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元旦節習俗其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元旦節的習俗。世界各地元旦節的習俗各不相同,在我們中國,元旦節的傳統風俗有哪些呢?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1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醃菜、亂燉爲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醃雪裏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徵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於北方元旦習俗之“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於“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於草上,點火燃燒,稱爲“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爲“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春飯是“年年有餘”的象徵。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餘的象徵。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

臺灣元旦習俗

在寶島臺灣,元旦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圍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擺放火鍋,這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桌上的每樣菜都要品嚐,也要象徵性地喝酒,以討來年紅紅火火。

在元旦,臺灣同胞會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俗稱的芥菜,臺灣人認爲這種菜葉長象徵命長。有些人在煮菜時還要加上粉絲,意喻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西藏元旦習俗

在藏曆新年中,家家要擺上“卓索切瑪”,上面插上用酥油塑製作的彩花,祈禱來年五穀豐登。婦女要做“卡塞”這種用酥油製作的糕點招待客人。窗戶要換上新布簾,房樑和廚房要裝扮哈達,好歌善舞的牧民圍着篝火載歌載舞,展現出一派喜慶的.氣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國,元旦國內各地習俗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習俗匯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禮物。這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融合的象徵。這些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在一起,並不斷傳承下去,構成中華民族的魂魄。

1月1日爲什麼叫元旦

因爲“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太陽剛出太平線的意思。元旦也被稱爲“新曆年”“陽曆年”。同時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並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曆》,恢復了夏曆即農曆,以正月爲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後來歷朝歷代雖對曆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曆》爲藍本,以夏曆的孟春正月爲歲首,正月初一爲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統治被推翻,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曆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曆,把公曆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曆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並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爲中國的法定節日。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2

元旦的習俗有祭神佛、拜祭先人、貼春聯、放鞭炮、殺三生、吃團圓飯等等一些風俗,雖然沒有春節熱鬧,但是也包含着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

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每年陽曆的1月1日爲元旦,“元”表示開始,“旦”表示日,即“初識的日子,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 第2張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元旦節的習俗,在我國元旦節還列入了法定假日,連休三天,其實很多的國家都將這天作爲法定假日,只不過一般都只休息一天。

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和春節相比,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只有在一些農村地區會用傳統文化的方式來慶祝元旦的到來。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3

一、元旦-釋義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爲“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引申爲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在中國古代,元旦指的是農曆歲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在西方和中國現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公曆傳入中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

二、元旦-由來及演變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公元21世紀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爲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古稱元日、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南北朝樑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吳自牧《夢樑錄》中《正月》開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

傳統元旦指的是夏曆

(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爲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公曆元旦於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不叫“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爲了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爲“春節”,公曆1月1日定爲新年的開始“元旦”。

元旦節的傳統風俗 第3張

三、元旦-習俗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現代,中國元旦流行寄賀年卡,聆聽新年鐘聲等習俗。

慶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爲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爲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爲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麼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於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於更爲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