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女兒生了二胎

女兒生了二胎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兒生了二胎,天下間的媽媽都是很偉大的,孕育一個新生命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無私的爲自己的兒女奉獻,二胎政策的開放現在很多家都有了二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美文女兒生了二胎

女兒生了二胎1

女兒玲大學畢業後,在私人單位打工,既沒有鐵飯碗的保證,也不怕因超生而受影響在崗,但前幾年想生第二胎也礙於要支付近10萬元的“社會撫養金”,以增加社會的負擔,因此只能當個“純獨女”的母親。

去年,外孫女15虛歲,出了花園,正逢放開“二孩化”,可以理解爲國家讓育齡期婦女可以進入“二胎”的計劃。女兒雖然已進入不惑之年,但周圍的同齡、同學與朋友紛紛冒着高齡產子的危險來個最後“衝刺”,一個個產下了久違的“老仔”,讓女兒心動了,於是決定追生一個計劃內的“二孩”,不管是男是女,一樣可以讓小家庭熱鬧一些。

女兒生了二胎

如今生兒育女的成本非常高,高價請“月嫂”和“保姆”,加上自己產假無工資,要應付營養費和嬰兒的牛奶,費用之高,令人難於支付。不過,這筆費用,比起從前超生的“社會撫養金”來,不僅理直氣壯,而且還是合算。

女兒又一次產下女兒,屬於一些重男輕女者的遺憾,但作爲姥爺的筆者和女兒女婿一樣的心理,男女都無所謂。新時期了,男女婚姻屬於“AA制”,娶入嫁出已不太講究,而且當今,有幾個子女在養父母,連“常回家看看”都要社會來千呼萬喊,養子女只是一種“人生俺,俺生人”的歷史任務罷了。

女兒生二胎,成爲兩個年齡相差14歲的女兒的母親,可以在大女兒外出讀書甚至是工作時,好有個“膝下女兒”爲伴,作爲已是古稀之年的筆者,也增加了天倫之樂。

女兒生了二胎2

最近,國內的很多朋友跟我提起了他們的煩惱: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沒孩子樣了,每天中規中矩地和珠心算、拼音、書法打着交道,感覺孩子們不會玩耍也不快樂。其實,這種煩惱,我身邊的德國朋友也跟我提起過。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發生在德國朋友身上的2個小故事,也許讓困惑的你能從中感受到什麼。

孩子就該是這樣索尼婭是位在德國漢諾威幼兒園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師,她對如今的孩子也抱怨過: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玩電子遊戲,在一起做遊戲的機會呢?越來越少,交談也越來越少。問他什麼,反應是戰戰兢兢的,沒有大膽的闖勁兒

或者一臉的木然,老師說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也沒有學會起碼的禮貌,甚至尋求幫忙都吝嗇說“請”字。“我擔心有一天,技術會超過人際交流,到那時,世界就會有一代傻瓜。”索尼婭煩惱的也是這些。

於是,她和她的同事們行動起來,帶孩子去森林,尋找不同的樹葉做比較;帶他們去爬山,讓他們體會只有憑毅力堅持,才能攀上頂峯的道理;還有去池塘裏放鴨子,在雪地裏打雪仗,在野地裏挖水坑……看到孩子們髒臉、髒手、髒腳丫兒

看到孩子們玩得爽快的表情,索尼婭笑了,“這纔是孩子該有的童年!這纔是孩子該有的孩子樣兒,不能以“大人樣兒”來要求孩子,說起孩子樣,讓我又想起了另一個德國朋友薩絲基婭和她女兒的故事。

有一天,遇到薩絲基婭領着女兒阿格娜,我發現那個金髮的小女孩要多髒有多髒:臉上盡是泥點子,翹起的鼻子尖上的黑道道尤其醒目,發稍上沾滿乾草棍兒。因爲是夏天,她光着小腳丫的指甲裏也是黑黑的。

在看見那個家庭體面的小姑娘阿格娜這樣的情景後,我真的有那麼幾秒鐘很爲薩絲基婭難爲情。作爲一名中國人,從傳統上講面子,孩子的整潔代表了家庭的體面。

但是,漂亮的薩絲基婭跟沒事兒人似的,好像她的女兒和以往沒有多大區別。從頭到尾,她也沒有去刻意地擦一擦阿格娜的臉,好讓小姑娘不顯得那麼髒。

從她們的談話中知道,小姑娘剛剛從馬棚那兒騎馬回來,她在馬場邊的沙堆上玩了一個痛快。“這纔像個孩子樣!”薩絲基婭大聲讚揚。

我對薩絲基婭說,如果她在中國,肯定會受到母親們的批評。“因爲我沒有把阿格娜弄乾淨嗎?”

薩絲基婭說,“在德國也有講究乾淨的母親,但是大多數更注重的是孩子能不受限制地玩耍。如果你整天跟在她身後對她說:‘嘿,別動,那上面有細菌!’

女兒生了二胎 第2張

或者說:‘你的手髒了,趕緊去洗一洗!’或許這很講究衛生,可是你卻不知道,你把一個孩子正在進行的創造性活動給打斷了。其實,可以教育孩子手髒的時候最好不吃東西。這就足夠了。”

孩子就該有孩子樣兒,孩子的童年就應該天真無邪,盡情地自由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幸福!

總結家庭教育經驗,成功之處無外乎這四點:建立了融洽的親子關係;既關心孩子的聰明,也關心孩子的善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同時,家庭教育中也存在問題,即由於父母自負導致的悲哀。

爲何教孩子學“乖”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個很大的誤區——教孩子學“乖”。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杆,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並沒有相應的詞語。

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現在的`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爲什麼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謂的“優秀生”裏,爲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

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爲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準。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爲,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

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後,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調皮。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心態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今後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後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爲何孩子心胸狹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傳統“圍牆式”的家庭教育,校園也不是傳統物理意義上的校園,孩子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師資以及硬件設備。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爲什麼孩子的心胸卻變得狹小了?

只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過去那種“煮酒論英雄”式的氣魄,爲國家前途、爲人類理想奮鬥的抱負,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已難覓蹤跡。

因爲我們的家庭教育將過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識的增長上,已經無暇將英雄式的理想灌輸給孩子。在國際上,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認的,可這種對知識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變得狹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爲何孩子不願回家,我發現大部分父母的言談間還是把“兒童”的概念縮小爲“學生”。孩子的生命就是這樣被壓縮到一個方面,以此來換取成功,代價未免太大。

我們應該牢記:“兒童”的概念內涵遠大於“學生”,兒童除了在學校要當好一個學生外,在家裏、在社會中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給孩子創設的“學習家園”,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爲什麼現在那麼多大學生放假不願意回家?就是因爲在他眼裏,家裏是一所“文明監獄”,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學習。現在有的家長總愛陪着孩子做作業,我覺得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總之,孩子要適合家庭教育,也要讓家庭教育適合孩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大多數家長使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關係變爲單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圍着學校轉,結果卻犧牲掉很多培養孩子品質的機會。其實學校也可以協助家庭教育,優秀的家長應該把握隨機的教育機會。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