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雨天最適合倚窗讀書,閱讀就像一場春雨,這是需要一定的文學積累的,閱讀能夠讓我們明白一些道理,讀後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傾向,閱讀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一起來看看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的優秀範文。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1

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危機四伏。做爲三十年代左翼文藝的巨大成就——《子夜》,讓我們看到了作者茅盾所開創的新的文學範式,歷史性的巨大內容,宏偉的結構,客觀的敘述,以及不斷創造時代典型人物的努力。

1929年底,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波及我國上海及其沿海城市,民族工業開始凋零,過內南北軍閥戰爭,在此期間,中國紅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思想文化戰線上也開始了關於中國社會的討論,作者茅盾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子夜》,使其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更加生動,真實。作品中的三條線索,吳蓀蒲與趙伯韜的鬥爭、工廠的工人罷工、雙橋鎮的農民運動同時展開,情節交錯發展,這種蛛網式的密集結構,成功的塑造了作品的核心人物——吳蓀蒲。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

吳蓀蒲這一人物在塑造上並不是平白直敘,而是通過其他的人物的襯托更加生動形象,如杜竹齋的優柔寡斷,謹小慎微,襯托出了吳蓀蒲的果斷和魄力,唐雲山對經營管理的無能和外行,襯托出了吳蓀蒲的手腕和才幹,就連他的妻子和兄弟等人的性格,也分別襯托出了吳蓀蒲的冷酷和專橫。這種藝術表現,收到了畫龍點睛,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吳蓀蒲的心狠手辣,爲轉嫁經濟危機,他拼命壓迫,剝削工人,就連他的妻子也說:“你這人真毒”,而他又有虛弱頹廢的一面,如冷靜與暴躁的性格,文中寫到一些企業家在議論組織自己的金融公司時,對吳蓀蒲有這樣的描寫:

“吳蓀蒲不先發表意見,聽任唐雲山在那裏誇誇其談,眼前這幾位實業家的資力和才幹,吳蓀蒲是一目瞭然,單靠這幾個人辦不出什麼大事,但對於自己,吳蓀蒲從不妄自菲薄。有他自己加進去,那情形就自然不同了,他有手段把中材調弄成上駟之才,就不知道眼前這幾個人把他當首領擁戴起來,這麼着在那裏商量的吳蓀蒲就運動起他尖利的眼光觀察各人的神色……”

頑強與脆弱的性格。當他被手無寸鐵的女工包圍時,文中這樣寫到:嚇得“噗噗的心跳”,直到回到家不久,臉色還是有時鐵青,有時紅,有時白。對於求實與迷信的性格。吳蓀蒲認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事業窮途末路時,有追求感官的刺激,如逛“祕密豔窯”,強 奸老媽子,一反過去的求實精神,這正描寫了他正經與荒唐的性格。他鼓勵同伴反趙的決心,說道:“我們好比打仗,前後都是敵人,日本人開在上海的那些工廠是我們當前的敵人,老趙是我們背後的敵人,總得打敗了身前身後的敵人,然後我們的腳跟才能站得穩”。這描寫了他剛強自信的性格,他發起了爲交際花徐曼麗祝壽的蒲江夜遊活動,企圖在追求強烈新奇刺激中排解苦悶,這正描寫了他軟弱空虛的性格。

同時,作者通過作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也在吳蓀蒲身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他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不滿,但又和他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對工農紅軍和人民羣衆則極端的恐懼和仇恨,他不滿蔣介石的苛捐雜稅,軍閥戰爭,但他有依靠國民黨軍警來鎮壓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他不滿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的侵略,但他還是把八個工廠頂給了外國的洋行,會社,擴大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勢力。他敢於和買辦資產階級鬥法,但爲了“利”也曾和趙伯韜合作搞公債投機,他不滿軍閥戰爭影響他工廠產品的銷路,但他有想利用軍閥戰爭做公債投機市場,這種複雜的矛盾的性格,正是封建半殖民地民族資產階級兩重性的表現。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通讀作品,讓讀者對吳蓀蒲這一主人公有一全面的認識,首先吳蓀蒲不是普通的民族資本家,而是上海工業界的大亨,具有雄厚的財力,經營着巨大的裕華絲廠,並在家鄉雙橋鎮開設電廠,米廠,布店,錢莊,建立了一個有他操控的“雙橋王國”。

