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精選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精選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精選,我們在讀完一本書時會受到很深的啓發,又或者是能讓我們值得深思的,在這樣的時候有很多的人會把自己的感悟書寫下來,以下是關於《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精選。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1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它們分別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這些文章分別圍繞教師自身的不同角度,如胸懷、態度、修養等方面,使教師的形象更爲豐滿和實在。

每每看完一個故事,我就會對照自己,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或者自己沒在意這些,而忽略了。

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吳非老師第一句就指出:“爲了讓學生胸襟開闊,你應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

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作家柏楊早《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窩裏鬥”。

都在社會,到處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時不敢“冒尖”,有時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點成績,免不了要看小雞肚腸們的臉色……追根原因,教師對自身的作爲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我們面對的是一張白紙般的孩子,如何看淡事情、處理事情,孩子們都默默地看在眼裏。年齡越小的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度就越高,所以自己的每一個動作和反應無不影響着孩子。看來,把自己的胸襟放開,合理處事,揚長避短。我們真是處處該爲孩子着想了。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精選

在《老師,你最看重的是什麼?》中,吳非老師寫到,學生在學校學習,接觸新的知識,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不一樣,用同一種考試標準,當然會有差距。學生在校通過學習獲取能力,他在以後的歲月中要持續發展這種能力,僅僅用幾次考試的成績衡量學生,是不準確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最好是全面看待學生,綜合地評價學生,學校教育要爲人的終身發展奠定人格基礎。有時班級裏看到孩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我們會爲之大爲着急。其實沒有一個孩子是一樣的,我們不能一刀切,用一個標準去評價不同的孩子。在幼兒階段,應該讓孩子在快樂中生活和學習,纔是首選。

整本書中,吳非老師多次提到,教育是一件“慢”事,不能心急,要學會等待學生明白道理,要等待學生豐富知識,要等待學生髮展能力,決不可一味地要求學生一下子就掌握我們所教授的東西。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長,急於求成。

同時,他也說青年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也是件“慢”事,要通過不斷的閱讀、實踐、反思,才能真正地得到發展和提高。可見,雖然發展是一件“慢”事,但我們仍然要抓緊每分每秒,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才能真正地發展,如果一味地貪圖“慢”字,那麼,可能花費我們的一生,我們的專業水平還是得不到發展。

一遍遍品讀《致青年教師》,深深感到吳非老師是富有智慧的老師,總是在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他深感在“想到”與“得到”這間必須加上兩個字“做到”。

因而,我們作爲年輕的教師都更應該成爲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要在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不斷創新,那樣才能不斷進步,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2

《致青年教師》是我讀過的吳非老師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第二本是《不跪着教書》。

吳非老師的書,只看到書名或文章題目便能深深吸引我。他的文字酣暢中流露出濃厚的`真情,淳樸中飽含着一顆真摯熱忱的心。有時是痛快、不留情面的斥責,有時是幽默、深刻的譏諷

更多時候是一位長者在用最樸實的話語表達自己最真實的內心,表達對青年教師的親切叮囑與殷切期望,表達對教育的責之切與愛之深。

吳非老師在序中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吳非老師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常識”這個概念。閱讀整本書,也彷彿是學習、發現和審視教育常識的過程。

“教育是慢的事業,它的特徵最像農業和林業。”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卻難免着急、焦慮、浮躁。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一朵花兒慢慢綻放、一粒穀子緩緩抽穗。我們巴不得一棵小樹苗明天就能長成參天大樹,成爲棟樑之才。

我們被比作“園丁”卻沒有園丁的耐心與安詳,我們喊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卻做着竭澤而漁、毀林開荒的傻事。工業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模式,商業的浮躁與喧譁在教育中卻四處可見,充斥耳目。教育何時能夠真正“慢”下來?

