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一位媽媽的6年育兒心得

一位媽媽的6年育兒心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位媽媽的6年育兒心得你知道嗎?有人覺得超前學習不好,也有人認爲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生活的節奏,做好知識和能力的儲備,能幫孩子完成幼小銜接的順利過渡,不至於開學就掉隊。下面帶你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一位媽媽的6年育兒心得

一位媽媽的6年育兒心得1

女兒上學了,近半年來我一直擔心她是否能夠適應小學生活,上學,差不多是我前六年教育成果的一個大檢驗。何況,她差不多是班裏最小的。很有一種“孩子上學我交卷”的意思,非常忐忑,我並不追求學習好,但我認爲一個教育成功的孩子,應該愛學習、會學習並且功課好。

我相信”七歲看老”這句話!

一個月下來,我仔細着捕捉着各種變化,與她交流,也與每一個任課老師交流,現在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來了,可以肯定的講,她是適應的。並且,無論從理解力,聽課專注度,課堂表現,性格,與同學的交往,運動等各方面都還是不錯的。我確信她在我的軌道上,而沒有令我失望。

無人時,會回顧一下六年的育兒歷程,感慨萬千,有欣慰,也有遺憾,一些經驗,與諸位新媽媽分享一下:

一、玩具:小時候無疑會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差不多是跟着感覺走,家裏的玩具堆了二個玩具箱,有時看看,很多玩具很好,但由於買的時機不對,並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結論:買玩具,應該根據孩子當前的需要買,比如,最小的時候,孩子需要的是“觸”,可能後來是“聽”,再後來是“色彩”,再後來是“手眼協調”,再後來是“新奇”,再後來是“創造”,根據孩子的需要選擇玩具給她。早了,就達不到它應有的作用。

二、故事:每一個媽媽,都會給孩子講故事,但不同的年令段,需要的故事是不一樣的,最早是“角色”,然後是“情節”,然後是“道理”,然後是“情感”,然後是“知識”,然後是“幻想”,給二歲的孩子講知識性的故事或是給五歲的孩子講情節類的故事,顯然不如反過來效果好。

三、運動:從最早的翻身,到後來的爬,坐,到後的站,走,跑,騎車,輪滑,舞蹈,泳泳,都需要母親仔細的判斷孩子的發育,適時的給她創造合適的環境。早了,會拔苗助長,晚了,可能錯過了她學習這類運動的最輕鬆而有利的時機。

四、尊重:孩子再小,也是個小人,他的要求可能是無意識的,他的表達未必正確(比如哭或大發脾氣),但他的要求未必不合理,他不是大人的附屬物,每一個決定和安排,是否有意識的想一下孩子的“意見”。我們的安排對她來說是否真的正確和合理。隨着他的成長,是否有意識的給他一些“自我主張”的機會。從玩具的選擇,到衣服的搭配,到外出的安排,到課外學習的課程。

五、交流:有時候家裏一大家子人,語言不少,但沒有人專門在跟孩子說話,這種環境對孩子語言發育的刺激不如每天媽媽專門跟她說一會兒話。從開始的音節,到後來的詞,句子,到後來的表述,語氣。到後來的不同的語言(包括英文等),需要母親隨着孩子的成長,交流中有意識的強調某一方面。

六、視野:從最早的色彩,到後來的玩具,到後來的家居,到公園,倒後來的高山和大海,倒後來的自然,倒後來的天文和地理。孩子的視野一點點在被打開,帶着的一歲孩子去爬山,可能不如帶着他在草地上奔跑,帶着四歲的孩子逛公園,不如帶他領略大海和山峯。

很多很多……

這些育兒經驗本沒有什麼新奇,我強調的'是“有利時機”“有意識”和“循序漸進”,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心中的課程”。

一位媽媽的6年育兒心得2

小壹的朋友西雙版納就打算今年9月份把孩子送進學前班。通過對學前班的考察和幾次面試經歷,她也產生了很多有關幼小銜接的思考。

學前班是不是有必要上,這個暫且不談,但如何幫孩子做好幼小銜接的過渡,卻是每個學齡前家長繞不開的課題。

緊趕慢趕地,我終於趕在狗年結束前,把五歲小小夥兒今年9月份上學前班的一切手續辦完了。

因爲這個學前班是直通一年級的,所以,這等於是完成了孩子幼升小的入校第一步。

踏實下來之後,回顧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我覺得有必要好好總結一下,有些經驗值得分享給大家。

