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服飾搭配 > 服裝搭配 >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很多人對於婚紗都是感到十分的美好,古代的結婚禮服可不是叫做婚紗的,中國有歷史五千年的文化,這些文化不僅包含了語言、思想、行爲的變化,還有服飾的變遷。下面分享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及相關資料。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1

一、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純衣纁袡: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爲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淺紅色等釋義。袡:衣邊。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禮服中沒有明確記錄關於的蔽膝的配件,作爲衣緣理解更爲普遍。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

鈿釵禮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禮服及髮髻上的金翠花鈿,是唐代命婦禮服的一種。鈿釵禮衣包括禮服及髮髻上的金翠花鈿,並以鈿釵數目明確地位身份。

唐代禮典史書如《通典》、《會要》、《舊唐書·輿服制》等中都有記錄。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

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爲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

(1)鳳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爲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爲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

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爲鳳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爲模板。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

二、古代結婚年齡

東漢三國時期,女子結婚年齡平均爲十七歲,這似乎和最近的00後準媽媽的年齡比較接近了。

曹丕的甄夫人,就是十七歲之前嫁給了第一任丈夫袁熙;司馬昭的王皇后則是十五歲便已嫁給了司馬昭;孫皓時期規定兩千石臣子之女,必須十五六以後才能出嫁——民間也差不多,從《孔雀東南飛》中【十七爲君婦】可知民間十七歲結婚也是屬於正常年齡。

早婚的話,比如張飛搶了夏侯淵的從女夏侯氏,當時這蘿莉才十三四歲。陸績的女兒陸鬱生也是十三歲的時候嫁給了張白。

兩晉時期,女子的結婚年齡平均爲十六歲。

晉武帝皇后楊芷,十九歲之前嫁給了晉武帝;晉惠帝的皇后也就是政治家賈南風,十六歲時嫁給了可憐的晉惠帝;晉康帝皇后褚蒜子,十三歲便已嫁給了晉康帝。

段豐的妻子慕容氏,十四歲便已出嫁——至於民間,從《朝時篇》中【十五入家門】,《河東之水歌》中【十五嫁作盧家婦】可以看出民間女子的普遍年齡也就十五六。

南朝時期,女子的普遍結婚年齡爲十三歲。

劉宋孝武帝的王皇后,十六歲出嫁,這屬於比較晚的了;劉宋前廢帝何皇后,十二歲出嫁;劉宋明帝王皇后,十二三歲出嫁;梁武帝丁貴嬪,十四歲出嫁。

比較小的,陳宣帝柳皇后,十一歲出嫁;陳後主貴妃,就是那有名的美人張麗華,十歲,對十歲便已經被陳後主臨幸了,不過陳後主當時也就十六歲,張麗華七年後才生子;梁簡文帝王皇后,八歲,便已經出嫁,不過簡文帝當時也才十歲。

三、中國曆代結婚年齡

婚齡: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爲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

《漢書·上官皇后傳》中甚至有“月餘遂立爲皇后,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2

一、周朝——純衣纁袡

周朝的婚禮端正莊重,不像後世那樣吹嗩吶打鼓一片喜慶,整個過程都是在嚴肅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採用了代表莊重的黑色,讓人覺得肅穆起敬,不可兒戲。

【新郎服飾】 爵弁,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飾】 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二、唐朝——花釵禮衣

從唐朝開始,不再以黑色爲尊,這時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禮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鬧喜慶,顏色爲紅男綠女,樣式是釵鈿禮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着,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 第2張

三、明朝——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將我們中國婚服推上了一個頂峯。以至於現在受到中國古代婚服較好想到的就是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是鳳冠,從名字就可以知道是非常華貴的,而是霞帔,霞帔上面會繡上漂亮的花紋,而朝廷命婦的霞帔上面的花紋是有嚴格的等級的,平民百姓也只有在結婚這一天可以身穿鳳冠霞帔。

四、清朝——袍服

清朝相對長時間的統治,使滿族旗人服飾對傳統漢制服裝形成了一種顛覆性的'影響,除了鳳冠得到保存外,其餘明以前形成的傳統服制幾乎廢除殆盡。

順治九年,用以統一清王朝服制的《服色肩輿條例》正式頒佈,濃厚的漢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滿族旗人特徵、長期騎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馬褂、坎肩等服飾漸漸取代了傳統漢服。

隨着時間的推移,滿漢融合的深入,傳統漢服在清中葉後的民間得到了局部的恢復。作爲滿漢融合產物的褂裙受到各民族女性的喜愛。到清後期,女性婚服出現了旗袍,並對民國及民國之後的女性婚服產生深遠影響。

古代的服飾流傳至今已經發生了許多改變,如今婚禮上穿的秀禾服、漢服都是改良過的,並不是完全傳統的衣服。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3

