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有關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有關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有關。一啄一飲之間字詞的欽定是詩意的交鋒,對於喜愛琢磨字義的古人來說這是一種樂趣,於是留給我們後人的就是一個個富含寓意的字詞,下面分享被字的意思和什麼有關。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1

“被”字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一個“衣字旁”。就是說被子要像衣服那樣“穿着”。右邊是一個“皮”字。在以前,被子裏裝的不是棉絮,而是皮革等。所以是皮字。“衣”和“皮”組合成了“被”。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有關

被子

【拼音】 bèi zi

【詞性】 名詞

【注音】 ㄅㄟˋ ㄗ

【基本解釋】 ◎ 被子 bèizi[quilt] 一般用布或綢緞做面,用布做裏子,內裝棉花、絲棉或羽絨等,睡覺時用來蓋在身上的保暖禦寒品

【引證解釋】 睡覺時蓋在身上的東西。一般用布或綢緞做面,用布做裏子,內裝棉花或絲綿、羽絨等。 趙樹理 《邪不壓正》:“他走進套間裏去,見 聚財 搭着個被子躺在牀上。” 康濯 《我的兩家房東》:“這會纔買點布,盤算着縫個被子。”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2

被字的拼音:bei

被的繁體字:被(若無繁體,則顯示本字)

被字的筆畫數:11

被五行屬什麼:水

被是否爲姓氏:是

說明:“被”字有幾筆幾畫,是根據康熙字典的筆畫數而來,並不一定與新華字典的筆劃數相同。“被”字五行屬什麼,則是根據周易萬物類象推斷,僅供參考。

被字的字意及解釋:

被 <名> (形聲。從衣,皮聲。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 同本義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寢衣,長一身有半。——《說文》 翡翠珠被。

——《楚辭·招魂》 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史記·貨殖列傳·序》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棉被;夾被;毛巾被;被窩(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臥(睡眠用的被子) 表面 [surface] 被 <動> 被覆;遮蓋 [cover] 被袗衣。

——《孟子·盡心下》 被練三千。

——《左傳·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蘭被徑兮。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有關 第2張

——《楚辭·招魂》 乃祖吾離被苫蓋。

——《左傳·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

——三國魏·阮籍《詠懷》 如被冰雪。

——《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被體(塗滿全體);被覆(覆蓋,掩蔽;亦專指覆蓋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蒙受,遭受 [suffer from]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戰國策·燕策》 其被轟擊者,則斷壁危樓。——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寡人不詳,被於宗廟之祟。

——《戰國策·齊策》 禹、湯被之矣。

——漢·賈誼《論積貯疏》 又如:被水(遭水災);被命(奉命;受命) 及;到達 [arrive]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

——《書·禹貢》 又如:被及(延及,廣及) 加;施加 [add;apply] 允恭克讓,光被四表(四海之外)。

——《書·堯典》 被 <介> 表示被動:叫;讓 [-ed+by] 妝成每被秋娘妒。

——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燒。

——《廣州軍務記》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又如:蘆花被微風吹起;歌本兒被人借走了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3

方言謂“被子”曰“蓋物”

被子和褥子,方言合稱“行李”。晉北一帶亦曰“鋪蓋”。單就“被子”而言,懷仁話稱之爲“蓋物”。

關於“蓋物”一詞,有曰源於“鋪蓋”之“蓋”。即“蓋在身上的禦寒之物”。此說看似形象,但細思起來,還真不是那麼一回事——既然“蓋在身上的禦寒之物”稱“蓋物”,那鋪在身下的“褥子”爲何不稱“鋪物”或“墊物”呢?

