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民族,它是指具有地緣關係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一些習俗的一個羣體,是組成我們選擇社會的主要,以下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1

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共同體、共同風俗習慣、共同心理認同、共同語言、共同生產方式 、共同歷史淵源。

1、文化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性狀的社會個體所構成的有序羣體。共同體一詞的原文是community,在社會學領域它往往被譯爲社羣、

社區。譯爲共同體,是指由兩個以上的個體構成的既作爲一個整體又不能完全喪失每一個體各自的獨立性的有序羣體。

一方面這一有序羣體是由個體構成的,另一方面構成這一有序羣體的諸個體在羣體中又不純粹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構成整體的要素。

2、共同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模式或規範。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

傳統禮儀等等。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爲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3、共同心理,羣體是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爲中介而組合成的人羣集合體。羣體心理學,研究結成羣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

社會羣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羣體心理,就成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

擴展資料

民族特點通常包括民族地區的特點。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民族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內容,民族發展的歷史等,是形成民族特點的主要原因。

例如中國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草原牧區的民族喜歡騎馬、住氈房、喝奶茶或酥油茶等特點,是由於這些牧區氣候寒冷、牧民長期逐水草而居的特點和歷史傳統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民族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照顧民族特點。毛澤東說:“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

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纔有用處。”(《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7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民族綱領和民族政策,必須根據民族特點,根據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情況制定。無視民族特點,

就會犯主觀主義的錯誤;誇大民族特點,就會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則。只有認識民族特點,從民族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各民族的特點相結合。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2

民族的定義是什麼?怎樣理解民族六個基本特徵的含義?

斯大林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寫出的《馬克思主義和問題》裏首先提出了他對民族的定義,在到1929年寫的《問題和列寧主義》中又重申該定義了,同時在用詞表述上做了更爲準確的修改爲改“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 第2張

中國共產黨提出民族作爲一種社會人們共同體,一般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

民族構成六特徵的理論,表現出幾方面獨特性:第一,與針對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資本主義民族或現代民族(即次生形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的四個基本特徵理論相比,更加寬泛,更側重於人類社會發展中從部落發展而來的民族(即原生形態民族),可涵蓋現今的絕大多數民族.

第二,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血統、宗教等要素的民族定義相比,更加註重民族的地緣(地域淵源)、生產方式、文化等諸要素,更加合理地確認族源和宗教的作用.

第三,與國外民族理論中強調文化、心理等要素的民族定義相比,更加註重歷史淵源(地緣、族源)、生產方式,更加合理地確認諸要素的客觀性、整體性和諸要素之間的關係.構成民族六特徵的理論,具有內容寬泛(全面)、涵蓋面廣、適用性強、表述通俗、易於理解、易於運用、歸納科學、符合現實、簡便實用等特點,是立足現實、着眼實用、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定義理論.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3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整體至上。

整體至上,“克己奉公 ”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爲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爲,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 。

2、仁愛兼利。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爲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將“仁”同“愛人”相聯繫,把“愛人”作爲“仁”的根本要求。

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衆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

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爲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

3、自強不息。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爲相互聯繫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爲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鬥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爲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

《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爲博大精深的聖人。

4、修身自律。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鑑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爲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爲系統,儒家學派爲人們構畫着“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民族的主要特徵和主要標誌 第3張

擴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即夏曆(農曆)新年。

時間:漢代前春節爲干支歷的立春,後來演變爲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現今春節時間爲:狹義農曆正月初一,廣義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18]

別稱:歲首、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等。

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爲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節

時間: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