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故鄉讀書隨筆(集錦6篇)

故鄉讀書隨筆(集錦6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故鄉讀書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讀書隨筆(集錦6篇)

故鄉讀書隨筆1

《故鄉》講述了魯迅先生回故鄉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季裏,魯迅回到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只爲告別自己的老屋。而作者所見的故鄉已經不是記憶里美麗的故鄉,本文描述了魯迅先生與故鄉難以割捨的鄉情,對少年閏土的美好回憶,楊二嫂的刻薄冷漠,到魯迅先生再見到分別三十多年的閏土的感慨,最後描述了魯迅先生遠離故鄉,內心的悲哀和希望。

魯迅先生對閏土的描寫用了很多的筆墨,先是詳盡的回憶作者少年時與閏土在一起的快樂,天真的少年不會因爲身份的不同影響他們純真的友誼。再講述作者三十年後見到閏土時的情景,魯迅涌在心頭的那些快樂的事兒還未連珠炮的吐出來,就被閏土的一聲“老爺”給生生壓回去了,從驚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閏土的心靈已經隔上了一層可悲的厚壁。我相信,這一聲畢恭畢敬的稱謂對魯迅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少年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到低下頭來叫“老爺”,再到爲了生計在草灰裏埋盤子,機智勇敢的少年變成了辛苦麻木的閏土,這讓魯迅倍覺世態的炎涼,和底層人民的無奈。這是人性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

文章還描寫了二十年前賣豆腐的楊二孃,從“豆腐西施”到現在的高顴骨薄嘴脣,圓規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語言,自私的行爲,無不讓作者感到悲涼,故鄉對他再也沒有了什麼留戀。在當時那種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和官紳的社會背景和壓力下,人們的心靈都被摧殘成什麼樣子了啊?作者內心氣悶,但又從後輩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們的將來能真正好起來。

在任何時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沒有意義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並不懈的爲之努力,成功就會在不遠處。

故鄉讀書隨筆2

當一個夢喚醒了另一個夢,當一幅風景幻化成另一幅風景,故鄉的月光之夜便清晰地透視在眼前。

苦澀的童年歡樂、謙卑的家鄉倩影、母親永恆不倦的牽掛和惦念……汩汩地從心腔裏流淌出來。

月白風清、風清月白、是那樣的清晰、透亮……

素箋之上,是用心碎寫下的思念和蒼涼。有多少不敢觸及的故事,在徘徊中隨着這溶溶夜色漸近清晰、而又漸漸走遠。

家鄉的月光凝聚了父親爲生存的畢生努力和辛酸;飽含了母親歲歲年年雨雪風霜中對兒女的無限牽掛和淚水。那種骨子裏的痛楚、血液裏的呼喚,浸透了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浸染了靜夜的每一縷月光。浸溼了我的心我的眼、以及我的整個月白風清的季節。

四季輪迴中,我的心始終象漂浮的蒲公英,在家鄉的月光裏徘徊、流浪。

今夜露已白,我再也按捺不住歸鄉眷念腳步。回家、回家,讓永久的等待不再成爲一棵樹的影子,讓遠山的呼喚不再沒有迴音。

歸心似箭,風雨難留。慌亂中,我已沒了日子的方寸。列車的影子超越了一切空間,歸途的風景全部幻化成月光下白雲深處的村莊。

多少次,在傷痛無助時渴望棲息在家鄉的老屋;多少次,午夜夢迴時將窗櫺間的樹影讀成家鄉的老槐。只是,近鄉情怯,月色朦朧中故鄉的影子漸漸清晰,我卻久久默然無語。

將團圓的誓言刻錄成回憶的風景,將永恆惦念融入月光的嫵媚,我們盡情享受相聚磅礴的真誠、溫暖與喜悅。只是故鄉月光下講述的一個個關乎心靈的故事,平淡如風吹過,卻痕已入心。讓我今生今世再也揮不去關於故鄉月光的情結。

我不知道,前行的路上還有多少艱難和痛苦,只是、故鄉的月光一步步地從身後逼來的時候,我需要停下腳步:我是否有勇氣驀然回首,去守護好那片低矮的雨檐下不太高遠卻充滿色彩的天空?

我知道,我無法走出故鄉明月的視線,也必然要目送難捨的故鄉明月背影。我只能在似水流年中時時提醒自己:月是故鄉明!

故鄉讀書隨筆3

每次重讀魯迅的《故鄉》,幾乎都有一些相同的感受,強烈而又無從言說;這次再讀《故鄉》,也許能夠稍微理清其中的感受了。

魯迅在《吶喊》的自序中說道,他當時做小說不過是“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而自己“也並不願將自以爲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故鄉》同樣體現了魯迅的這種意圖。

悲哀是幾乎貫穿《故鄉》全篇的感情基調(回憶中與閏土相處的情景雖然色彩明麗、感情真摯動人,但也不過作爲“現在”的對比而更顯其悲涼;即使略帶喜劇色彩的“圓規”——楊二嫂,也不免顯出故鄉之人的勢利、卑微而讓人心生對故鄉的失望之情),正如作者所說,“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而這種悲哀,無疑在魯迅見了閏土、在閏土“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時達到了頂點。至此,魯迅所感到的一層“厚障壁”硬生生地隔開了他和閏土,兒時美好的記憶成爲一種祭奠。對此,魯迅“打了一個寒噤”,“說不出話”,他的默然,飽含了對閏土一聲“老爺”的無聲責備以及對此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到了魯迅再次離開故鄉時,他對閏土的印象“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時,又“非常悲哀”,而當他幻想着宏兒和水生能過上“新的生活”時,卻又不免覺得“願望茫遠”了。可見,魯迅終不能有足夠的信心來面對這嚴酷的現實。

