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唐四傑是指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究竟初唐四傑王楊盧駱有着怎麼樣的人生歷程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1

初唐四傑,他們四人都是官小而名大的詩人,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又合稱他們爲“王楊盧駱”。

最開始,王勃明確反對以“上官體”爲代表的宮廷詩風,得到了盧照鄰等人的支持。四傑的詩文扭轉了唐朝以前奢華宮廷感,把詩文題材擴展到江河山川,邊塞沙漠。他們讓詩文更加有生命力,也更加貼近生活。其中,盧照鄰、駱賓王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而王勃、楊炯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

初唐四傑雖然還未脫離齊樑以來的綺麗,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2

自古有才華的人,彷彿都不能善終,初唐四傑中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中只有一人善終。

其中王勃罹難時年僅二十七歲,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爲“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駱賓王七歲能詩,號稱“神童”。 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後來其爲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爲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不得志,辭官。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爲其代作《爲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爲震動,責問宰相爲何不早重用此人。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盧照鄰出身望族,幼讀詩書,曾師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一開始盧照鄰爲鄧王李元裕府典籤,甚受器重。李元裕曾經對別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將盧照鄰視爲西漢文學大家司馬相如。李元裕是當時皇帝李治的叔父,藏書甚豐,盧照鄰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覽羣書,獲益不少。後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六年後,盧照鄰二考秩滿去官。盧照鄰離開蜀地後,寓居洛陽。因《長安古意》中的一句“樑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入獄,家人營救無果,是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出獄後不久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秋冬,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後轉少室山中之東龍門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長期病痛的折磨,盧照鄰最後自投潁水而死。

楊炯自幼聰敏博學,文采出衆,應童子舉及第,翌年,楊炯時年十一,待制弘文館,待制十六年。二十六歲的楊炯應制舉,補祕書省校書郎。三十二歲那年,楊炯擢爲太子(李顯)詹事司直,楊炯從祕書省裏過了六七年鬱沉歲月後,終於從九品末僚一躍而成爲太子詹事司直,而且還充任聲望甚隆的崇文館學士,開始了仕途上的一大騰躍。但是好景不長,兩年後,楊炯的.伯父楊德干的兒子楊神讓,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事件平息之後,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受到株連,楊炯被貶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擔任了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長安長達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公元690年,四十歲的楊炯秩滿回到洛陽,武則天詔楊炯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他雖因官職不高,心中抑鬱,但卻對武則天仍盡情頌揚。兩年後,楊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上任一年後,楊炯卒於任上。

初唐四傑王楊盧駱3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樑浮豔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爲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樑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樑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着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衝破齊樑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臺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着健康的道路發展。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騰王閣》;或爲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有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樑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傑爲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纔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爲稍後於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