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我們看劇中的人物對比歷史上的人物其實是有出入的,小編爲大家整理好了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1

一、自幼入宮,成爲第一個擁有金寶的貴妃

她,是山東人,很小便容貌出衆。說起來她的父親,只是一個縣薄的女兒。小小縣薄的女兒能夠入宮選妃。是因爲明朝對皇后的出身要求並不算高。她的母親經常出入皇宮,再加上她從小樣貌出衆,所以十幾歲就進了宮。不過當她最開始嫁給朱瞻基時,他已有正妻,而她只能成爲一個嬪妃。

所以等到朱瞻基登上皇位時,她並沒有成爲皇后,而是成爲貴妃。貴妃和皇后的明顯差別,不僅僅是在稱謂上,像貴妃在接受封冊時沒有金寶。但是因爲朱瞻基對她情深義重,兩個人也算是青梅竹馬。所以他便向太后請旨,希望能夠給孫若微金寶,最後太后也是允許了。在這之前,貴妃從來沒有這樣的待遇,所以孫若微的冊封,也算是開了皇界的先河。從這裏我們也便能夠知曉,他心裏有多麼寵愛孫若微。

二、母憑子貴,順利坐上皇后的位置

他登上皇位以後,一直都沒有皇子誕生。皇后生了兩個公主,孫貴妃也生了一個公主。後來,孫貴妃生了一個男孩,也算是朱瞻基的第一個皇子。他自然非常寵愛,在他心裏,孫貴妃的地位肯定也是超過了當時的皇后。後來他便想讓孫若微成爲皇后,便多次想辦法讓胡皇后遜位。爲了能夠讓孫貴妃成爲皇后,他甚至把這件事情拿在朝堂上說。後來大臣們也認同了他的想法,畢竟皇后犯錯好幾次,最重要的是她多年都沒有生下皇子。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

按理說,孫貴妃的確應該成爲皇后,畢竟歷史上都是"母憑子貴"。本身她就受寵,再加上誕下皇子,她不做皇后誰做呢?所以胡皇后就從皇后的位置上下來,並且長年居住在長安宮中。而這邊,孫貴妃順利成爲了孫皇后。不得不說,她這皇后的位置來得可真是順利,可謂是運氣好。從小的時候就生長得極好,後來又獲得了皇帝的喜愛。不僅如此,她還爲朱瞻基生了第一個皇子,實在是命好。

三、 主持大局,運用政治頭腦保衛大明

當朱瞻基去世以後,她便成爲了太后。不過她從來都不是一個傻白甜,而是一個有着政治頭腦的太后。(電視劇情節權當娛樂)像她能夠在深宮中待這麼多年,這也說明她並不是一個單純的人,多少也會學一些手腕。在土木堡之戰失敗以後,當時的皇帝朱祁鎮被抓,敵軍更是狂妄自大,帶着兵來到了北京城下。當時的明朝,也是面臨着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這個時候明朝沒有皇帝,而孫太后選擇站出來,和朱祁鈺一起守護明朝。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2

1、被彭城夫人舉薦進入宮中

孫太后,山東鄒平人,父親是河南永城縣的主簿孫忠。永樂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爲自己的孫子宣宗朱瞻基選太孫妃。仁宗朱高熾的岳母彭城夫人原是永城人,孫忠作爲永城縣的地方官員,應該經常與其家打交道。不知道是孫忠從中行賄,還是她的女兒真的出衆,總之被彭城夫人注意到了。在選妃的時候,彭城夫人便向朱棣推薦說,永城縣主簿家中生有一位非常出衆的女兒,很合適服侍皇太孫。朱棣於是採納了她的意見,將孫太后選入宮中,放在仁宗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宮中養育。當時孫太后只有十餘歲。

古代女人的出衆無外乎長相與才能、德行。對孫太后來說,後兩者不太確定,但至少其長相應該是極爲美麗的,所以後來才能將朱瞻基吸引。能夠擺脫皇室選妃的繁瑣程序,直接走綠色通道進入宮中,且一開始就備受重視,孫太后無疑是幸運的,但同時也是必然的。彭城夫人的舉薦並非完全大公無私。孫太后被她舉薦,算是她送入宮中的人,受了她的恩情。彭城夫人的舉措既是爲了以後有人在宮中幫襯其女兒,也是爲了其家族能有個長久的依靠。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 第2張

