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膚 > 護膚養顏 > 孟子讀後感1000字精選

孟子讀後感1000字精選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讀後感1000字精選,書籍是人類文明的饋贈,閱讀不僅僅是一個學習課題,閱讀使人獲得心靈上的安寧,書籍是人成長的土壤,是進步的階梯,現在爲大家提供孟子讀後感1000字精選。

孟子讀後感1000字1

我們都知道,在政治思想中,《孟子》中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同時推行“仁政”,重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倡順應天性、專心致志並循序漸進;在文藝思想方面,鼓勵提高鑑賞能力和自我修養,並主張文藝應服從於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哲學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學派第一個提出系統的人性理論的人,性善論也是孟子道德哲學的核心內容,由此構建起他的心性之學的思想體系。即“盡心知性”,“盡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惻隱之心、羞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擴充到極致;所謂“知性”,即指對本性中的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有準確深刻的認識並且付諸實踐。簡而言之,孟子的心性之學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孟子性善論的基本觀點包括:第一,人類有着共同的本性,這個本性是以仁、義、禮、智等道德意識爲內容的社會屬性,而非與禽獸無別的自然屬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與生俱來的,而非後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須經過自我修養,才能發展成爲完美的道德。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孟子發展了心性之學。

在《公孫丑·上》的篇章中,用關於小孩突然掉入井裏每個人都自然而然地產生驚駭、同情的心情的故事說明了每個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辱之心、退讓之心、是非之心。再通過闡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這四種萌芽在身上,就應該懂得把他們都擴充起來。

孟子讀後感1000字精選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簡單,其目的也是爲了喚醒我們的善心,探索自己、反思自己並發現自己,盡力行善。但是既然每個人都有善心爲何還有那麼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劇?孟子也回答了這個問題,人之所以不善,並不是天生導致的,而是受環境影響,被外界污染。即由於環境影響了他們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者”----纔會變成這樣的。但是外界是沒有善惡之分的,那麼人的後天的“惡”的根源到底是哪裏呢?因爲孟子沒有繼續論證惡的根源,然而惡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認惡在人性中的存在。

其實,我認爲經濟學的前提就說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以爲自我服務爲目的的。雖然這個假設並不與性善論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與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惡性競爭和零和博弈的過程,所以也不能否認這個天然屬性,其實也是人惡的行爲的根源。這也正是爲什麼需要現實社會秩序和法律制度來規範每一個人。

本性善惡的話題,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各執一詞,其實善惡兼具,但表達有所不同,這樣的提法,雖然比較中庸,但也比較能解釋很多問題。人性善惡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惡基因表達的得比較強烈,不好的文化對惡基因起促動作用,就會導致後天罪惡的形成。

我認爲,在我們能夠努力的範圍內,就是正視我們的人性,其善惡交融的本性。在價值觀和基本社會倫理道德方面,我們只有一直在努力,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完全主導,因爲人的思想個體性非常強,正因爲如此,纔有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所以我們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進行引導。然而對於人的引導,對人性善的激發,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而不是純粹的父母給的環境,社會氛圍等。

孟子讀後感1000字2

讀大學時,那位古代漢語的'老教授對我們要求極爲嚴格,那《孟子》是要求全書背誦的,也許就是因爲這特別的機緣,我一直特別喜歡《孟子》。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喜歡孟子散文中那種雄辯的氣勢。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剛健的氣質,機智應變的能力,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爲善辯。我常常慨嘆,要是孟子生活在當今時代,他一定是一個出色的律師。讀孟子的文章,我總是因此而想到藝術作品中那些大律師的“雄辯”或“詭辯”的場景,那些有經驗的律師去質問對方律師的委託人時,只要求回答“yes ”or “no ”,從而讓自己處於主動地位,牽着別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樣,讓那些國君被他牽着鼻子走,從而成功地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近來再讀《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辯風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後以賑災救民爲例,申說自己治國勝於“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而“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國之中的不足,那樣會讓好大喜功的君王難以接受,於是他以“王好戰,請以戰喻”巧妙地將話題轉到有利於自己的方面來,接下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讓梁惠王明白並承認,自己所謂“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還有那次孟子見到齊宣王,爲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他從“好樂”切入話題,他先是運用轉換話題、偷換概念的方式避開容易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揮,巧妙把音樂話題轉爲政治話題,從而激發了齊王的興趣,他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但孟子並沒有就此闡發他的道理,而是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兩個問題,讓齊王很容易地同意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數人樂樂不如與多數人同樂,從而誘導出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與民同樂的觀點,於是他滔滔不絕地“爲王言樂”,引導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結論,意即: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一天下。

孟子讀後感1000字精選 第2張

但是我們知道,齊宣王真正關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這與孟子的“王道”主張是完全相對立的,可是孟子憑藉着他的口才說服了齊宣王,成功地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我真的佩服兩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難怪後人要尊他爲“亞聖”了。

可是此次再讀《孟子》,我卻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結果上:齊宣王傾心於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業,即位後任用名將田忌、孫臏等,伐魏大勝,後又攻伐燕國等弱小國家,最終未能採納孟子的政治主張。因此,我不得不慨嘆這口才的蒼白無力的尷尬了。

我還想到我們這些從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們雖然不一定有孟子那麼敏捷的思維,那麼雄辯的口才,但面對學生,我們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許學生所持的觀點與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反,但我們總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去說服他們,可是我們過後往往會發現,學生表態挺好的,過後落實在行動中卻效果不佳,有時甚至收效甚微,我們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尷尬”嗎?

當然,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是孩子,註定他們就會犯錯誤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這不也值得我們所有的教師和家長來反思嗎?如何用一種最有效果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去選擇,而不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去規定、去限制。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纔會是卓有成效,我們才能解決這口才的尷尬問題。

孟子讀後感1000字3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爲“孔孟”,且稱其爲“亞聖”。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並認爲,“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爲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言論彙編《孟子》中有所體現,尤其是在那些被譽爲孟子經典名言的語錄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讀後感1000字精選 第3張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關於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佔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後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爲我們的行爲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爲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爲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在這個社會裏,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想做卻必須做好的,還有些事是我們喜歡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爲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麼放棄什麼。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爲碌碌無爲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捨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後纔能有所作爲。

護膚養顏
時尚彩妝
香水百科
產品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