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對全球的鱘魚進行了再評,有着“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告滅絕,很多的人都爲之惋惜。以下分享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1

一、長江白鱘是什麼?

白鱘,又稱中華匙吻鱘或中國劍魚,是匙吻鱘科白鱘屬魚類。其體長梭形,上下頜均有尖細的齒,爲吻長劍狀,吻部則由前到後逐漸變寬。體無骨板狀的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爲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亦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干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游也有發現。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

二、長江白鱘爲什麼宣告滅絕?

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活動的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已經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的指數在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已全面衰退。白公式豚、白鱘、鰣、鯮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物種極度瀕危。

由於環境變化,已經沒有了白鱘生存的自然條件。自2003年至今,相關人員就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了,也沒有其人工養殖的個體存留。

以上就是關於長江白鱘的介紹,白鱘原來分佈在海河到錢塘江之間的各大河流,現在主要在長江流域,以及黃海、渤海和東海等近海海域。大的白鱘多棲息於幹流的深水河槽,善於游泳,常遊弋於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2

曾是“活化石”的長江白鱘,成功躲過物種大滅絕,卻躲不過人類

在前段時間,曾被稱作“水中大熊貓”的長江白鱘,遺憾的沒有渡過這個冬天,也沒有成功辭舊迎新,告別2019年,進入到2020年。曾經被稱作“活化石”,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時間的它們,被正式宣佈滅絕。

說起我國的國寶,很多人最熟悉的就是大熊貓,畢竟,在多年的努力保護和培育之下,大熊貓的數量增長很快,並且作爲“友好大使”去往多個國家,爲中外人民建立起了友誼的橋樑。而長江白鱘,雖然與大熊貓一樣珍貴,它們卻沒有那麼幸運了。

長江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它們的吻部看起來好像是大象的鼻子,所以在民間又被人們稱作“象魚”。在世界上,長江白鱘只生活在中國,雖然它們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同科物種,不過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長江白鱘最早出現於1億年之前,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它們也完整的生存了下來,它們在淡水中屬於一種非常兇猛的魚類,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其它的魚類,偶爾食物短缺的時候,會吃一些蝦蟹。曾經在南京的時候,有動物學家發現了一條長達7米,體重超過1噸的長江白鱘,刷新了人們對於它們的認知。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 第2張

長江白鱘是一種洄游性魚類,每年春天的時候,它們會途徑長江各個流域,並且會去往長江的入海口覓食,長江白鱘原本數量就稀少,多年來,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它們的數量和個體持續快速的下降趨勢,纔會最終被宣佈滅絕。

在2002年和2003年的時候,在南京和宜賓,都曾捕獲到長江白鱘,專家們連夜對它們進行搶救和醫治,並且在治療結束後,將它們重新放生到長江之中。不過,在那之後,就再也看不到長江白鱘的身影了。當時,在2003年捕獲的長江白鱘,是一隻雌性,它的腹中含有大量的魚卵,專家曾經24小時跟蹤這條長江白鱘的行蹤,不過沒過多久,也與它失聯。

其實,從2003年開始,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就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長江白鱘再也無法擁有適宜的生長環境,它們再也無法在自然環境中繼續繁育後代。這其中一共有2點與人類息息相關,首先就是長江流域的捕撈現象嚴重,如今已經開始了禁漁期,目的就是爲了恢復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讓魚類可以休養生息。

其次,人類的活動越來越頻繁,人類在長江流域上修建各類大壩等建築,並且各種船隻往來,這些都會導致長江白鱘在內的所有水生物種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希望這次長江的10年禁漁期結束後,我們還有機會在長江流域重新看到長江白鱘和其它珍貴魚類的身影,希望人類可以學會與它們和平共處,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大家認爲未來還有機會看到長江白鱘嗎?爲什麼?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3

據“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昨日(21日)消息,白鱘(Psephurus gladius)最終被正式宣佈滅絕。

歐洲時間7月21日下午14:00(北京時間20:00),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佈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

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

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

裸腹鱘多瑙河種羣(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滅絕。

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約2/3的鱘魚種羣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IUCN鱘魚專家組主席艾納·路維(Arne Ludwig)表示,“結果是令人震驚和悲傷的,但卻在意料之中。評估表明鱘魚仍然無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羣’這一頭銜。”

報告同時指出,在全球範圍內,鱘魚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的非法貿易帶來了非法捕撈,水壩阻斷了它們的遷移路線,不可持續的沙石開採破壞了它們的產卵場,以及棲息地喪失。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物種數目的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佈等規則分類,最高級別是“滅絕”,然後依次是“野外滅絕”,“極危”,“瀕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級的三種亞洲鱘魚包括白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自然種羣,前兩種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中華鱘仍維持“極危”等級。