“教師和學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與人的關係。”

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夠從心底認同這一“常識”,或許,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便都能夠消逝了。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如果能夠看到教室裏滿滿坐着的是一個個比我們年幼的人、需要我們幫助與指引的人,那麼我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則可能少一些聲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頤指氣使,多一些春風化雨。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精選 第2張

同時,我們也能夠認識到,作爲教師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作爲人的學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應對生活的常識,爲學生補給終身發展的動力,而不僅僅將目光侷限於彼此的成績與分數。

“教師心胸博大,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有的老師爲了0.5分的成績,能夠當着學生的面與人爭吵。有的老師爲了“提高”自己任教學科的成績,“叮囑”學生“互相幫助”甚至親自給學生遞答案。

的確有的老師爲了他看重的東西,連自尊與人格也丟掉了,而且還是當着學生的面兒丟的。即使他做足了裝飾、遮掩的工作,但學生還是能夠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與小氣量。

這樣的老師教育出的學生,難免沾染上相似的氣質,也變得斤斤計較,不夠大氣。教師需要給與學生的那一桶水裏,不僅應該裝着知識點和應試技巧,還得有面朝大海的氣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

當我讀到這裏時,深深感到自責與羞愧。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只是在“吃老本”,教小學生識字、寫字還用得上多少工夫?即使我們能夠用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糊弄得了小學生和學生家長,也能用遙遙領先的教學成績矇混得了同事和領導,但是我們沒法欺騙自己。有多長時間沒有讀過一本書了?多長時間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了?

講過無數次的同一篇課文,有些許長進之處嗎?較之於幾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齡和皺紋的增長,還剩下什麼?這些問題,只有自己能夠作答。當“終身學習”淪爲一個熟悉的名詞而不是具體的行動,我們對着年幼單純的孩子講“好好學習”時,會不會感到臉紅?當我們真正成爲了自己不學習卻要求學生學習的人時,“以身作則”被我們置於何地?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能夠拜讀《致青年教師》,實數有幸。吳非老師對詩意人生的追求,對師者尊嚴的維護,對學生的仁愛之心,對教育事業的一片赤誠,無不令人動容。讀完整本書後的心情並不輕鬆,也不愉悅,更沒有“完成任務”後的灑脫。

相反,心中彷彿隱隱有一股力量在壓制着自己,沉甸甸的。這股力量敦促着我,讓我開始反思:那些關於教育的常識,我留心發現過嗎,深入思考過嗎,努力維護過嗎?

——或者簡言之,我是有常識的教師嗎?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3

翻開《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我不禁被他的目錄吸引了,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不要因爲這樣的話而自得”、“我是來欣賞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幹””……

一個個獨特的標題就這樣把我帶進了這本書裏,書中平實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讀完這心靈記錄下的文字,我彷彿經歷了一次洗腦,走進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我明白了教師的胸襟能夠影響學生的氣度,也明白了我們現在從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徵是慢。同時我也知道了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課前緊張是正常的……等等許多往日困在我心裏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爲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啓發我們爲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爲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

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

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爲,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着重要影響的!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當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當孩子聽寫詞語老是錯誤時,我們也會急,甚至有時會責罵他們。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同時,吳老師也坦誠地揭示了現代教育中如“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問題。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

或多或少有些體現某些獨特“個性”的學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教學,似乎這樣的學生比以前還要多一些,特別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課上,這樣的孩子表現的就愈加明顯。

《致青年教師》摘抄與感悟精選 第3張

以前總信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爲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

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常常這樣爲了這一棵樹,卻放棄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償失。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讓我爲此鬆了一口氣,我想“盡力而爲”也許可以成爲我們對待“難教的學生”的準則吧。

讀着這本書我也時常反思我過去的教學生活,現在想想當時的我除了缺教學經驗外我還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幹”。再想想我現在的教學我更重視學生了,教學過程也流暢了。這些經過挫折而得到的經驗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爲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爲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

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爲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

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作爲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因爲我們是學生的一面鏡子。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就如他憧憬的那幅圖景:

“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

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