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姑蘇行之水鄉甪直散文

姑蘇行之水鄉甪直散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江南諸多水鄉之中,甪直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江南小鎮,古鎮是具有2500多年的歷史,名勝古蹟遍佈小鎮的各個角落,且水巷密佈,河網交叉,碧水環繞,橋橋相望,一些清代民居至今尚保存完好,街面多以卵石、花崗石鋪成。行走在古老的街巷,眼前斑駁的粉牆,沉鬱的黛瓦,牆角邊碧綠的青苔,屋檐上褐色的塵跡,無不預示着年代的悠久,感覺走進了民國時期的鄉村小鎮。

姑蘇行之水鄉甪直散文

我對古鎮最初的認識始於七十年代的末期,當年離家去古鎮的甪直中學。 那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需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去到位於高墊村口的碼頭,坐輪船約二個多小時,沿吳淞江進入小鎮的河道,沿岸看到的無非是陳舊的房屋及街道,並無新奇之感,只有那清澈的河水悠悠的流淌,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棄船登岸後,走在窄窄的街道,但見散落於兩傍的民居保持着自然的形態,一些店鋪裏是日常的生活用品,門窗均是褪了色的舊木板而無光澤,反而顯得陳舊而樸實。學校坐落在鎮的東端,靠近崑山境內的南港,偌大的校園倒是空曠而幽靜,教室樓大多陳舊,道旁的樹木倒是蔥鬱而有生機,操場上雜草叢生,只有籃球架在操場的兩端遙相對望。偶爾在課餘時間去鎮上走走,滿目所看到的也就是些陳舊的店鋪與民居,還有交叉在街道與河岸兩旁的橋,連接着過往的人羣。對於小鎮的印象也就大體如此,記憶殘存在腦海的深處,時而會閃現一下那段熟悉而略顯陌生的記憶。

現在,正因爲歷史的變遷,那些略有些年代的所謂古蹟已成爲展示地域文化的民俗特色,是一個小鎮的魅力所在了,爭相以此招攬對此有新奇之感的遊客,激起他們的懷古幽思之情。當地政府藉此機會不惜腦力與財資,蒐集對此有沾邊的名人名事,建立紀念館,修繕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居所,展示他們曾經使用過的物件,儘可能保存其原有的狀態與特色,以此作爲對他們的紀念,同時也是他們輝煌的歷程和功績。

古鎮當然有其與其它地方所不同的具有自然而獨特的水鄉特色,某些建築還是保持着當時的形態,有着江南農村特有的民俗傳統,尤其是衆多形狀、姿態各異的石橋,最能代表古鎮的歷史,被稱爲“橋都”並不爲過。鎮內河叉較多,橋的歷史可追溯到自宋代以來,大多以板橋、拱橋爲主,還有獨孔小石橋,狹窄的平頂橋,裝飾獨特的雙橋,亦稱姐妹橋,鎮外有座多孔大石橋,且橋的別緻,橋的形狀各具姿態,有些大石橋的兩頭還有石獸,橋欄有不同圖案的石雕等,真的堪稱是橋的博物館。走在街上,船行河中,隨處可見石橋凌架與河道之上,斑駁的有些殘缺的橋身,青苔雜草在橋縫間滋生,橋欄石凳的歪斜缺損,這正是橋所具有的年代的象徵。

古鎮的巷子大多既窄且深,有些老宅可追溯到明代,其清代的建築大多完好,最深的巷子有150米,真如“小巷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走在深深的巷子裏,踏在青磚石板上,腳步聲會在巷子裏迴響,尤其是雨天,檐水滴落與石階,其聲清脆悅耳,望到巷子的盡頭,雨霧朦朦,幽深無限。飾有花紋的牆壁及磚瓦是古鎮的又一特色,各色圖案清晰,經歷了年代的古樸而沉靜,仔細端詳懷古之幽思會無端的涌現。