他有才幹,曾留學歐美,懂得一套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學問和本領,並且具有冒險精神,他並非目光短淺,謹小慎微之輩,而是有着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他要和中國市場的外貨競爭。夢想有一天,在他的控制下,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他的許多工廠的商品銷行全國,深入窮鄉僻壤,這是一副極其美妙的資本主義王國的圖景。裕華絲廠,“雙橋王國”還不足以施展他的宏圖,可見他是雄心勃勃的,後來他和交通運輸業資本家孫吉人,礦業資本家王和莆建立起了三駕馬車式的資本主義托拉斯組織——兼辦實業和金融的益中信託公司。

作者由此爲吳蓀蒲設置了一個更爲廣闊的活動天地,也由此,吳蓀蒲和其他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以及工人的尖銳矛盾和複雜的關係中,他的雄心,以及他所希望中的資本主義工業王國,隨着情節的發展,也變成了一中傳說,一種記憶。留給讀者的是他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氣魄,還是在此過程中付出的奮鬥,掙扎以至破產的命運?我想兩者皆有,從發展工業到失敗破產,他的身上都貫穿着一種悲壯性,而這種悲壯性反映在作品中,有給讀者回答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永遠走不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也揭示了其作品更深的主題: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而這一切,與作者社會科學家的氣質和寫作的理性分析分不開的。

總之,《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一副巨大的畫卷,其氣魄之大,人物之多,線索之繁,尤其是對吳蓀蒲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典型人物的塑造,真是讓人歎服。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2

一直不太明白茅盾先生的名聲爲何如此之大,就民國時期來說,最不缺的就是文人和能寫的人。直到讀了著名的《子夜》,我才豁然開朗。

當然我讀的版本是解放以後,經過審查機構審查的作品,這類審查後的作品有一個共同性:在序言或後記裏都會告訴你,作者是共產主義者持有的是馬克思主義觀,寫文章也是如此。當然,茅盾本人的確就是個共產主義者,還曾經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這一身份足夠讓人明白爲什麼《子夜》能夠在我們國家獲得如此榮譽。但這個榮譽是生前的,生後怕是寂寥無比的。我去茅盾故居時,看到簡陋的居所,落滿了塵埃,觀者寥寥。負責管理的社會主義大媽帶着一種愛答不理的神情,我猜她可能都沒有讀過茅盾先生的作品。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 第2張

這些前情不重要,讓我們來談一談《子夜》這篇作品的好與壞吧。

《子夜》成書於上世紀30年代,用一個爛詞描繪:風雨飄搖。那個時代,一切都是風雨飄搖狀,人心惶惶,全球都動盪不安,其實頗似今天。這從其他國外作家的書裏也能感受到這種躁動不安。這種躁動甚至催生了一批“紅色作家”(在歐美文學史上被稱爲“紅色的30年代”),大蕭條帶來的種種思潮變動,給這個時代增加了悲愴的氛圍,茅盾的寫作必然受到這大環境影響。因此《子夜》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甚至有一些救亡圖存的意思。

在作者自己的述評中,其寫道: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爲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有關。當時參加論戰的人,分爲三部分,三種觀點。一是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打倒國民黨法西斯是當前革命的任務,工人、農民是革命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二是認爲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擔任。三是認爲中國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 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又可以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生存,從而建立一種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持有這一觀點的是當時一些自稱進步的資本主義者的論點。

