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吃大排檔的經歷,夜晚,在城市裏的某一個街角,或是弄堂裏的路邊,總會出現一些小攤主,炒着各色小菜,一起來欣賞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1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吃大排檔的經歷,夜晚,在城市裏的某一個街角,或是弄堂裏的路邊,總會出現一些小攤主,他們多半是外地人,他們會臨時搭個簡易的棚,炒着各色小菜,爲下班的人或者過路的人,開啓填飽肚子的人生。

吃大排檔,記憶中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兒了。

那會兒自己初涉職場,爲了給自己增加一些生存的資本,處在半工半讀的狀態。白天上班,晚上讀夜校,每次去讀書都要騎一個多小時的自行車,伴着日落出發,迎着月光回來,因爲對未來充滿着無限的嚮往,便不會覺得累,還樂此不疲地享受生活

回到家的時候夜已經深了,我偶爾會到離住處不完的街角去吃大排檔改善生活,說是改善生活,其實不過是炒一碗年糕或米粉幹,很難得也會要個小炒。因爲那時候工資不多,除了生活必須開銷,要交學費,要給家裏寄線,我必須節省一些才能養得起自己。

但那時很快樂,有時候看着天上的星星,聽聽蛐蛐的叫聲,看着周圍各種各樣的陌生人,感覺也挺有趣。我特別喜歡安靜地慢慢吃着碗裏的食物,品味着身邊的一切。讀了三年的夜校,也吃了很多次的大排檔,書讓我獲取知識,大排檔裏的行行色色的人和聽到的故事,也給我開闊了視野。

後來找了男朋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公,有時候他接我放學的路上,我們聞着大排檔裏菜的香味也會停下來吃,兩個人的伙食自然要好一些,時常是炒二到三個小菜,兩瓶啤酒,也特別有滋味,那個年代,總覺得大排檔無拘無束,很多人都是大口喝酒,划拳,大口吃肉,甚至大聲講話都習以爲常,感覺人生就是那樣自由放鬆。

再之後,幾乎都是酒店吃飯,很難得遇到大排檔,近些年,大家開始關注衛生,安全,城市發展等等,更是少見那樣的大排檔。唯獨能看到的是那種拉着一個類似三輪車,躺着城管,偷偷擺攤的人。我極少會去吃,我不喜歡看到攤主一邊炒着菜,一邊還四顧飄移的眼神,讓人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他怕被抓,我也怕吃到一半被趕,漸漸地也就淡忘了。

最近公司加班,便再一次與大排檔相遇。

公司附近到處是新建住房,有許多工地的建築工人,有一天同事們說,在附近有一個大排檔,他們去吃了一次,味道還可以。我聽之也興起想去品嚐一下,他們帶着我走進那條小路,我有種進村莊的感覺,有各種賣衣服,賣鞋,賣小商品,賣菜,非常熱鬧,這簡直就是一農村的複製付,各種吆喝聲,音樂聲,吵雜聲,我感覺像是進入了七八十年代的時光隧道。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

一直往裏走去,就是大排檔,足足有十幾桌,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有炒菜的,有賣熟食的,有烤餅的,還有包餃子的,真夠豐富,突然有種新奇的感覺。

我們選擇了一對夫妻的攤位,他們兩個忙着各自手裏的活,那生意真是很好,根本沒有空座位,還有幾個在排隊等着的,我和同事幾個分頭行動,有去買熟食的,有去點菜的,還有去搶座位的。不一會兒,我們先搶到了座位,都開心地說運氣挺好的。

幾個人落座後,就等着上菜。燒菜的夫妻倆非常的忙碌,那個男人正在不斷的翻炒着菜,不時有火苗從鍋底串上來,跟飯店裏的大廚一樣的神態,而女的正在忙着收拾吃好的桌子,配菜。

這時,同事小聲問了一句:“你們說這個老闆娘記得住誰點了什麼菜嗎?”我回:“我感覺她應該記得住,你看我們的桌子是整齊並排,雖然我們看到不編號,但她一定有數,要不然這麼多人,這麼亂,桌子不一定要並排放。”同事一看,也的確如此。

我又說:“我發現放在男人旁邊的菜都是疊起來的,分不同列,我感覺應該是某一桌或某一個人點了什麼菜,她在人家點的時候就分類分好了。這樣就知道誰或哪桌點了什麼菜。”

果不其然,我們等了那麼久,菜品完全對上號,這時候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厲害。我們也感嘆,如果我們與他們換個位置,我們不一定能記得住這些,如果有人讓收拾,有人讓結帳,有人讓點菜,上菜,那肯定會亂,這真是有點隔行如隔山的感覺。

我觀察了周邊那些吃飯的人,有些人自己悶頭吃着一個菜,一盒飯,有人三五一桌喝着小酒吃着菜,還有邊看手機邊吃,還有站着排隊。看着各種表情下的吃相,這是一類人的縮影,但也猶如人生百態圖,透過他們的表情,會讓你產生各種感觸。