地域的傳統文化在在當地婦女的服飾上是最好的體現,她們的裝扮從頭至腳都有着完整的地方風情。婦女們沿襲着早時農村的服飾裝扮,疏着髻髻頭,把頭髮盤在後腦挽成結,罩上網兜,插上髮簪,扎着頭巾,一般都用藍色士林布,後面兩個尖角再拼成別的顏色,成八字形於髮髻下,前面從額下成弧形於耳際,襯托着淳樸的臉。上衣大多穿中式斜襟罩衫,滾邊盤紐,衫長過臀齊手腕,腰部束裙裾,多用藍色印花布,在後腰部位有四指寬的腰帶,上有各色繡花圖案,刺繡工藝尤其精緻,一針一線特別精細,最能體現出農村女子的雋秀和機靈。刺繡的.圖案大多以牡丹、月季或龍鳳花鳥爲主,線色以紅黃藍紫等多種。完成後用束腰帶扎於腰間,腰帶頭上還掛着流蘇,走動時或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擺動,亦如弱柳臨風般飄搖。腳穿布襪,繡花鞋的鞋頭都繡有花鳥圖案,其手工針線的精細正是體現婦女的聰明與靈巧。當她們穿着這樣的服飾,走在古老的街道,是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她們划着船,載上游客,搖着船在河道里穿梭,唱着吳儂軟語的民歌,必定使你忘卻了自己原有的煩惱,沉浸在古老的市井街巷河道中,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久遠的過去。

古鎮的美食亦可使你一飽口福,醬制而成的甫裏蹄油而不膩,入口酥軟,醬紅的顏色吸引了你的目光。蘿蔔乾更是具有地方風味,用當地特有的傳統醃製工藝精選各種蘿蔔,以不同的工藝醃製不同的口味,鹹而不澀,你很難想象其醃製工藝程序的複雜,否則哪來如此的口味。其它各種民間美食,有的在店鋪裏邊制邊賣,你可看到其製作過程,新鮮入口當別有風味。

古街上的商品琳琅滿目,大多以當地的土特產物品,一些手工藝的製作有着民間的古樸與沉穩,外地的工藝飾品更使古街的商品奇花異放,沾盡當地的風光。一些店鋪裏還展示着農耕時期的器具,那些犁、耙、鏟等待農具,現在的年輕人則很少能看到這類農具了,更不知是如何使用的了。還有那種手搖的風谷車,風箱等,已經作爲稀有的農用器具供遊客欣賞。

甪直的草鞋也是當地農村所特有的,平時或田間勞作的主要穿着,有家店鋪裏掛着很多雙編織的草鞋,你可看到老農正在編織草鞋的手藝及流程,當然,現在是沒人穿了,有的遊客看着新奇會帶走幾雙以作留念。若是累了,可在沿河的石凳上小憩片刻,看着河道中船孃搖着船兒,唱着歌兒緩緩的馳離你的眼線。

古鎮歷代也是名人輩出,晚唐詩人陸龜蒙的墓在鎮的西首,亦有許多遺蹟可尋,老先生一身清貧,不爲權貴折腰,翻土的牛犁據說是他發明的,當時那裏亦稱甫裏,他被尊稱爲“甫裏先生”。當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他在三、四十年代曾在甪直生活過一段時間,體會到莊稼人的辛苦與無奈。《多收了三五斗》則是以當地的農村背景,就在鎮上的“萬盛米行”沿河的碼頭、石橋似乎還能尋找得到當時的情景。現在的“萬盛米行”已成爲古鎮的旅遊景點,裏面的一些器具據說還是當年所使用的。

鎮西的保聖寺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樑天監年間,屬“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已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真是歷盡千年風霜,經歷了多次離亂毀壞,屢次興廢,一些雕塑羅漢保存還算完好。羅漢堂裏的九尊泥塑羅漢像是唐代的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塑像爲一整體,有山石,雲朵,浪花,海上的仙境,諸多場景歷歷在目,實乃洞天福地。兩尊佛像在討論佛經,其餘各位分散而坐,有閉目靜思,有眺望遠景,有的斜臥,有的側立,其表情各具形態,形象逼真而自然,視之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當時雕塑藝術的智慧與才華,成爲佛學文化的瑰寶。寺內有四棵銀杏樹,樹高達50米,高大挺拔,樹齡據說有1300年,樹冠四展如華蓋,樹根盤曲,樹杆蒼老而又舒展,千年間見證了世態的變化,歷史的滄桑,成爲古鎮的歷史象徵。

古鎮不大,可濃縮了人類歷史於這塊土地,小橋流水,故居民宅,能夠從一塊磚石上尋覓歷史的遺痕,先人創造的並不僅僅的這些殘存的遺蹟,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那悠悠的河水,曲曲的河道,窄窄的街道,彎彎的小橋,長長的巷子,斑斑的粉牆,沉沉的黛瓦,行走於此耳際所迴響的也許是沉重的歷史的腳步聲,那些被遺忘的已隨河水流逝,記憶中的歷史將經久的根植於人們的心中,將成爲千古不朽的歷史瑰寶。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