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合集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合集15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運用不同的數數法探究:一年有12月個月,一個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導幼兒知道有記錄時間“年月日”的叫做日曆。日曆有年類之分,種類之別。

活動重點:運用不同的數數法探究:一年有12月個月,一個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動難點:大小月分別是哪幾個月?頂小月又是哪個月?

三、活動準備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張;自制外形似房子狀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曆(大月、小月、2月數房子大小有區分);小字卡(年、月、日)數字卡(12、30、31、28、365)幼兒人手一份。

2.各類掛曆、檯曆、月曆、日曆。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觀察十二座“房子”,引起興趣。並提問有幾座房子?大的有幾座?小的有幾座?

2.出示數字卡(12、30、31、365、28),猜猜與“房子”有什麼聯繫,明確探索任務。

設疑:爲什麼老師把有的房子畫得大,有的畫得小呢?

請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來,分別認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講述故事,回答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年月日的概念,瞭解數字之間的關係。

4.引導幼兒操作小字卡、數字卡,探究回答問題:很久以前的這個媽媽的名字叫什麼(年)?年媽媽的孩子叫什麼(日)?年媽媽爲日娃娃蓋了多少座房子(12座)?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麼(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幾個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幾個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頂小的月是幾個(1個)?有多少日(28天)?年媽媽共有多少個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數數法瞭解)。

5.猜謎。引導幼兒知道有記錄時間“年月日”的叫做日曆。瞭解日曆有年類之分,種類之別。

6.引導幼兒觀察展品是哪一年的,檯曆、掛曆、日曆的區別在哪裏,你會用嗎?

五、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學習查看日曆的方法。

2.組織幼兒觀察閏年掛曆,引導他們發現二月,從而瞭解到了“特殊”一年就會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2

設計背景

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時間,平時活動時總會有幾個孩子湊在鐘錶前議論紛紛‘這個針跑的快,這個針跑的慢’‘有的長有的短’,我發現孩子們對此產生了興趣,爲幫助孩子們解決疑惑,結合本班孩子的認知情況,我設計了本節課——認識整點。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

2.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3.養成按時作息、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看整點

難點:會在鐘面上撥整點

活動準備

圓形時鐘一個、1—12整點卡片、實物鍾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師幼互相問候。請幼兒猜謎語:“這是一首謎語歌,大家猜猜是什麼?”

一張大圓臉,沒退也沒嘴。

沒退會走路,沒嘴能報時。 (謎底:鍾)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圓形時鐘,請幼兒觀察鐘面,瞭解鐘的表面結構。

2.認識分針和時針,探索分針和時針的運動關係。

教師慢慢撥鍾,引導幼兒觀察分針和時針的運動。讓幼兒說出: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

3.通過撥鍾,引導幼兒認識整點鐘。教師將分針和時針都撥到“12”上,然後調節鍾背面的調時鈕,使分針轉一圈後正指向數字“12”,讓幼兒注意時針有了什麼樣的變化。教師反覆撥幾次,讓幼兒明白分針每走一圈,時針就走一個數字,經過了一小時。

4.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一個實物鐘面。請幼兒輪流撥鍾,觀察並討論分針和時針的變化,引導幼兒發現:只要分針正指“12”,時針就正指某一個數字。

教師小結:分針正指“12”,時針指數字幾,就是幾點整。出示寫有整點鐘的卡片,與幼兒一起撥整點鐘。邊撥鍾邊和幼兒一起說:“1點整、2點整、3點整……”直到兩針在“12”上重合(即12點整)。

5.遊戲活動:老狼、老狼幾點鐘

教師手拿1—12點鐘的鐘面卡片12張,走在前面扮老狼。幼兒跟在“老狼”後面邊走邊問:“老狼老狼幾點鐘?”“老狼”舉起1點鐘的卡片並回答:“1點鐘。”幼兒繼續問“老狼”,當“老狼”回答“天黑了”時,其他幼兒必須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靜下來。最後一個回到座位上的幼兒就被“老狼”吃掉,遊戲反覆進行。

三、結束部分

師幼同唱“鍾之歌”

四、延伸部分

引導幼兒把一日生活環節與時間對應起來,如早餐時說“現在8點鐘,我們吃早餐吧” ,幫助幼兒建立時間觀念。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幼兒觀察

活動反思:

活動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通過遊戲活動讓幼兒去認識時間。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觀察並討論時針和分針的變化,使幼兒清楚的知道了只要分針正指“12”,時針就正指某一個點。教具學具準備充分,鐘面和實物鬧鐘達到人手一份,爲幼兒創造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在活動中,少數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傾聽能力還有待加強。另外教師的語言還要兒童化。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日曆的用途,學會看日曆。學習“年”、“月”、“日”、“星期”、“一”、“二”、“三”、“四”、“五”、“六”等字詞。

2、讓幼兒知道一年有12個月及其排列的順序。

3、讓幼兒知道1個星期有7天以及排列順序。

活動準備:

1、掛曆一本、漢字卡片若干張、活動指導:

1、教師以猜謎引入:“一個本子牆上掛,1年365天全裝下。它那上面都有啥?紅字黑字還有畫。”

2、出示一本掛曆,教師提問:這是哪一年的日曆?日曆有什麼用?