2、心狠手辣,爲了當上皇后不擇手段

孫太后入宮後,不久便作爲妃嬪與太子妃胡氏即後來的胡皇后一同服侍宣宗朱瞻基。胡氏雖然被選爲了太子妃,但其家世並不是特別高,也只是一個錦衣衛百戶的女兒。她與孫太后兩人家族背景相差無幾。但是孫太后是仁宗皇后的母親親自送入宮中的,所以對於胡氏地位高其一等,心中其實多有不滿。而因其出衆的長相,又深得朱瞻基的寵幸。所以在面對太子妃胡氏時,便說了一些不符合禮儀和地位的話。於是,孫太后最終被罰,要求以更減一等的姿態對待太子妃。這讓她心中更加不滿。但也正因爲這件事,朱瞻基覺得她受了委屈,對她更加寵幸,而對胡氏逐漸厭煩。

洪熙元年(1425)七月,朱瞻基登基。胡氏被封爲皇后,孫氏也被封爲皇貴妃。按照慣例,只有皇后纔能有金寶、金冊,貴妃以下只有金冊,無金寶。但是宣宗寵幸孫氏,便向張太后爲其請了金寶。而明朝貴妃有金寶的慣例自此開創。

胡氏是一個比較有才能,且有正氣的'皇后。對於宣宗作出的一些施政中不合適的決定,時常進諫、暗諷。這讓宣宗皇帝很不高興。當時胡皇后體弱多病,孫貴妃表面上佯裝很親熱的樣子,經常去看望她,但背地裏卻時常在宣宗面前詆譭她。

明朝很多文獻中都記載,孫太后並非英宗的親生母親,而是從其他宮人手中抱來的。後來清朝官修《明史》,雖然針對此事用了“或曰”二字,意爲“有人說”,但總體上更傾向於此事爲真。而此事的流傳主要是通過宮人及衆大臣口中傳出。且此事的細節是,英宗的皇后錢氏在孫太后死後,將孫太后並非其生母的事告訴了英宗。如果說孫太后抱走孩子的事還算是隱祕的話,那錢皇后在孫太后死後與英宗的對話就不是那麼隱祕了。而且這種事是發生在英宗復辟後。如果是在其復辟之前,可能還會對景泰皇帝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提供輿論支持。所以其實找不到其中任何的政治意圖。而沒有人因特殊意圖推動流言傳播,又是天子之事,這種事在大臣間是很難一直流傳下去的。

不管孫太后的兒子是從何處來的,胡皇后卻是一直沒有兒子。等孫太后有了兒子後,便開始鼓動宣宗讓他立自己爲後。而宣宗對胡皇后也早已厭倦,所以便時常暗諷胡皇后主動退位。胡皇后也是心思玲瓏之人,且自覺沒有兒子對不起宣宗,便主動提出辭去皇后之位。其實按照歷史上的傳統及後來明朝的情況,沒有兒子不一定就成了廢除後位的原因。英宗的皇后錢皇后不就是沒有兒子,卻一直擔任皇后之位嗎?所以說,這本質上就是宣宗與孫氏的一場陰謀,卻將過錯歸於胡皇后。

胡皇后幾次上奏,宣宗也幾次佯裝拒絕。暗地裏他卻命大臣奏請立孫貴妃爲皇后,最終於宣德三年(1428)三月將其敕封爲皇后。胡皇后又多次上奏,稱自己體弱多病,不適合主持繁重的祭祀,且又沒有兒子,請求允許她搬出皇后所居宮殿。雖然宣宗沒有明確的廢除詔令,但實際上已經廢除她的皇后之位。胡皇后便假託修道,搬到長安宮中居住。孫氏算是如願以償了。但此事並沒有就此結束。

孫太后其實算是達到了彭城夫人將其送入宮中的目的。但是仁宗皇后張氏卻與她母親的想法不一致。她非常喜歡胡氏的善良、識大體,雖然沒法干預宣宗立後之事,但是她後來對胡氏一直非常照顧。每次遇有祭祀等重大場合,都會讓胡氏做到孫氏位置之上。後來宣宗去世,更是將胡氏接入自己太皇太后的宮中居住。這讓孫太后心中非常生氣,又不敢爆發。