關於幼升小,我家算是規劃得比較早的。在孩子3歲多時,附近有學前班的小學,我都已經考察過了。

參加開放日和招生宣講是必備功課,有些學校提前兩年就得報名了。早動手、早調研、早準備,對於孩子成長和家長積累特別有幫助。

這一點,在後面的面試環節得到了印證。

說到面試,常見的形式有小組遊戲式的羣面,就是把所有孩子集中在一起,分成幾個小組,一起做手工、講故事、回答問題等等,老師暗中觀察孩子的表現。

也有一對一的面試,比如,外教和孩子英文對話。

總結下來,面試的重點,引用一所知名雙語學校招生主任的原話,“在於行爲規範”。這是面試老師最爲看重的,也是首要觀察的目標。

其次是綜合能力。我個人理解是語言表達、動手能力、認知能力,比如,自我介紹、看圖說話,簡單的手工製作以及常識類的連線配對、數學基礎等等。

不過,各個學校的招生標準和流程不同,面試形式也不盡相同。就我參加過的幾次面試來說,有的學校只面孩子,有的學校連家長也要面。

總之,功夫全在平時,這是我參加完所有面試最深的感觸。

兩次面試都很有收穫

先說說我的兩次主要面試經歷。

第一個面試,一到學校,孩子就被領到三層教室做觀察測試,家長在一層等。

這個學校沒有家長面試環節,我心態比較輕鬆,邊聊天邊等,順便把學校內部環境都觀察了一下。

過了好一會兒,孩子下來了。面試老師的反饋是:總體不錯,通過看圖連線、剪紙、塗畫等測試,看得出來識字量、專注度、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好。

不過,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常識需要增強。比如,春夏秋冬對應的應季動植物等等,孩子有些知道,有些不熟悉。

這一點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平時我們比較關注課本上的知識,戶外活動也不夠,忽視了要多帶孩子觀察真實的大自然。

其次,認真程度需要加強。在解題過程中,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了,直接去看別的題。

在跟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心裏就有個一個大概的解決方案。

我老爸退休後在小區附近包了一塊菜地,平時沒事就去整整,正好可以帶上孩子,讓他有更多機會參與勞動,觀察自然,補上常識這一課。

我還準備再入手一套幼升小思維訓練的書,每天10-15分鐘,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解題。

其實,這麼大的孩子並不需要刷題,我的目的也不在此,重點是希望在孩子遇到難題時,可以在大人的啓發和引導,嘗試挑戰、攻克難關,由此幫助孩子獲得信心,養成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

第二個學校的面試方法比較特別,除了要分別面試孩子和家長之外,還要參加試學環節。

試學就是要把孩子送到學校,早上九點送,下午三點接,和目前在讀的學前班孩子同步活動一整天。

這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點挑戰的,也是對孩子獨立性、自律性和適應性的集中考驗。

這個臨時抱不了佛腳,全是看平常的積累。

當天,我們早早地就出發了。試學的這天還有體育課,所以,除了文具,還給孩子帶了運動衣、運動鞋。

提着一個包裹上車時,我恍惚覺得是送兒參軍呢!

因爲孩子平時的積累,我對他比較有信心,所以,只給他做了簡單的心理鋪墊:第一,注意安全,第二,注意課堂紀律,第三,注意文明禮貌。

課上聽得懂多少不重要,關鍵是能不能遵守紀律,跟隨老師,有困難和問題及時找觀察老師。

這一整天的試學,除了考察孩子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外,也是在判斷孩子能否適應小學日程表,能否順利融入集體,與老師和同學融洽相處。

試學當天還有一個環節,就是主管校長與家長面談。這個環節重點考察的是家長的育兒觀和具體實踐情況,以及對自己孩子的觀察和判斷。

這次面談也是基於孩子第一次面試時家長做的一個問卷調查,問題很全面,涉及孩子的行爲習慣、學習特點、認知模式、養育/教育方式等等。

這不僅考驗家長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認知水平,也測驗家長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是否有過總結和思考。

在面談前,我特意留出一段安靜的時間整理思路,把孩子的優缺點、求學目標、下一階段計劃以及自己的育兒方法都梳理了一遍。

這個準備讓我在面談時思路一直很清晰。

和有豐富教育經驗的教育者交談,也是雙向受益的。

比如,校長說,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後會從“家長權威”過渡到“老師權威”,再到“同學權威”,這段話給我的啓發很大。

兩次面試之後就是等通知了。無論結果如何,這個過程本身都是很有意義的。

上小學前需要打好哪些基礎?