3、向幼兒介紹日曆。

(1)、1年有12個月及月份的排列順序。

(2)、1個月有30天或31天(2月只有28天或29天)

(3)認識某一天是星期幾。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將花片進行分類、排列、記錄,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係。

2、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學具:

1、幼兒人手一份雙面操作板和積塑(大、中、小各十個)。

2、記號筆人手一支。

3、同樣長度即時貼兩條。

教具:

1、示範用操作板兩份。

2、小橘子、大蘋果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出示花片引起幼兒興趣。

師:看,這裏有什麼?(花片)

2、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長短不一樣。

(1)教師講解操作要領。

師:請你們幫忙做件事,給這些花片分分家,排排隊。

出示操作卡正面提問:

*猜猜,第一條線上排什麼?

*第二、第三條線上呢?

師:排的時候要從紅線開始,一個靠着一個,讓它們站在線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數字記在後面的格子裏。

(2)幼兒操作,用花片在紙板上排隊。

(3)幼兒講述排列結果,並討論“爲什麼都是十個,隊伍卻不一樣長呢?”

(因爲小花片小,所以排得最短;因爲大花片大,所以排得最長;因爲中花片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隊伍不長也不短。)

(4)小結:相同數量的花片,花片越小排列越短;花片越大排列越長。

3、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 觀察紙板另一面,提問:

*看看紙板上的三條線怎麼樣?(一樣長)

*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用的花片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一樣;不一樣)

(2) 交代探索要求,幼兒操作,尋求答案。

師:請你們用不同的花片分別在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列,看看它們的數量到底會不會一樣多呢?

(3) 幼兒講述操作結果。

(不一樣多,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4)討論:爲什麼排一樣長的隊伍時,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5)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小花片用的數量多,大花片用的數量少。

4、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係。

(1) 出示橘子和蘋果提問:

*如果用相同數量橘子和蘋果排隊,誰的隊伍長?誰的隊伍短?爲什麼?

(橘子小,排的隊伍長;蘋果大,排的隊伍短。)

*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橘子和蘋果誰用的多?爲什麼?

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大的蘋果用的數量少,小的橘子用的數量多。

(2)師幼遊戲“走鋼絲”。

*老師和一幼兒走“鋼絲”,全體幼兒分成兩組分別爲老師和幼兒點數步子。

師:“從起點線處腳跟對腳尖走到終點線,大家幫着數數用了幾步?”

*討論:爲什麼老師用的步子少,小朋友用的多呢?

*小結:走一樣長的“鋼絲”,老師腳大,用的步子少,小朋友腳小,用的步子多。

師:讓我們把今天的許多新發現、學會的新本領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吧!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5

一、設計意圖:

隨着年齡的提高,大班幼兒對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對圖形進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幫助老師分綢帶入手,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慾望,接着圍着圖形層層展開活動。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原則,並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探索操作,對認識新事物具有積極意義。第一環節提供圓形可學習用對摺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第二環節提供長方形、正方形,幼兒憑自己地思維能力選擇二等分地方法,在講解中學習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第三環節,使知識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第四環節,要求幼兒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操作,聯繫生活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二等分。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2、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判斷能力。

3、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活動重點:

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活動難點: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1、材料:綢帶,紙(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練習紙,各種食物(花片、毛線、吸管、米、水)。

2、工具:筆,剪刀,直尺。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講解演示

1、出示綢帶問:"小朋友,今天老師的頭髮有什麼變化嗎?(扎兩個辮子)我還想給兩條小辮紮上漂亮的綢帶,現在只有一根綢帶,怎麼辦才能扎兩根小辮呢?請小朋友幫老師想想辦法,怎麼分?"

2、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後,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

3、教師小結:把綢帶兩頭對摺,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此環節以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綢帶爲材料,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並提出問題,讓幼兒開動腦筋,幫助分綢帶。通過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使幼兒初步認識"二等分"這一概念)。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一、遊戲:分蛋糕師(展示課件):今天小熊生日,請來了兩位小客人,看看是誰?它想把一塊蛋糕分給兩位好朋友吃,怎麼辦?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

(1)每人兩塊圓形蛋糕,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觀察。

(2)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3)師小結:把圓形蛋糕對摺,然後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4)操作驗證二等分:"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蛋糕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

(5)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①請小朋友把等分後的兩部分與原來的蛋糕作比較,看它們有什麼不同。比一比,等分後的部分是否一樣大,以及原來的圖形和分後的每一部分哪個大?哪個小?

②師小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此環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摺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後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二、比一比:誰的方法多。

1、出示(正方形):引導幼兒思考怎樣把正方形進行二等分。

2、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3、請幼兒介紹新方法。

4、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邊折、對角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重新試一次。

5、出示(長方形):幼兒再次操作。

6、師:課件展示(此環節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能激發幼兒積極性和獨創精神。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遊戲"看誰說的對"天線寶寶想和你們做遊戲,請你看圖形說說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誰說的又對又快?