正統七年(1429),張氏去世,胡氏失去了靠山。在對張氏的祭祀大典中,孫太后便將其安排在衆妃嬪中。後來,胡氏一方面哀悼太皇太后張氏,一方面悲嘆自己的身世,一方面又出於以後無法自處的恐懼,不久便也去世了。孫太后讓人以妃嬪之禮將其葬於金山,併爲她取諡爲靜慈仙師。可見孫太后心中的恨。既不給她與宣宗合葬的機會,也不願追加其皇后位號。

這其實已經超出了爭寵的範疇。其實一開始孫太后就受到宣宗的寵幸,而她一直排斥胡氏,除了要得到皇后之位外,更多的還是發泄對她地位總高自己一等的嫉恨和不滿。

3、缺乏政治智慧

土木之變後,英宗陷入瓦剌軍中,而瓦剌軍隊也攻打到了北京城下。面對這樣的情況,孫太后這樣一個很精明的人,卻做出了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她將郕王朱祁鈺扶上了皇帝之位。

這一決定的直接結果便是將自己、英宗皇帝及其皇后、貴妃、太子都置於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先是,朱祁鈺遲遲不願接英宗回京,這其實有點借刀殺人的意圖。他內心中其實希望瓦剌能夠將英宗殺死,而自己不用揹負殺兄的惡名。後來,接英宗回京後,又將其幽禁於南宮,並且嚴密把守。如果不是後來他病重,再過個幾年,等他將朝中大臣再換一遍,多安插些親信,英宗很可能就會意外死亡。而孫太后因其地位特殊,朱祁鈺擔心她與英宗裏外勾結,所以對她也是嚴加防範。後來甚至曾幾次陷入生命危險中。而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直接被廢除,由朱祁鈺自己的兒子替換。

按照當初她的想法,孫太后是想先將朱祁鈺暫時立爲皇帝,將英宗奉爲太上皇,這樣就可以降低英宗的身份價值,減少瓦剌對他的重視,從而將他放走。而等英宗回來後,再將皇位要回來。她的想法完全忽略了皇位對於一位皇子的誘惑;也忽略了朱祁鈺在守備京師的過程中掌握了一些自己的勢力。她沒想過,如果不是因爲英宗有價值,可能早像王振一樣死於亂軍之中了。幸好的是,瓦剌對於明朝還是有所畏懼的,對於英宗也非常敬重,所以纔沒有出現悲劇。她同樣沒有想到的是,朱祁鈺登基後,她已經無力再掌握權力。皇太后的權力其實是依靠皇帝權力而得來的,而朱祁鈺並非她的兒子。這樣,她就更不能將權力奪回了。

其實當時孫太后完全可以如當年的太皇太后張氏一樣,直接讓太子朱見深登基,在皇帝年幼時臨朝聽政。選用幾位有力大臣輔政,多聽取大臣的意見。按照她的能力,其實完全可以做到,且做的很好。即便是朱祁鈺登基,也沒有表現出太出色的執政能力,主要還是依靠王文、于謙等大臣。孫太后不見得就比朱祁鈺做的要差。後來神宗皇帝初登基時也是採用了慈聖皇太后與張居正等大臣輔政的執政模式。

4、重視感情

說孫太后重視感情,可能很讓人奇怪。因爲前面還說她心狠手辣,後面怎麼就重視感情了呢?人其實都是有多面性的,對敵人狠厲的人,不代表着對自己的親人和恩人等就不可以柔情。

在孫太后的眼中,當時的胡皇后在入宮後便被她看成了敵人,所以纔會那樣對她。在朱祁鈺登上皇位前,郕王夫婦與孫太后母子的關係其實都很不錯,後者對前者多有照顧,而前者對後者也是時常入宮問安。這也是後來孫太后同意讓郕王即位的原因之一。有一點被感情左右了的感覺。

孫太后非常重視自己的家人。她的父親孫忠,宣德中被封爲會昌伯,死後被贈爲榮昌公。她的兄弟孫繼宗繼承伯爵,後來又因復辟之功晉升爲侯。她的母親一直活到九十歲,才安穩離世。而她的其他幾個兄弟及其母親的弟弟都被任以重官。孫太后的家人在英宗朝算是寵冠當時,這都是孫太后從中努力的結果。

而在朱祁鈺在位的幾年間,孫太后與錢皇后、周貴妃等人處境危險,多虧了朱祁鈺的皇后汪氏從旁照拂,才得以免於危難。後來英宗南宮復辟,汪皇后之所以能夠存留下來,多虧了孫太后的從中勸解。而孫太后與汪皇后之後便一直相處如家人。在其出宮時,爲其舉行家宴送行。並將宮中很多財寶送給汪皇后以爲家用。而汪皇后一直存活至正德年間,中間便經常進宮,與孫太后敘話。