闊別多年的大排檔,我已經找不到當初的感覺,我吃得比較少,除了耳畔迴響的各種方言和熱鬧的氛圍依舊如常。

爲什麼喜歡吃大排檔,有些人是覺得方便,有些人覺得比飯店便宜,還有些人覺得它的自由無序能讓人更放鬆,不管理由是什麼,存在着總是有它的需求。

然而,我覺得大排檔吃得是一種熱鬧,尤其是孤身在外的`人,在那種氛圍裏找到了一種歸屬的感覺。

在清冷的夜裏,看着天上的星星與月亮,吃着大排檔,那也是一種美味。

如今回憶起來仍舊是豐滿人生裏的幸福。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2

街邊的大排檔,纔是我們的深夜食堂

拿個銻壺去買粥買粉、坐在檔邊臨時擺設的桌子旁、蹲在檔前長凳上解決吃的問題……這些形形色色的生活體驗,成爲了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不是相同的食物品質,不是毫無特色的連鎖店,在每區的街頭巷尾都有個性獨特的大牌檔,各自呈現好滋味。

晚上的大排檔總是

別有一番景緻。

氣氛浪漫,花費無幾

就可在星空下享受燭光晚餐!

「黃昏時份,所有攤檔及小販開設的攤子上均點亮了紙燈籠,把街頭點綴得滿是生氣又饒富生趣。」要有效地營造一股特有光景,肯定不是小貓三數家檔攤的微弱燭光可及,必定要靠數量相當的檔攤共同發出點點燭光纔可以。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 第2張

在星空下與良朋共聚,

固然是人生一大樂事;

這時候

吃碗熱騰騰的生滾粥暖胃是最佳選擇。

綿綿肉粥要讓食客食指大動,需長時間熬製,這正好解釋何以粥品小販在仍未聞得處處啼鳥聲時,就得抖擻精神烹調滾粥。

你還記得街邊的大排檔嗎 第3張

「普遍來說,中國人習慣早起……,而售賣粥品的小販相形更早,於日出前一或兩小時就起來預備。當旭日降臨大地時,小販們早已把兩端緊緊吊上盒子的扁擔跨負上肩膊,準備浩浩蕩蕩出發兜售生意。」

吃什麼粥好呢?

選擇多的是,原來「每個小販售賣的粥品各有不同,當他們經過你家門前時,你大可從中作出挑選:豬血粥、魚粥、大麥粥、豬肝粥、豬肉粥和其他多款口味各異的粥品。」

據知,早年的魚生粥十分「和味」,除了主菜魚片外,還配以豬腿肉、豬粉腸、豬肝、草魚片、瑤柱、腐竹、生菜絲、炸花生、油條粒等等。

深諳惡性競爭形同自相殘殺,在沒有任何市場計劃下,熟食販早洞悉市場規律,悄悄學習分工專售某款粥品。專項專售,讓小販更能掌握其中一款粥品的特性,食客則有口福品嚐經誠意烹煮的生滾粥。美中不足的就是,恐怕食客要給點耐性,等待心儀的粥品小販到來。

早年熟食小販多以流動模式運作,沿街叫賣。自小販牌照制度於1847年施行,及至1858年與熟食販相關的首份牌照規則《街市條例》(Markets’ Ordinance, 1858)面世,第七條有所規定:「凡肩挑小販已領牌照者,準賣青菜、生果、湯、粥、豆腐、點心等物……」,仍未見有流動與固定小販之分,是故當年絕大部份熟食販均是挨門挨戶叫賣的流動販,固定在一處擺賣的,實於法不合。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長時間留港經營印刷業務的日本人平岡貞,1907年11月初到貴境,高高興興地從富有人家集中地的太平山遊覽回來,在電車叮叮響的街頭遇上雲吞販,竟被友人當街當巷硬塞了碗地道廣東「細蓉」(小碗淨雲吞)。

平岡貞剎那間無法承受這文化衝擊,有感站立街頭吃東西有失大和民族的「優雅氣質」,深恐「失禮」同胞,結果邊吃邊探頭探腦,恐怕那碗彈牙的雲吞最終落得「背脊骨落」!

按此推論,平岡貞當時約身處木球場(現遮打花園)、第一代大會堂(現舊中銀大樓)、匯豐銀行總行等那段德輔道中,絕對是香港經濟命脈之所在,難怪以「上等人」自居的日本人感到難堪。偏是這份難爲情,教平岡貞刻骨銘心,而他這段難堪經歷,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矗立著玻璃幕牆摩天高樓且名店林立的中環,並不是這般冰冷,原來百年前曾爲熟食販留有絲絲生存空間,讓他們爲生計拼搏,真正體現「香港精神」。

歷來斷斷續續有人會筆下情牽,用濃情淡筆寫下那逝去大牌檔的小片段,以平民日常所見而又不加註意的定點,熱切尋源。

街邊有檔大牌檔,這曾是一道香港平民風景的實體存在,它實實在在伴著許多香港人走過艱辛的歲月,是香港歷史一部份;也是華夏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集體回憶,是溶於血液的飲食文化。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