、圓圓的湯圓,取的就是團團圓圓、吉祥如意的好彩頭,象徵着團圓、象徵着幸福。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元宵節已不僅是個吃和玩的節日,更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文化的傳承。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