過渡語:剛纔我們把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用對摺的方法進行了二等分,可是,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像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比如:桌子、椅子等。現在請小朋友看看這些東西,怎樣進行等分。

四、探索二等分的方法。

1、將幼兒分四組,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二等分。

師: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參觀超市,看看超市裏有什麼?請小朋友動腦筋把這些實物分成相等的二份。

(教師介紹各種材料,請小朋友幫忙把裏面的'東西進行二等分。)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指導。(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3,幼兒講述操作過程、方法。

(1)提問:(分別出示毛線、吸管、花片、米、水)小朋友你剛纔是用什麼方法、什麼工具把毛線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對摺、尺子量,剪刀剪、用手撕)

(2)幼兒講述各種分法,教師引導幼兒聯繫生活想想在什麼時候用過目測法、數數法、計量法。

(3)教師小結:小朋友用了目測法、摺疊法、計量法、數數法等對超市裏的東西進行了二等分。不同的物體性質不一樣,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和紙一樣又軟又薄的東西可以用摺疊法來分,和蛋糕一樣比較厚的可以用分割法,和水一樣的液體和數量較多的物體可以用等量的方法來。

五、結束部分:活動延伸。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道能把同樣大小的三角形放在一起組合成新的圖形,感受圖形間的組合、變換。

2、能積極參與活動,體驗合作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各一個;小三角形若干;每個孩子一套操作學具;機器人兩個、音樂

活動過程:

一、和圖形做遊戲(目的:鞏固對圖形的認識)

1、指認圖形並正確命名

提問:轉動圖形,結果會怎樣?

教師小結:圖形的方向改變了,但形狀不變。

2、重點複習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幾個角?有什麼不同?幾條邊?邊有什麼不同?幾條長邊?幾條短邊?

3、今天我來請聰明的孩子把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利用邊碰邊的方式組合成一個新的圖形。請個別孩子來嘗試。

教師小結: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利用邊碰邊的方式可以變出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三種圖形。

提問:如果用四個圖形組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圖形?請個別孩子來說說看?能不能變成我們剛纔說過的所有圖形呢,你們也來試一試?

二、孩子們利用四個三角形自由組合拼擺不同的形狀。

1、用四個相同的三角形聰明的孩子能變成什麼?孩子們組合拼擺,教師巡迴指導。

2、請幾個孩子到前面黑板上拼一拼。

3、分享交流拼擺結果:四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哪些形狀?請個別孩子來說說每個圖形是怎麼變成的?

4、在音樂聲中教師利用四個三角形分別展示每個圖形的組合方法。

三、教師出示其他的圖形讓孩子們嘗試計算有幾個三角形組合而成。

大的長方形(6個)

大的梯形(6個)

大的三角形(8個)

大的長方形(12個)

四、教師出示兩個機器人,引導孩子們觀察它每一部分的形狀,提出要求後,將孩子們分成兩組合作玩遊戲。

1、教師提出要求後孩子們玩遊戲。

2、分享交流遊戲結果。

3、教師小結:比賽不能只想到贏,還要想想怎樣纔是正確的。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在對稱圖形身上找出對稱軸。

2。通過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在操作中探索發現。

3。感受周圍事物的對稱美,提高審美意識、體驗創造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圖片:蝴蝶24,剪刀。

2。長方形,正方形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理解對稱概念,初步感受對稱美

1。出示圖片:蝴蝶,感知理解對稱。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圖片給小朋友看,你們想看嗎?

你覺得這些圖片好看嗎?你發現這些圖片奇妙的地方了嗎?

(幼兒互相議論。)

2。教師小結:原來,這些圖案的左邊和右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像這種左右兩邊形狀、大小、顏色都一樣的,我們就叫它“對稱”。

3。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演示圖形對摺。

(1)教師:那麼把這些對稱的圖形對摺,會怎麼樣呢?對摺後一樣齊的,我們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後,我們發現中間有一條折線,它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對稱軸”

4。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圖片,感受對稱美

(1)出示蝴蝶風箏、、面具(臉譜)、飛機等感知對稱,尋找對稱軸。

提問:它們對稱嗎?你從什麼地方看出它們是對稱的?對稱軸在哪裏?)

(2)爲什麼人們要把這些東西造成是對稱的呢?看起來對稱的東西怎麼樣?

(平衡感、整齊、美觀)

二、尋找身邊的對稱物品,鞏固理解對稱含義。

1。出示實物若干(望遠鏡、梳子、衣服、鏡子等)

提要求:選一件對稱的物品。

2。幼兒介紹自己的物品,說說爲什麼自己覺得它是對稱的?

對稱軸在哪裏?

(引導幼兒發現對摺後能重合,即是對稱)

三、幼兒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

1。出示作品(眼鏡)

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它對稱嗎?

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是對稱的嗎?

