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酒今朝醉”爲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唐代羅隱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下面爲大家解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是什麼

今朝有酒今朝醉1

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言簡意賅是唐詩千餘年來的魅力所在,唐詩以最少的字,說最多的意思,體現最深入人心的美。而在我們接觸唐詩的過程中,即便有的只有短短四句,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只記住了其中最爲膾炙人口的一句,例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羅隱的《自遣》,其意思主要在告訴世人,人在失意無法排解時,可以以醉解愁。而以醉解愁,自古便有,如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羅隱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這首詩便是羅隱感慨所作。下面我們便來一起看看羅隱的這首詩《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今朝有酒今朝醉

羅隱的這首詩,主要表現在對詩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全篇看似直抒情意而無一景語,但詩人所營造的卻是一個具體、形象的抒情氛圍。如首句“得即高歌失即休”,給我們的感受,就是羅隱以半是自白、半是勸世的口吻,告訴我們不必患得患失。這種情語是能夠給人生動形象的感受的。

次句“多愁多恨亦悠悠”,在羅隱看來,整體愁眉苦臉也改變不了什麼,但詩人不說“多愁多恨”的痛苦,反而卻說“亦悠悠”,讓這份每個人都會有的不同愁恨,變得具體生動。同樣,接下來的兩句也一樣,詩人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得過且過的思想,而是以更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反而讓其放歌縱酒的曠士形象流露了出來。

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2張

這首詩的第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羅隱告訴詩人,當面對無法排解的事情時,可以以醉解愁。但仔細分析詩中的`意思,卻發現詩人所說的解憂,也只不過是時的排解而已,這點從兩個“今朝”的重複便可看出。或許更多的時候,還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吧!

結尾一句“明日愁來明日愁”,緊承上面的句意,表達了詩人面對自己窮愁潦倒的無奈與傷心。因爲以醉解愁是有時間期限的,一旦酒醒之後,還未排解完的舊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這樣全篇看下來,可見詩人的得過且過、無可奈何的悽酸、潦倒。

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3張

綜觀羅隱的這首詩《自遣》,本來就是自行排遣寬慰的一首詩。至於詩人能否排解心中的“愁”和“恨”,恐怕還是難以排解,畢竟對於詩人來說,那是社會之愁,家國之愁。當然,如今我們學習這首詩,最主要的是學習其中直率灑脫的一面,不要爲事情過於煩愁。

今朝有酒今朝醉2

“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出自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自遣》,而不是李白創作的。

這首詩先表現在詩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來此詩無一景語而全屬率直的抒情。但詩中所有情語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夠給人一個具體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說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說便抽象化、概念化。

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4張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羅隱由於生活在政治極端腐敗的晚唐社會,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便化進取爲憤怒,視功名如煙雲,常常以激憤的心情、銳利的筆鋒揭露現實的醜惡,批判政治的腐敗,抒發胸中的憤懣。《自遣》就是其中較有名的詩作。

該詩成功地塑造一個活脫脫的呼之欲出的縱酒高歌的曠士形象。這個形象雖有政治上失意後頹唐的一面,而其中憤世嫉俗的品格頗得人們讚歎。他除了反映舊時代知識分子一種變態的心理外,而通過人物的形象也狀寫出了晚唐社會的黑暗現實。

此詩藝術表現上更其成功之處,則在於重疊中求變化,從而形成絕妙的詠歎調。一是情感上的重疊變化。二是音響即字詞上的重疊變化。

今朝有酒今朝醉3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自李白還是羅隱?

羅隱。

原文:自遣

唐代: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譯文:一有機會便唱否則即罷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樣樂悠悠。今天有酒就喝個酩酊大醉,明日有憂慮就等明天再愁。

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5張

擴展資料

賞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種半是自白、半是勸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態,則給人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感受。情而有“態”,便形象化。次句不說“多愁多恨”太無聊,而說“亦悠悠”。也就收到具體生動之效,不特是趁韻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在此告訴世人:失意無法排解時,可以以醉解愁。可詩人是一位窮愁潦倒的文人,他不能天天有酒,兩個“今朝”的重複,道出了所謂的解憂,也只是暫時的排解而已。看來面對人世間紛至沓來的憂患與失意,詩人也沒有畢其功一役的解決辦法。

“明日愁來明日愁”,此句明顯地流露出了窮愁潦倒的詩人的無奈與傷心,正因爲“醉”的時間是有限的,酒醒之後又如何,尚未排遣的舊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

由此可見,正在勸解世人凡事看開些的詩人其實自己也沒有解決“失即休”這個難題,雖然他對明日之愁採取的是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但這恰恰體現了他以酒澆愁,得過且過、無可奈何的悽酸、潦倒。

作者簡介: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