既然作者的創作揹負如此重大的責任感和歷史感,那麼我必須要說,作品一定不會好看。任何偉大的作品一定不是爲了政治服務的,他們描寫人性的複雜,生活的艱難,尋求最苦難的根源,但好的作家不應該滋生偉大的社會責任感。(現在中國的讀者有這種傾向和論調,只要你寫的不是關注社會某些基層的,不是反對某一制度或政體的,就不是好作家,這種要求實在太可怕了,他們無論怎麼給自己掛自由主義者的標籤,都堪稱是野生派的共產主義者。)

在1977年的後記續中,茅盾強調自己認同第一種觀點,至於是否認同第一種,其實並不重要,因爲茅盾的寫作初衷已經揹負了太多的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是有形也可能是無形。但凡肩負起這種重任的作家,寫出的作品,都不會有靈性,它可以四平八穩可以詞藻華麗,但是缺少靈性,缺少生活的意味。這就是對《子夜》的評價。

一個缺少靈性和天賦的作家,寫作越宏大就越不容易寫好。在巨大的歷史空間和社會空間裏,茅盾缺少托爾斯泰那樣的架構和筆法,讓整部作品看起來單薄不少。同樣是以一個家庭爲切入點,在描寫各方關係時,過於輕描淡寫。

但是《子夜》的成功,也要歸功於它的這點歷史性。作品創作的人物是典型的民族資產階級,無論今昔這類人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充滿了抵抗性,總還怕被其他世界吞噬,其實世界就是在不斷的吞噬然後反噬,這樣纔是新的成長(民族資產階級就是放到現在就是民粹主義了)。

由於茅盾本身在金融機構工作過,因此寫起這類作品得心應手,又加之他有太強使命感,讓他寫作起來具有更開闊的歷史空間和視角,這是其他同時代作家不具備的,所以說是優點。

在寫作手法上,茅盾運用了典型的戲劇寫法,每一個章節都像一出獨立話劇,其環境的描摹,真實細膩且帶有蒙太奇效果。在第七章中,茅盾開始開始的場景:“成羣的蜻蜓在樹梢上飛舞,有時竟撲到綠色的鐵沙窗上,那就驚動了爬在那裏的蒼蠅,嗡的一聲,都飛了起來,沒有去路似的在窗前飛繞一會兒,仍復爬在那鐵紗上,伸出兩隻後腳,慢慢的搓着,好像心事很重。”這一描述正是吳蓀甫狀態的表現。然而在故事的展述上,缺乏大作家應有的深度。

截止整部作品最後能爲我們呈現的僅僅是一種焦慮感,但作者用傳統作家的手法寫一種感覺,遠不有現代派作家們的技巧高超,因此就這樣一部作品能獲得如高評價,算是“天時地利人和”相互配合的作品,非要給一個詞概括的話就是——得勢。

我想說,那些在當下時代的夜晚輾轉反側的人們,爲什麼不爬起來寫作呢,過去一樣現在也一樣。也許哪天你就得勢了,留下一些不怎麼經典的作品,至少可以給後人當史料讀一讀。

這就是《子夜》的作用。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3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儘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裏,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在這般光景下《子夜》也因此蘊育而生。小說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爲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爲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

子夜讀後感2000字左右 第3張

當我捧起茅盾的《子夜》,我和常常會想爲什麼茅盾先生會管它叫《子夜》呢?我的想法裏有過三點:

一、“子夜”是中國古老的用以表示時間的一個符號,是指11時至次日1時,屬於陰陽交替,坎離交媾的時候。代表着新的一天的開始,希望的到來。

二、“子夜”可能代表着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上海。上海一詞最早始於北宋初年,源於一條名爲上海浦的吳淞江支流(浦,吳語中小河的意思,且一般多指人工河)。也許因爲這個子夜的主人公諧音爲吳蓀甫。

三、“子夜”代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開始。但是由於他們同時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存在矛盾又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處於軟勢地位。要想衝破封建束縛又得突破帝國的牢籠,但是實力卻像初生的第一縷曙光微弱,不足以與黑暗勢力抗衡。