2。幼兒操作,探索用紙片摺疊對稱圖形。

四、結束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班裏的小朋友都很能幹,不但認識瞭解了對稱,還能自己動手摺疊對稱的圖形,在我們身邊還有好多好多對稱的物品,今天我們也回家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是對稱的,明天來告訴老師好嗎?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學習按一定特徵給物體多次分類並統計、記錄。

2.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分類的方法和結果。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兩種不同大小、顏色、形狀的樹葉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類記錄卡。

2.音樂《找朋友》。

3.幼兒學習資源3第20頁。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討論確定分類標準。

幼兒操作模切卡片,將樹葉摳下,仔細觀察,討論這些樹葉的大小、顏色、形狀有什麼不同,如果把這些樹葉分成兩組,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2.清幼兒給樹葉分類,並記錄分類結果。

3.彙報交流,分享成果。

(1)請2~3名幼兒給大家講講是怎麼分類的,分的結果如何。鼓勵幼兒大膽連貫講述,並進行集體驗證。

(2)引導幼兒知道同樣的樹葉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4.請幼兒閱讀幼兒學習資源3第20頁,分類並記錄,相互交流分類的方法及結果。

5.遊戲:“我的朋友在哪裏”。

(1)玩法:幼兒站成一圈,請出6位幼兒站到圈裏找朋友。《找朋友》音樂開始,幼兒隨音樂節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兒邊拍手邊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徵的幼兒手拉手成爲好朋友,音樂結束時請幼兒說一說找到的好朋友是誰?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遊戲可進行3次,教師提醒幼兒按衣着、性別、頭髮等特徵來找好朋友。

活動延伸

1.關注生活中的分類現象,如家庭中櫥櫃的物品、超市中各種物品的擺放等

2.活動結束時,請幼兒分類收整玩具和材料。

活動反思

設計本課時,我以主題內一個故事的內容激趣引入,幼兒興致很高,在探討分類的方法時,幼兒紛紛發言,在指名板演時欲欲躍試。在操作過程中,幼兒能通過協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徵把樹葉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結束時,設計送樹葉回家這個遊戲,既進一步強化了分類,又使幼兒認識“葉落歸根”的自然規律了,增長知識。整堂課,幼兒在遊戲的情境中學習,掌握了分類的方法,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學會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樂趣。本課存在的不足是,對幼兒自主探索的重視不夠,如果一開始直接去撿樹葉回來就讓他們試一試分類,效果是否會更好呢?

小百科:樹葉是樹進行光合作用的部位。葉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大小、顏色和質感。葉子可以聚成一簇,也可以遍地散落。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9

【活動目的】

1,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規律。

2,培養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3,培養幼兒樂意在衆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內容】

一、自主探索,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

1,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分組操作。

2,擺積木,提供兩種顏色的積木,讓孩子按顏色變化規律排序。

3,擺餐具,提供若干一次性的勺子,讓孩子按勺子把朝上朝下的變化規律排序。

二、探索活動的交流。

1,提問,你是怎麼排的?

2,引導孩子想出不同的排法,並排一排,強調排列的規律性。

3,討論和小結,練習表述:XX和XX是按照XX順序排列的。

提示:排序的方法有很多種,出了按形狀,顏色,數量等特稱排序外,還可以按照方位,類別等特徵進行。

三、小小設計師

1,運用自己有排序知識,給毛巾,牀單,手絹等設計花邊或者圖案。

2,請孩子介紹自己設計的作品,說明圖案的排列規律。

提示:鼓勵孩子大膽發揮想象,進行“設計”,成人只需提示要按照規律排列圖案。

活動要點:

1,觀察大自然具有規律的排序現象,是這一部分知識學習的真正意義。

2,帶着問題觀察事物,將所學到的知識滲透並運用到生活中,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創造能力的發展。

活動反思:

活動前孩子都有走迷宮的經驗,對於走平面迷宮我班的孩子已沒有什麼難度,這個活動區別於迷宮的就是它連接的地點很多,而不是單一的起點和終點,就是說這個活動中難度就是連接的地點越多,難度就越大。

這個活動對於我班的孩子還是有挑戰性的,孩子探索的興趣還是挺濃的,孩子經過多次的嘗試基本上都能完成操作練習。不過在實踐操作練習的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引導孩子探索如何用最少的路徑圖板將固定的另一方連起來,多提供一些動物圖卡給孩子進行情景演示,提醒孩子可以連接多幾個地點,這樣能進一步拓展孩子的思維,讓孩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怎樣走最近等。活動後能跟孩子一起小結,讓孩子說說自己是怎樣連接的?如看圖卡的接口有幾個?引導孩子用什麼快捷的方法連接,這樣給孩子的學習有一個提升的過程,同時也無形引導孩子怎樣總結經驗。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10

活動目標

1.在遊戲任務中,學習用直線箭頭、轉彎箭頭表示方向,爲遊客設計合理的遊覽路線。

2.願意積極動腦,發現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重點難點在遊戲任務中,學習用不同箭頭表示方向,爲遊客設計合理的遊覽路線。活動準備經驗準備:對迷宮、地圖有經驗認識。

物質準備:

教具圖片、若干份小地圖和PPT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你們知道“導遊”是做什麼工作的嘛?帶着遊客旅遊,可是先要會設計遊覽的路線圖的,那遊覽路線圖怎麼設計呢?我們今天來學一學,學當導遊。設計圖線路,可要先認識這,看,是什麼?

二、出示PPT,複習對箭頭的認識,瞭解簡單路線、最短路線的設計。

出示四個方向的直行和轉彎箭頭,複習箭頭代表的意思。提問:這些是什麼?代表什麼意思?

展示小地圖,汽車站起點、火車站終點,觀察、比較已經設計好的路線,知道設計路線可以從不同方向開始,認識最短路線。

3.出示玉溪一日遊景點地圖優秀的小導遊,會規劃設計路線,還要認識、很熟悉玉溪的景點哦。提問:大家看看都有哪些景點?