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指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

歷史起源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中詠道:“虹裳霞帔步搖冠, 鈿瓔累累佩珊珊。”古代貴族婦女往往以鳳凰爲冠飾。按明制,皇后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頂爲六龍三鳳。

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正面有三隻展翅鳳凰。冠後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鬢,展開後如同五彩繽紛的鳳尾。 皇妃、公主、太子妃的鳳冠九翬四鳳。翬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婦的鳳冠沒有鳳,繡有不同數量的雉。

霞帔亦稱“霞披”、“披帛”,以其豔麗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事林廣記·服飾類》載:“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爲命婦冠服,非恩賜不得服。明代始爲命婦品級的服飾、

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婦,皆服用不同繡紋的霞帔。 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明代服用此式較爲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

服飾典制

霞帔

霞帔是宮廷命婦的着裝,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時纔可以着——按照華夏禮義,大禮可攝勝,就是祭禮、婚禮等場合可向上越級,不算僭越。命婦的霞帔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如下分別列數:

一、二品命婦霞帔爲蹙金繡雲霞翟紋(翟:即長尾山雉; 誥命夫人的鳳冠霞帔

三、四品爲金繡雲霞孔雀紋,五品繡雲霞鴛鴦紋;

六、七品繡雲霞練鵲紋;

八、九品繡纏校花紋。

古代結婚禮服叫什麼 第3張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常服,大衫霞帔:衫——黃色,兩領直下一尺,間綴紐子三。後身長於前身,行則摺起,末綴紐子二,紐在掩紐之下,拜則放之。霞帔——並列兩條,尖端縫合,垂在身前,掛墜子,平端收納於大衫身後三角形兜子內。

深青爲質,織金雲霞龍文,飾以珠。用玉墜子,瑑龍文。鞠衣:紅色,胸背雲龍文,飾以珠。四襈襖子(即褙子):深青爲質,金繡團龍文。大帶:紅線羅爲之,有緣。餘或青或綠。緣襈襖子:黃色。紅領褾襈裾,皆織金采色雲龍文。

緣襈裙:紅色。綠緣襈,織金采色雲龍文。玉革帶:青綺鞓,描金雲龍文。玉飾件十,金飾件四。玉花采結綬、紅線羅繫帶一、白玉雲樣玎璫二(如佩制,每事上有金鉤一)。青襪舄,與翟衣內製同。

鳳冠霞帔鳳冠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常服,鳳冠:雙鳳翊龍 明朝鳳冠實物 冠,以皁縠爲之。附以翠博山。上飾金龍一、翊以二珠翠鳳,皆口銜珠滴。前後珠牡丹花、蕊頭、翠葉、珠翠穰花鬢、珠翠雲等。三博鬢(左右共六扇)。有金龍二各銜珠結挑排。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級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明朝庶人女子在結婚時也可穿着鳳冠霞帔。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詠道:“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女子出嫁時可享受穿戴鳳冠霞帔的殊榮,這一傳統的習俗在浙間廣泛流傳了800多年。

姑娘在出嫁時何以能打扮得如此高貴,同皇上的“娘娘”並起並坐,享受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譽呢?這裏流傳着一段動人的故事:

南宋王朝腐敗,金兀朮南侵京城臨安(杭州),康王趙構不敵金兵而棄城南逃。過錢塘,跨曹娥,金兵仍窮追不捨。康王於是經奉化直奔寧海而來。到西店境內的前金村時,忽見路邊有座破廟,廟前曬場的谷籮上坐着一位村姑。

村姑見康王逃來,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籮裏,自己仍若無其事地坐在谷籮上面。當金兵追到問姑娘是否有人路過這裏時,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說,他們向南邊逃去了。金兵信以爲真,向南邊猛追而去。結果康王躲過了這場殺身之禍。

康王對這位村姑用巧計瞞過金兵,使他絕路逢生,萬分感激,當即向姑娘許諾,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義,在出嫁時享受坐花轎、戴鳳冠、着霞帔的殊榮。不久,康王得救,重歸金殿。他對昔日那位村姑許諾的“金口玉言”銘記在心。

於是下旨賜封這位村姑爲“娘娘”,在出嫁時可以真正享受鳳冠霞帔的特殊榮譽。同時還修建了那座破廟,並親筆題寫爲“皇封廟”。後來鄉村姑娘在出嫁時也都紛紛效仿,穿戴起鳳冠霞帔。

這種風俗遍及浙江各地,這就是人們所美譽的“浙江女子盡封王”的故事。此習俗流傳了800多年,直到解放後才逐漸廢止。

服裝搭配
服裝單品
明星裝扮
時尚街拍
奢華品質
秀場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