但不管怎樣它的含義是什麼。《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活卻是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展開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它就蛛網般有着密集的結構,需要我們細細地用心去研究探索其中的奧妙。

由於《子夜》的`內容包羅萬象,人物千絲萬縷。所以我只簡要談談其中兩個重點人物,吳蓀甫和趙伯韜。

吳蓀甫是一個與封建勢力有着血緣關係的人物形象,我們從他對農民暴動咬牙切齒的仇恨和他在家庭生活的種種表現上可以體會得到。他的思想性格區別於他父親。處於封建勢力的邊緣,吳蓀甫的角色代表的是30年代初期,整個社會的知識分子羣體,想要改變什麼卻無法脫下“封建思想”這件表象華麗的袍子。就像當初熱衷於雙橋鎮的實業發展,打算在家鄉建立一個“雙橋王國”的美夢,但夢究竟只是個夢罷了。

他也是一個有抵抗帝國主義、買辦階級、發展民族工業願望的民族資本家。在故事中,他不光是一個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資本家,且經常是用了“一隻眼望着政治的”民族資本家。通過他與周圍人物和種種關係,採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凸顯他與一般的民族資本家間的截然不同。其中,我們會發現吳蓀甫的性格是剛愎自信、深謀遠慮、富有宏大的魄力,且具膽識,強硬的手腕。但是在那個時候,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夢想,是件十分艱難的事情,因爲各方的勢力都不容小覷。

對於生不逢時的他來說,想要在中國半殖民地這種現實環境中雄心勃勃地企圖發展民族工業是個悲劇。沒有強硬的實力作爲後盾,夢終將會破滅。就如唐·李頻《春日思歸》雲:“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

吳蓀甫,其實是一個既讓人又愛又恨的矛盾體。他既有自己的複雜性格,同時又概括了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特點,並打上了時代烙印的三十年代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它形象化地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在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新軍閥的統治下,獨立自主振興民族工業只不過是一個夢想;他形象地回答了託派,中國並沒有走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如果說吳蓀甫是屬於光明的、正義的一方,那麼趙伯韜則是屬於黑暗、邪惡的那方。

趙伯韜利用美國金融資本和蔣介石反動政權的力量,操縱了交易市場。他仗勢後臺強硬,表現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施展種種狡詐、毒辣的手段對民族工業進行排斥、打擊和控制,迫使民族資產階級投降帝國主義,走向買辦化,從而使中國的經濟變爲殖民地經濟。

趙伯韜的形象在我們眼裏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他就是一個驕橫奸詐、兇狠殘酷、荒 淫腐朽的買辦資本家。我覺得在《子夜》中,他的形象、性格特點是最明顯的,不像吳蓀甫那樣使人難以捉摸。作者對趙伯韜的種種罪惡描繪地淋漓精緻。就像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顧維鈞對日本就中國山東問題無理要求的控訴,真切的將敵人的罪行擺到檯面,讓大家看得明白透徹。

這兩個主要人物的矛盾,是貫串全書的中心線索。

吳蓀甫同趙伯韜的鬥爭反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及其主子帝國主義的矛盾。作者通過吳、趙鬥爭過程的具體描寫,既刻畫了吳蓀甫剛愎而虛弱的個性特徵,又提示了中國民族資本家必然失敗的悲劇根源。在吳、趙鬥爭中,吳雖然處在被動地位,但是他還是同趙鬥爭到底,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愛國心和民族感。

由此可見,作者對人物塑造中,關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運、精神狀態等,而是他們所體現的時代特色,是時代、階級和政治思想鬥爭在人物身上所銘刻的烙印,是他們所具有的社會意識形態性。

《子夜》的故事情節是各條線索齊頭並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衆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爲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築羣。它絕對是一部值得讓你去欣賞的著作。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