小結:你們認識了箭頭,熟悉玉溪的景點,會用箭頭設計遊覽路線,那就可以當導遊了。

三、爺爺奶奶旅行團來了(根據訂單規定景點數,用較少的箭頭的要求設計合理的路線)

出示訂單一,理解訂單的規則。提問:訂單裏有些什麼要求?你能看出是什麼意思嘛?什麼叫最短的路線?

2.提供路線底板,請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分享討論幼兒設計的路線圖。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梳理出同樣的箭頭數但遊玩的順序可以不一樣,不饒遠路更合理地使用箭頭可以減少箭頭數。

4.再次操作,調整修改路線圖。

5.展示修改過的路線圖進行分享。

小結:小導遊們,你們真能幹,設計的路線合理,讓爺爺奶奶少走很多路,玩了三個景點。四、又一個家庭旅行團來了(嘗試兩人交流協商,設計合理路線解決箭頭數有限,景點越多越好的問題。)1.出示客人訂單,理解規則。2.幼兒兩兩一組,設計路線圖,教師巡迴指導。3.分享交流路線圖。

提問:你們的路線圖經過了幾個景點呢?爲什麼有的訂單隻能去兩個景點?問題在哪裏?引導幼兒發現景點數量與景點選擇或是路線合理性之間的關係。

五、延伸活動:設計“歡歡樂樂旅行社”招牌路線(引發後續延伸至區域的興趣)

今天我們接到了兩筆單子,你們設計的路線圖都滿足了客人的要求!我會把我們的小地圖放在區域裏,導遊們你們記得區域活動的時候,就要去益智區裏設計遊覽玉溪的招牌線路圖來吸引客人哦,線路設計出來,我們的“歡歡樂樂旅行社”就可以開張了!

活動總結

孩子們沒有當導遊的生活經驗,可在課前組織幼兒學習導遊的相關知識,爲幼兒經驗做好準備,活動設計中環節較多,可根據幼兒接受情況進行調整,如若難度較大,可以分爲幾個課時來上。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清楚面積的幾種比較方式。

2、學習用正方形畫格子,數格子的方式測面積,比較面積的大小。

3、明白麪積一樣的圖案,外形不見得一樣,初步瞭解守恆。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預備:

種種圖案、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理順已經具備的經驗,使用種種方法比較面積大小,導出“面積”觀念。

1、用眼睛觀測法比面積大小

教師展示兩張大小差別比較大的圖案(綠、藍)

師:“2個圖案哪張大?”(孩子:“……”)教師:“噢,雙眼一瞬間就發現啦。”

2、疊加法比面積大小,(幼兒教師展示兩張大小差別小的紙)

師:此刻哪一個大?有不贊同見嗎?(孩子:“桔黃的大,白的大……),教師:“望着相當,怎樣比大小?”(孩子:“疊加起來”)

請孩子上來嘗試。

師:我看他是一邊的邊角都一一對齊的,你是用了啥方法?這一個叫疊加法。

師:哪一個大?大瞭如此一點用疊加法一瞬間就明白啦。

彙總:當2個圖案望着基本上比不出大小時,疊加法實在是個好方法。

(幼兒教師:對,當兩樣物品看不出面積誰大時,疊加法實在是個挺好的方法)

3、導出“面積”觀念

師:通過剛剛2組的比較,我們明白圖案的(的表面)大大小小,圖案的大小另外還有一個名稱,叫圖案的面積。

通過比較,可講綠色紙的面積比藍色紙的面積大,幼兒教師指着另1組問:這組可怎樣講哩?(孩子講:“黃色紙的面積比白色紙的面積大)。

4、數格子法比面積

幼兒教師展示兩張無序圖案,(面積一樣)

師:這兒又有2個圖案,可外形非常奇怪,那一個面積大?有(啥)方法比出來嗎?疊加法能用嗎?

幼兒教師:“別擔憂,我今日帶來了一樣工具,是啥?它能協助2個圖案測面積、較大小。

怎樣量哩?(幼兒教師將圖案貼於小黑板上)將正方形角與1號圖案邊角都一一對齊。畫下外型線,再把邊去與剛剛的外型線邊角疊加,畫出外型線,從左到右按次序一個接一個,一行畫好啦,在畫下一行,邊量邊畫,將整個圖案都量好、畫滿。以後用這一個小正方形用一樣方法,將②號圖案量好畫滿。

師:量好後,你明白它們的面積誰大誰小了吧嗎?(孩子:一樣大)怎樣明白?量1號圖案面積用了6個正方形,量②號圖案面積用了6個正方形。因此它們的面積是相同的。

幼兒教師:那我們點數1號圖案用了幾個正方形,(幼兒教師邊數邊記下),點數2號圖案用了幾個正方形。因此他們的面積是一樣大的。

(幼兒教師彙總:看起來儘管圖案不同,可是面積亦會有一樣大時。)

剛剛比面積大小時用了何種方式?(孩子:畫正形方式),對,我們是用正方形畫格子,每一格格地數出來,因此可叫它數格子法。

(幼兒教師總結:給2個外形不同的圖案比不出面積大小時,數格子法實在是個好方法。)

二、孩子動手操作

師:數格子法如此好你是否想試一試?