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表示,“白鱘滅絕和長江鱘野外滅絕,給我們敲響警鐘,長江旗艦物種保護任重道遠。”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也已連續5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狀況堪憂。他表示,比白鱘幸運的是,長江鱘和中華鱘已實現人工保種,但要實現自然種羣的恢復需要更大的努力。

長江白鱘屬於哪類動物 第3張

今年5月,在危起偉等人的發起下,武漢中華鱘保護中心成立。值得期待的是,隨着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深入實施,《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行,中華鱘等長江旗艦物種的命運有望迎來新的轉折。

上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2003年大年初一

2019年12月,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佈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白鱘體型碩大,可達七八米長,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俗話說,“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

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危起偉在宜昌江邊拍到的受傷白鱘

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爲,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和長江水中精靈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危起偉,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是1984年,是葛洲壩下的一尾死亡白鱘。

“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1984年至1993年間,他救護過4尾被困的白鱘,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長江。

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

2019年9月中旬,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張輝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爲應宣佈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

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於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羣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於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佈置65個調查站位,20餘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於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

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可認定該物種滅絕。”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後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人工養殖白鱘最長只活了29天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顯示,自2003年以來,已連續16年未發現白鱘活體。

“作爲長江旗艦物種,白鱘的滅絕,折射出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態。”危起偉說,白鱘是江海洄游魚類,在長江上游繁殖,葛洲壩的修建,阻隔了白鱘的繁殖通道。另外,航運、捕撈、污染等人類活動的增多,特別是長江魚類的減少,已無法支撐體型碩大白鱘的生存。

“白鱘目前沒有長期養活的案例,也沒有人工養殖的留存下來。”危起偉說,他養活過的最長存活期爲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鱘。

白鱘爲何無法實現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一是當時交通條件不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後趕到現場,白鱘多已奄奄一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近20米直徑的池子,而且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足夠的氧氣供應。

“等我們有能力去了解和幫助它時,它卻再沒有出現了。”危起偉遺憾地說。

長江中華鱘:30年累計放流700萬尾,已5年未發現自然繁殖

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監測,2017年以來,在中華鱘唯一天然產卵場———葛洲壩下游中華鱘核心保護區,已連續5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跡象。

“在幼魚入海的必經通道上海長江入海口,監測也一無所獲。”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人員告訴記者。

葛洲壩截流前,中華鱘產卵場分佈在金沙江下游和場景上游約600公里的江段,已報道產卵場有16處以上;1981年截流後,原產卵場全部喪失;1982年發現葛洲壩下形成一個新產卵場,至今仍是唯一一個。

2013年,中華鱘在此產卵場的自然繁殖出現第一次中斷,2015年出現第二次中斷,此後的2017年至2021年,連續五年沒有自然繁殖,該物種的野生種羣的自我更新能力已經完全喪失。近30年來,已累計人工放流700萬尾以上,但其野生種羣自然繁殖仍無法恢復。

今年發佈的《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藍皮書》指出,我國先後通過物種及其關鍵棲息地立法保護,長期大規模人工增殖放流,人工羣體保育及大量科學研究等,開展專門針對中華鱘的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一些嚴峻問題,如築壩、航道建設及航運、水污染和城市化等各自人類活動影響不斷加劇。

藍皮書指出:中華鱘野生種羣自我維持能力可能喪失,針對中華鱘的基礎科學研究投入也不足,人工保種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根據《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到2030年中華鱘的自然種羣要得到有效恢復,建立中華鱘遺傳基因庫,並在21世紀中期,中華鱘自然種羣得到明顯恢復,棲息地環境明顯改善,人工羣體保育體系完備,羣體穩定健康。

2022年5月21日,在危起偉等專家的發起下,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揭牌。這是長江生態修復的武漢速度,也是保護中華鱘的湖北作爲。

“要拯救長江中華鱘,當務之急是在洞庭湖與長江連接的支流,重建適合中華鱘的自然生境。”危起偉說。

中華鱘保護按目標可分爲低、中、高3個層次:第一,可人工或遷地保護維持物種延續;第二,自然種羣可延續,儘管其種羣數量和地理分佈遠不及歷史水平;第三,野生種羣和棲息地及其生態服務功能得以恢復和延續。

危起偉說,目前中華鱘已經突破了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保存物種不至於滅絕理論上可行。但人工羣體長期可持續需要有自然種羣遺傳多樣性的支持,故中華鱘保護目標是確保實現第一層次目標,努力實現第二層次目標,終極目的是實現第三層次目標。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