其實,“被子”一稱在古代並不十分流行。古時的“被”,又稱“寢衣”,多指“夾被”。就是裏面沒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那種被子。《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時要有夾被,長度是一個半身高。關於“寢衣”,何晏集解:“今之被也。”寢衣是午休這類短暫休息時用於覆體的,故古人又稱之爲“小臥被”。

現代意義上的棉被,古人稱之爲“衾”。

《說文》:“衾,大被。”段注:“寢衣爲小被(夾被),則衾是大被(棉被)。”

《詩·召南·小星》:“抱衾與椆。”

《禮儀·士喪禮》:“緇衾赬裏,無紞。”

《荀子·禮論》:“衣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數。”

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狐裘不暖錦衾薄。”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食畢,夫人入宅,二青衣送牀蓆裀褥,衾被香潔,皆極鋪陳,閉戶系之而去。”

唐·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南唐·李煜《浪淘沙》:“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被字的意思和什麼有關 第3張

《西廂記》:“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需要說明的是,棉花的原產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古人充填枕褥,只有木棉,沒有棉花。貴族之家或以絲綿或羽絨填充。故宋代以前,漢字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最早始見於《宋書》。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且多在邊疆種植。其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那麼,古人眼裏的“衾”,方言裏爲什麼稱“蓋物”呢?

這涉及到“衾”之讀音的古今演化問題。

“衾”,現代漢語讀“qin1”。其中的聲母“q”,來源於中古以前的“g/k”聲。

“衾”字的上古讀音,鄭張尚芳擬構爲“khruum”。《廣韻》時代,音轉爲“khiem”(高本漢、王力),“khjem”(李榮),“khiem”(邵榮芬),“khjim”(蒲立本),“khim”(古韻羅馬)。《蒙古字韻》音譯“khim”。《中原音韻》“khiem”。

國際音標中的“kh”對應漢語拼音“k”。當“khiem”之“kh”(即漢語拼音“k”)音轉爲同音位的“k”(對應漢語拼音“g”),其主音節便是“kie”,其讀音就是方言中的“蓋”。

而“蓋物”之“物”(方言讀入聲),則是“khiem”之韻尾“-m”之音變所致。

從音韻學的角度考察,漢語的“m”有向“w”音轉化的趨勢。如“誣衊”之“誣”,上古讀“ma”,中古讀“mio”,故方言曰“誣衊”爲“馬蔑”,言“誣毀”曰“抹豁”,就是分別保留了“誣”字的上古讀音和中古讀音。“娓娓道來”的“娓”字,即“美”字。《詩》“誰侜予美”,韓詩作“娓”。《說文》:“娓,順也。讀若媚。”“傍晚”的“晚”字,《說文》:“晚,莫(暮)也。”《詩》毛傳:“莫,晚也。”莫、晚聲相近。“大器晚成”這一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近年出土的帛書《老子》中,寫作“大器免成”。說明“晚”,上古讀“免”。“文化”之“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文水即門水也。”說明“文”古讀“門”。最典型的例證是作爲姓氏“万俟”,因爲是姓氏,與地名一樣,發音具有超強的穩定性,故保留了古音“mo-qi”。而“萬”今音讀“wan”。

從漢藏語系其他語種考量,“m”與“w”的音轉不僅發生於詞首,韻尾的“-m”也存在向“-w”(u)的轉化現象。如藏語中的“zam-pa”(橋),蘭坪普米語讀“dziau”。藏語“hdzom”(聚),蘭坪普米語讀“dzau-zu”。“gsum”(三),蘭坪普米語讀“sau”。

在上古漢語中,這種韻尾“-m”與“-w”的交替,集中表現在幽、宵兩部與侵、談、緝、盍四部的通轉上。其中侵、談、緝、盍四部的韻尾是“-m/-p”,幽、宵兩部的韻尾是“u/w”。如幽部的“就”,與侵部的“集”就存在通轉關係。《詩經》“事用不集”,傳:“集,就也”。宵部的“消”與談部的“殲”亦存在通轉關係。《說文》:“消,盡也”。《詩經·黃鳥》傳:“殲,盡也”。《廣雅·釋詁》:“消,滅也”。《文選·東京賦》薛注:“殲,滅也”。

而“衾”字古音韻尾“-m”轉讀爲“-w/u”時,即是“蓋物”之“物”。

今天“衾”字的讀音“qin1”,不僅是聲母和韻母的音變結果,而且也是漢語從多音節向單音節轉化的結果。從漢語語音流變過程分析,方言裏“蓋物”一語,準確地記錄了“衾”字的曾經讀音。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