1、1組4個圖案、4個方塊、勾線筆

①我在後方的桌子上的籃內面給你們人人預備了個圖案,一個小正方形,用畫格子數格子法明白圖案的面積並記錄下來,請你們不拿小凳子,4個人用一張桌子。(記錄下來後將小正方形放回原處,拿圖案回到位置上,看誰1、個坐下來。

②去找你的好夥伴比比哪個的面積大;哪個的面積小,跟此外一邊比比。

請孩子上來:“你剛剛跟誰比,那××上來吧,你倆哪個的面積大,哪個的面積小。爲何(面積佔幾格)哪有沒同你好夥伴的圖案面積是一樣大的啊?爲何?外形一樣嗎?看起來面積一樣大的圖案,外形可不同啊。誰同他們的面積是一樣的擡起你的圖案吧。

③此刻這一些圖案要回家啦,面積一樣大的圖案他們均是一家裏的親人。(幼兒教師展示圖案的家。這這就是哪個的家?這一個家的圖案面積均是幾啊?請三個人驗證。

2、幼兒教師展示圖示已作好。

①請你比比這3個圖案几號面積最大,,幾號小,我們一塊兒從1號開始數吧?(邊說教師做記錄)。

依照面積大小,它們三個怎樣排隊?(幼兒教師指着記錄表)排好後,教師:“你是用何次序排的,另外還有其它的排法嗎?兩種方式你會了麼?排好後,將每一個圖案面積用了幾格記錄下來。

②我的記錄表完成啦,我給你們每一組也預備了張記錄表,請你四個人1組,人人拿一個圖案,一個小正方形工具,將圖案量好畫滿以後,4個人將面積大小按次序擺放起來。(幼兒教師字有孩子工具),並記錄每一個圖案面積,再請小組負責人上來說說。

驗證:你們最大圖案面積數了幾格,最小圖案數了幾格,你是用何次序排的。

完結:我們用了正方形量一量、數格子給圖案面積比大小,我們到教室瞅瞅有哪一些物品可了着用這一個方法來比面積大小。

活動反思:

今天的活動主要是引導孩子認識“〉”和“〈”,能準確區分“〉”符號和“〈”符號。整個活動的層次比較清晰,孩子通過觀察、比較認識了“〉”和“〈”,通過老師的引導以及操作的過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確區分符號,並能準確的在兩個數字中選擇符號,雖然孩子能進行區分,但在表達上有些孩子會出現讀錯現象,主要是對符號的認識還不夠,我將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個別輔導及幫助,讓孩子在正確區分的基礎上並能掌握正確的讀法。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12

設計意圖:

近期班級增加了自然測量的區角,孩子們利用樹枝、樹葉、石頭等自然物對身邊的事物進行了測量的活動,孩子們的測量興趣十分的高。但是在孩子們測量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多數孩子並沒有掌握正確的測量方式,大多數孩子們在測量時均出現重疊、間斷的現象。《數學核心概念》中提出,測量的核心經驗之一是:比較必須是“均等的”,即計量單位的大小必須相等,且必須是不間斷或沒有重疊的。還有就是:計量單位的大小與測量出的單位數量之間是一種反比關係,也就是說,當計量單位越小時,測量的物體包含的單位數量就越多。這樣一個複雜的數學概念,如何能讓幼兒理解呢?因此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繪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就可以幫助孩子輕鬆理解這個難題。

活動目標:

1.學會用收尾相連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初步瞭解測量工具和計量單位要有統一的標準。

2.大膽嘗試,體驗用身體測量的樂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跳繩(若干)、桌子、椅子等物品、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引導語:最近我們增加了一個測量區,小朋友們都利用了哪些材料進行測量呢?除了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測量,還可以怎麼來測量呢?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樂樂,她的媽媽有一種很特別的“尺子”,這把尺子可以測量很多東西,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身體也可以作爲測量的工具及方法。

引導語:樂樂長高了,衣服、褲子都短了,媽媽想要爲樂樂做一件連衣裙,織一件合身的毛衣,除了毛線和織針,還需要什麼?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尺子,媽媽是用什麼來當的尺子?媽媽是怎麼用手來測量的?請小朋友們也來試試看吧!

重點提升: (1) 隻手這麼量:手伸直一柞,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動哦。再來, 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柞。

引導語:除了小手可以當尺子,我們的身體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當尺子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樂樂還用了什麼來當尺子?用腳印來量到底是怎麼個量法呢?誰能來試試?

重點提升:人有兩隻腳,一個腳印量完了,後面一個腳印可以接過來,腳跟去靠腳尖。

小結:原來我們的腳也這麼管用,不但可以走路做運動,還可以做一把漂亮的尺子。

3.初步使用首尾相連的方法進行測量。

(1)幼兒探索測量,教師巡迴觀察。

引導語:今天教室裏有桌子、椅子、跳繩等物品,一會兒請小朋友們4人一組用剛剛我們學會用身體測量的方法去量一量這些物品的長度。

幼兒進行測量,教師巡迴觀察,重點觀察瞭解幼兒用手或腳測量時出現的問題,如:重疊、起點終點沒有對齊、測量時測量物之間存在空隙等。

(2)分享交流,梳理測量經驗。

引導語:剛剛小朋友們都嘗試用自己的手或腳對繩子進行了測量,接下來我們請小朋友上來說說看你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怎麼測量的?誰來說說看?