在帶着孩子參加面試過程中,我才逐漸意識到同時也是收穫最大的一點是,小學老師是以一年級小學生的標準看待5、6歲學前兒童的。

這就意味着評判標準與幼兒園老師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與更高一層學齡段對標的好處是,可以聽到在幼兒園沒有聽到過的反饋,發現沒有發現過的盲區,得到沒有人提過的建議。

由於很多面試考察的東西全靠平時積累,下面我就說說,在學齡前階段,孩子需要鋪墊積累的知識和能力有哪些。

首先是識字量。這一點我們也算是無心插柳了。

我家小小夥兒一歲多時,每次經過停車場都要盯着車牌看,指着讓大人念給他聽。那時,他的眼睛高度正好跟車牌一樣高。

很多字母和數字也是他在認車牌的過程中學會的。

在生活中出現的字,比如路牌、商標等,我也會抓住機會跟孩子講,有時候還告訴他字背後的故事。

他語言發育比較早,記憶力好,5歲前就已經認識很多字了,我家有一套小學一年級上下冊的識字掛圖,現在他已經認得差不多了。

在閱讀方面,我家很少硬性規定每天或每週必須看幾本繪本,但是注重精讀,而且是成套購買,主題相互關聯又可延展,交叉印證,強化記憶。

身教大於言傳。我和孩子爸爸都愛看書,各自牀頭櫃總是放着一摞書,定期更換。

有時大人和孩子各看各的,有時他會湊過頭來,問我們在看什麼。如果是能夠跟他講明白的書,我們就邀請他一起翻翻,順便認識一些新字。

當孩子的識字量突飛猛進,他就有更大的動力看難度更高的書,再從中學習新的字詞。

如此形成良性循環,他能夠獨自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也很重要。

他好奇心特別強,看到什麼都要問爲什麼,而我們也是儘量耐心地回答,逼不得已時,我直接給自己買了一套百科全書。

我覺得,幼兒期的好奇心和表達欲是非常值得保護的,這是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後最爲珍貴的源動力。

專注力也很重要,很多孩子難以適應小學學習,就跟無法集中注意力有關。

其實,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夠允許幼兒在一段時間內不受干擾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培養專注力的重要條件。

每當他專心做實驗或看書時,我們從不打擾,只是需要大人幫助時再介入。

功夫全在平時

在學校幼小銜接班家長會上,我還從已有30多年教齡的校長那裏取到了不少經,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孩子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慶幸的是這一點我們很早就開始做了。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示範給他看,從日常生活到行爲舉止,從人際禮儀到閱讀學習,家長先做出示範,孩子自己就會觀察,會模仿,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爲習慣。

另外,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對行爲習慣的培養也很有益處。

總結幼小銜接的關鍵,我覺得,平時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一些語言表達、數學啓蒙、思維訓練方面的練習也很重要。

比如,看到馬路邊的吊車在吊裝、工人師傅修路燈等等,在安全的前提下,不妨停下來觀察一會,再讓孩子描述整個過程,遇到困難大人來補充,豐富孩子的詞彙。

遇到雨雪雷電等自然現象,給孩子解釋背後的道理,再讓他講給周圍的人聽。

坐公交車,可以讓孩子把數人頭當做數學遊戲,通過每站上下車人數的變化,孩子能初步體會加減法

家長也有自己的準備功課要做。

選擇學校的時候,要多看多聽多問,尤其是在等待孩子面試的時候,不要白白浪費時間,此時正是觀察學校的良機。

我特別會注意牆面上的各種黑板報、宣傳畫、獎牌榜、學術和課外活動的照片,以及孩子們進進出出的狀態。

前者可以窺見學校的軟實力,後者是無法裝飾也是無法掩飾的。

對孩子即將進入或處於幼小銜接階段的家長,我很推薦定期寫育兒筆記的方式。

這對於反思總結、梳理思路很有幫助,平時也可以多看一些育兒類的書籍, 參加一些有質量的育兒講座或是工作坊,多參加學校的開放日。

至於孩子,除了之前提到的基本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試聽體驗課,至少堅持培養一項興趣愛好。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