而英宗皇帝被孫太后一手帶大,也同樣承襲了她重情的這種性格。一同陪他長大的王振雖然仗着他的威勢,胡作非爲,甚至差點將他害死。但是他復位之後,仍然爲王振立廟祭祀。孫太后在王振爲亂時,沒有阻止,應該與英宗有同樣的心思。

結語

天順六年(1462)九月,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的孫太后最終去世了,英宗爲其尊上諡號爲“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並將其與宣宗合葬於景陵。孫太后從一個縣城小吏的女兒,歷任皇太孫嬪妃、太子嬪妃、皇貴妃、皇后、皇太后,經歷過宮鬥、與蒙古的戰爭、尊崇至極、幽禁冷落、皇位廢立、生死難關、兄弟相殘、人情冷暖、宮廷政變等各種事情,一生可謂精彩之至。而她的性格也與她的人生一樣複雜,從不同角度看,都會有不同的評價。可以說她心狠手辣,也可以說她重情重義;可以說她精明能幹,也可以說她缺乏智慧;可以說她懂得忍讓,也可以說她鋒芒畢露。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3

當時孫皇后還很小,只有十歲,於是朱棣命兒媳(即宣宗的母親)教養。沒過多久,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成婚,然而正室卻不是孫氏,而是胡善祥,“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爲嬪”。爲朱瞻基婚事做主的自然是朱棣,然而十一年之後,已經成爲皇帝朱瞻基卻不顧夫妻感情,打破明朝歷史,將胡皇后廢掉,改立孫氏爲皇后!

俗話“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明宣宗與胡善祥已經成婚十餘年,他爲何會做出這樣殘忍的決定呢?有人可能會說,明宣宗根本不喜歡胡善祥,其實沒那麼簡單,因爲胡善祥爲明宣宗先後生下了兩個女兒,夫妻感情還是有的,只是有人在一直“挑撥離間”。

通過史料分析,我們可以確定那個人就是孫氏!明宣宗雖然也是一代明主,但比較喜歡玩,比如鬥蟋蟀之類的。胡善祥經常規勸皇帝,這引起了宣宗的不滿,“上頗事遊幸,且好弄,後數數規諷,上稍厭後”。而孫氏則不一樣,她長得很漂亮,深得宣宗的寵愛。

明宣宗即位時,加封孫氏爲貴妃。按照明朝的規矩,貴妃是有冊無寶的,只有皇后纔有冊有寶。但是宣宗打破慣例,“敕尚寶制金寶如後,賜孫氏”。孫氏工於心計,處處迎合宣宗,打擊胡善祥,最終導演了一出“盜子奪後”宮廷鬧劇。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 第3張

孫氏明白要想徹底擊敗胡善祥,自己必須要有皇子,於是她聯合宮女、太監,“陰取宮人子爲己子,即英宗也”。當時是宣德二年十一月,“宮中傳言貴妃生皇第一子”,明宣宗以此爲藉口,召見朝廷重臣,提出打算廢后的主張,“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爲嗣。”

這些人不敢反對皇帝的意見,最後還幫皇帝出謀劃策,讓皇帝逼迫胡善祥 “主動”讓出皇后的位置。宣德三年三月,胡善祥被迫出家,賜號靜慈仙師,孫氏如願以償,成爲皇后。但是宣宗的母親張太后,依然很喜歡胡氏,“內廷朝宴,命居孫後上”。

胡善祥沒有任何錯過,卻被廢掉,引起了天下輿論的轟動,“天下聞而憐之”。明宣宗也有些後悔,自解道:“此朕少年事。”張太后死後,胡善祥非常悲傷,一年後也因病去世。在討論胡善祥喪禮規格時,楊士奇提出用皇后之禮安葬,但其他人說:“此非內庭(指孫皇后)意也”。最後居然只用嬪禮安葬胡善祥。

天順六年,已經是太后的孫氏病死,錢皇后對明英宗說:“後賢而無罪,廢爲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明英宗也感到胡善祥很可憐,於是下詔追尊胡氏爲“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並且按照皇后的標準重修陵寢。反觀宣宗孫皇后,工於心計,一直欺壓胡氏,甚至在胡氏死後還要貶低她。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