小結:在測量時,要從起點開始,一隻手(或腳)接着另一隻手(或腳)進行測量,測量時不能有空隙,也不能重疊,最後數一數一共量了幾次就能知道繩子的長度了!

4.掌握測量的正確方式方法。

(1)幼兒再次探索測量,教師巡迴觀察。

幼兒再次探索測量,教師巡迴觀察,重點觀察幼兒是否正確掌握測量的方法。

引導語:現在請小朋友們再次用用身體測量的方法去量一量繩子的長度,並將你測量的方法和結果記錄在紙上。

(2)交流鞏固,鞏固測量經驗。

小結: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用尺子、自然物測量,今天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手和腳也一樣可以測量,小朋友們回家後也可以請爸爸媽媽想一想我們的身體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樣,去試一試,並把結果記錄在紙上帶回班級分享!

活動延伸:

1.家園共育:請家長在家與幼兒一起繼續探索尋找我們的身體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樣進行測量及測量的方法。

活動反思:

故事選自數學繪本《我家漂亮的尺子》,繪本中融入的數學元素主要是自然測量,這個故事告訴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許多標準化單位都源於人體,我們的身體具有數學價值,數學其實離我們很近。本次活動,我們預期幼兒能夠獲得的經驗是“有學習用手及腳作爲自然測量的工具參與測量活動的興趣,體驗身體真有用”。

《我家漂亮的尺子》這個繪本很長,內容涉及比較多,在自然測量工具上,涉及了手柞量、腳印測量、步子測量、胳膊“庹”量、胳膊“抱”量等,下子將內容拓展給大班上學期的孩子,對孩子來說,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繪本的內容進行節選,通過引導幼兒知道原來我們身體的手和腳可以當做尺子一樣測量物品,在繪本的後半部分我將以活動延伸的部分進行拓展延伸。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繪本學習瞭如何正確的用自己的身體進行測量後,大多數孩子們都學會了如何正確的用身體進行測量的方法。通過此活動發現孩子們對測量區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孩子們不僅用自己的身體進行測量,同時還尋找了很多生活中的自然物對自己的影子進行了測量,因此這個點上教師又將有了一個新的突破點,如何測量自己的影子?用哪些材料測量?等問題與幼兒一起探究。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學習5的加法,並複習鞏固5以內各數的加法運算。

2、能根據指定的算式,畫出三幅圖表示算式的意義。

3、知道要愛護自己的操作用書,保護畫面的整潔。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

2、幼兒用書,幼兒人手一支筆。

3、操作材料(看算式畫圖)

活動過程

一、輪船開來了。

1、出示輪船開來了的三幅圖,請幼兒先說出圖意,然後再用一道算式2+3=5表示這件事。

2、啓發幼兒思考:2+3=5這道算式,除了表示輪船開來了這件事,還能表示什麼事?

鼓勵幼兒遷移生活經驗,講述多種能用這道算式表示的事件。

3、鼓勵個別幼兒將自己想出的內容畫下來。

師幼共同講述、檢查幼兒繪畫內容是否能用2+3=5表示。

二、操作活動。

1、看圖列加法算式。

引導幼兒打開觀察幼兒用書,觀察圖片的變化,並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

2、看算式寫答案。

(1)看數序排列填空,並寫出標記圖。

(2)看算是畫圖。引導幼兒讀一讀算式,然後在下面三個方框中畫出三幅圖,表示算式的意思。

三、評價活動

1、教師請幼兒介紹操作活動中,看某道算式所畫的圖片內容,師生共同檢查。

引導幼兒瞭解:有許多不同的事情,只要它們的數量變化是一樣的,都可以用同樣的一道題表示。

2、表揚操作活動專心、書面整潔的幼兒,鼓勵幼兒按戶自己的幼兒用書。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瞭解面積的幾種比較方法。

2、學習用正方形畫格子,數格子的方法測量面積,比較面積的大小。

3、知道面積一樣的圖形,形狀不一定一樣,初步感知守恆。

活動準備:

各種圖形、小正方形

活動過程:

一、梳理已有的經驗,運用各種方式比較面積大小,引出“面積”概念。

1、目測法比面積大小

老師出示兩張大小差異較大的圖形(綠、藍)

師:“兩個圖形哪張大?”(幼兒:“……”)師:“噢,眼睛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2、重疊法比面積大小,(教師出示兩張大小差異小的紙)

師:現在哪個大?有不同意見嗎?(幼兒:“桔黃色的大,白的大……),師:“看着差不多,怎麼比大小?”(幼兒:“重疊起來”)

請幼兒上來嘗試。

師:我看他是一邊的邊角都對齊的,你是用了什麼辦法?這個叫重疊法。

師:哪個大?大了那麼一點用重疊法一下子就知道了。

總結:當兩個圖形看着差不多比不出大小的時候,重疊法真是個好辦法。

(教師:對,當兩樣東西看不出面積誰大的時候,重疊法真是個不錯的辦法)

3、引出“面積”概念

師:通過剛纔兩組的比較,我們知道圖形的(的表面)有大有小,圖形的大小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圖形的面積。

通過比較,可以說綠色紙的面積比藍色紙的面積大,教師指着另一組問:這組可以怎麼說呢?。,(幼兒說:“黃色紙的面積比白色紙的面積大)。

4、數格子法比面積

教師出示兩張不規則圖形,(面積一樣)

師:這裏又有兩個圖形,可形狀很奇怪,那個面積大?有(什麼)辦法比出來嗎?重疊法可以用嗎?