然而,小說卻未到此爲止,魯迅不願將失望乃至絕望的情緒傳染給青年,他寧可自己揹負着渺茫與虛無的痛苦,也要給青年們希望: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說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宏兒,他並不對小說情節、內容的表達有所影響,但在反覆的閱讀中,我們會發現,他的價值卻滲透在《故鄉》文末所要帶給人們的希望之中。這樣的安排,到了文末,甚至對開篇以來的感情基調也產生了影響,顯出若干“亮色”,而使小說終不至於陷入無盡的灰色的憂鬱之中。

然而說到宏兒,卻不能不將他與水生並舉,他們在小說中似乎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有的是共同所起的一種對照相映的關係。正如作者所說,水生“正是一個二十年前的閏土”,那麼相應的,宏兒則是“二十年前的魯迅”。如此,他們(宏兒和水生)則形成了和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正襯、對照,和中年魯迅與中年閏土的反襯、對比的一對巧妙的關係。而這一種關係,是深深地隱含着作者渺茫希望的。

當時的魯迅是信仰進化論的,他相信將來總會勝於現在,“希望是在將來的”。但當魯迅站在兩對關係(魯迅與閏土、宏兒與水生)之外觀察時,不免生出悲涼的感慨及唯恐後輩重蹈覆轍的擔憂,他不願他們過着“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而這卻是當時所能抉擇的幾乎所有的生活道路)。

魯迅創造出宏兒的形象,其實也是將自己未必真正感覺到的'渺茫希望(“進化”的思想)透露給讀者;然而,他自己內心所面對的或許只有黑暗的重擔吧。

再讀《故鄉》,我想我讀出了魯迅忍受絕望而給予希望、承擔黑暗而透露光明、“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的形象。

故鄉讀書隨筆4

魯迅,是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獨特的豐碑,他如炬的目光關注我們災難深重的民族,透視着那些在黑夜裏昏昏而睡的着的靈魂,他是一個孤獨的夜行者,他舉着猩紅的叛逆大旗,一騎絕塵……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幹的形象,閏土知道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嚮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後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箇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擡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後爲自己的貧窮而非常自悲,他從心裏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出血淚的控訴。我爲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故鄉讀書隨筆5

在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家著作精選集——《故鄉》。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魯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作者用純樸的語句、不多的筆墨深刻的刻畫了自己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第二部分講魯迅的著名小說,其中便有家喻戶曉的《阿Q正傳》,更有婦孺皆知的《孔乙己》。

我花了約一個星期時間來閱讀這本書,讀完以後,最大的收穫便是學到了寫文章要寫得真實,要寫得感人。像魯迅這樣的大文豪的文章雖然沒有什麼優美的修飾,華麗的詞藻,但也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名家的味道,而且能夠讓人以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細細品味這文章。每一個有上進心的人無一不想擁有象魯迅先生那樣絕佳的文采,所以我們必須要寫出真情實感。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需要時間來證明,需要行動來實現。書的封面上說:“這觸動靈魂的優美文字,源自文學大師的心靈深處,在歲月的長河裏,如寶石般熠熠生輝,陪伴着我們一路遠行。”所以,要想寫觸動人心靈深處的文章,不是用萬般華而不實的美麗詞藻或修飾得不成樣子的句子,而是要出自內心深處的“寶石般”的文字。

另外一個令我十分佩服魯迅先生的一點是,他寫得大部分的文字帶有一種批判的味道,而且柔中帶鋼。看似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倘若給被諷刺者看,他們便會覺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慄;而與魯迅“統一戰線”的人看了便會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這也是他爲什麼會成爲一個優秀的、用筆桿子與敵人奮鬥一生的革命作家的原因。同樣,現在社會也正需要這樣的一股力量,以一支支鋼筆,結合一篇篇言辭犀利的文章向官場上的惡勢力予重重一擊。

魯迅先生之所以在文壇被人尊爲大師的原因,是因爲他源自內心的語言和革命無形的批判,而我們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怕寫作,就同樣需要這樣的法寶。

故鄉讀書隨筆6

前幾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這本書,裏面的內容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魯迅在這篇小說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以及快樂的世界,那裏有迅哥先生童年美好的回憶。那裏有“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有天真可愛的少年閏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着“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還有海邊那“五彩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那是一個令人嚮往的五彩世界的。然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淒涼而且是毫無生氣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滿活力的閏土也變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而且變成“講道德、守規矩”的人。

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在魯迅先生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迅哥兒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的他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然而成年後的閏土在見到魯迅先生後,對魯迅的態度轉變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爺”更是讓他們之間的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親密,使他們之間變得陌生,將他們以前親密的關係活生生的撕裂了。

因爲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那種不平等的關係,那個“現實的故鄉”是一個精神分離,喪失生命活力,喪失人與人之間溫暖情感的世界。他們遵循一種傳統的道德,它壓抑人的生命力的,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下喪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變得麻木了,也使魯迅先生和閏土無法繼續他們純潔的友誼。

讀完本書後,我很爲他們逝去的友誼感到惋惜,同時也很慶幸,我們生活在新社會裏,我們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與金錢來衡量友誼,人與人之間擁有着真摯的情感。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