教師:“別擔心,我今天帶來了一樣工具,是什麼?它能幫助兩個圖形測量面積、比較大小。

怎麼量呢?(教師將圖形貼在黑板上)將正方形角與1號圖形邊角都對齊。畫下輪廓線,再將邊去和剛纔的輪廓線邊角重疊,畫出輪廓線,從左到右按順序一個接一個,一行畫好了,在畫下一行,邊量邊畫,將整個圖形都量好、畫滿。之後用這個小正方形用同樣辦法,將②號圖形量好畫滿。

師:量好後,你知道它們的面積誰大誰小了吧嗎?(幼兒:一樣大)怎麼知道?量一號圖形面積用了6個正方形,量②號圖形面積用了6個正方形。所以它們的面積是一樣的。

教師:那我們數數1號圖形用了幾個正方形,(教師邊數邊記下),數數2號圖形用了幾個正方形。所以他們的面積是一樣大的。

(教師總結:看來雖然圖形不一樣,但面積也會有一樣大的時候。)

剛纔比面積大小時用了什麼方法?(幼兒:畫正形方法),對,我們是用正方形畫格子,每一格格地數出來,所以可以叫它數格子法。

(教師小結:給兩個形狀不一樣的圖形比不出面積大小的時候,數格子法真是個好辦法。)

二、幼兒操作:

師:數格子法那麼好你想不想試試?

A、(一組4個圖形、4個方塊、勾線筆)

①、我在後面的桌上的籃子裏面給你們每個人準備了一個圖形,一個小正方形,用畫格子數格子法知道圖形的面積並記錄下來,請你們不拿椅子,4個人用一張桌子。(記錄下來後將小正方形放回原處,拿圖形回到位置上,看誰第一個坐下來。

②、去找你的好朋友比一比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跟另外一邊比一比。

請幼兒上來:“你剛纔跟誰比,那××上來吧,你們倆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爲什麼(面積佔幾格)哪有沒有跟你好朋友的圖形面積是一樣大的呢?爲什麼?形狀一樣嗎?看來面積一樣大的圖形,形狀可以不一樣啊。誰跟他們的面積是一樣的舉起你的圖形吧。

②、現在這些圖形要回家了,面積一樣大的圖形他們都是一家人。(教師出示圖形的家。這這是誰的家?這個家的圖形面積都是幾啊?請三個人驗證。

B、教師出示圖示已作好。

請你比一比這3個圖形幾號面積最大,幾號小,我們一起從一號開始數吧?(邊說教師做記錄)。

按照面積大小,它們三個怎麼排隊?(教師指着記錄表)排好後,師:“你是用什麼順序排的,還有別的排法嗎?兩種方法你會了嗎?排好後,將每個圖形面積用了幾格記錄下來。

②、我的記錄表做好了,我給你們每組也準備了一張記錄表,請你四個人一組,每個人拿一個圖形,一個小正方形工具,將圖形量好畫滿之後,4個人將面積大小按順序排列起來。(教師字有幼兒工具),並記錄每個圖形面積,再請組長上來講一講。

驗證:你們最大圖形面積數了幾格,最小圖形數了幾格,你是用什麼順序排的。

結束:我們用了正方形量一量、數格子給圖形面積比大小,我們到教室看看有哪些東西可以了着用這個辦法來比面積大小。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學會整體觀察,能按照路線規則走水果迷宮。

2.探索不同的路線,並嘗試設計有規律的路線。

3.體驗迷宮遊戲的樂趣,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迷宮圖 各種水果圖片 空白迷宮圖 課件 水彩筆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重溫走迷宮經驗。

師:水果王國準備舉辦水果節。要進入水果王國,必須要走過一座迷宮。你們走過迷宮嗎?你是怎麼走的?

小結:不管什麼樣的迷宮,都有進口、出口和一定的路線規則。

2.幼兒探索,初步感知按路線規則走水果迷宮。

(1)出示水果迷宮圖,觀察、討論進口,出口、路線規則。

(2)初步嘗試按規則走水果迷宮。

(3)交流走水果迷宮的方法。

小結:迷宮圖拿到手,先找進口和出口。按照路線規則走,就能順利到出口。

3.再次操作,進一步探索迷宮不同的走法。

(1)交代操作要求:根據路線規則,比一比,看誰找到的路線多。

(2)幼兒操作。

(3)交流展示。

小結:原來在水果迷宮裏,同樣的進口和出口,按照同樣的路線規則,可以有不一樣的走法。

4.拓展思維,嘗試自己設計迷宮路線圖。

(1)提出挑戰——設計路線圖。

(2)幼兒自主設計。

(3)展示、檢查交流。

(4)感受迷宮的結構組成。

活動延伸:把水果迷宮補充完整,請好朋友走一走我們設計的水果迷宮!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