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孔子有趣的故事

孔子有趣的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學習,於是便帶着顏回、子路等幾個弟子到了洛陽。他們等了好幾天,終於見到了老子。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師徒幾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後,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來意:我久慕先生威名,這次帶愚徒幾人特來拜謁。請問先生近來修道進展如何?

孔子有趣的故事

孔子幾人正準備洗耳恭聽,不想老子卻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這些牙齒如何?”孔子師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齒——七零八落,早已參差不全了。於是,他們搖了搖頭,誰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圖。這時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頭問:“那麼,我這舌頭呢?”孔子師徒又仔細看了看老子的舌頭,這時孔子眼前靈光乍現,微笑着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老子這時說:“想必先生已經清楚我修道幾成了吧?”孔子會心地點了點頭說:“如醍醐灌頂,方纔大悟呀!”

午後,師徒幾人便辭別老子,起身返回魯國。途中,孔子如獲至寶,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卻疑雲重重,不得釋然。顏回問其何故,子路說:“我們大老遠跑到洛陽,原本想求學於老子,沒想到他什麼也不肯教給我們,只讓看了看他的嘴巴,這也太無禮了吧?”

孔子聽後拂鬚大笑不止。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子先生傳授了我們別處學不來的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

子路聽後恍然大悟。

顏回繼續道:“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當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後;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

孔子聽後大讚:“顏回果然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里呀!”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當了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績。被提升爲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不久,轉而爲司寇,管司法工作。這樣,孔子參與政治的抱負終於實現了。孔子五十六歲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個美貌的女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駿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志;這一計果然奏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裏了吧!” 孔子回答說:“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 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鬥。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問孔子道:“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爲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爲首先要糾正名分。”子路不客氣他說:“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 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來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不少壞話,衛靈公就派人監視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繼續留在這裏出事,在衛國只居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衆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爲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有一次,孔子他們被兩個小國家圍困,長達七天都沒有吃到東西。後來較爲富裕的子貢拿自己的錢財好不容易換來了很少的一點米,就讓顏回給大家拿來煮粥喝。子貢無意間經過煮粥的房間,竟然看見顏回拿着滿滿一勺粥在喝。子貢很不高興,就去了老師那裏。他問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爲窮困而敗節。”子貢又問若是顏回會如何,孔子說顏回絕對不會改變的。子貢這才告訴老師他看到的事。

於是,孔子爲了向大家證實,帶着衆弟子來到粥房。孔子說:顏回啊,我想要先用這得之不易的粥來祭祖,你來操辦吧。顏回搖頭道:不行啊,老師。這粥在煮的時候,房頂上有一塊泥落了進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經把污染了的那塊粥吃了,這樣還可以省出一個人的飯。但是這樣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聽了,看了一眼子貢,就離開了。

所以,孔子和他學生也是一般人,聖賢文化都是從身邊一點一滴小事中體現的。如果聖賢所宣傳的都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事,那麼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其實儒學就是用來經營好自己的人生,處理好和家人、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平民和實際的學問。

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他最喜歡的自然是顏回。顏回何以成爲他的得意弟子?從《論語》裏關於顏回的記載,我們可以做個小小的分析。

首先,顏回是個聰明而勤奮的學生。聰明人一般都會受到老師喜歡,自古皆然。孔子曾經讚揚子貢,說他是“告諸往而知來者”的聰明人。但孔子問子貢他和顏回誰更強十,子貢自稱不如,說顏回是聞一以知十,而自己不過聞一以知二。孔子聽了也說,我贊成你說比不上他。側面反映了顏回的聰明。顏回的聰明不僅是天資問題,而且因爲他非常勤奮。在顏回英年早逝之後,孔子談論他時,還惋惜的說,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斷的進步,沒有見過他停滯不前。在和季康子等人談論時,孔子也屢屢說起顏回的好學。

但聰明的學生在老師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險的人。青出於藍尚且不論,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國之楊修,玩弄知識是非常危險的。但顏回並不驕傲。他尊敬老師,恪守學問之道。在尊敬老師方面,孔子都感到驚異。孔子曾經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沒提出過什麼不同的意見,像個愚笨的人。但觀察他私下和別人談論,才發現他對我的見解發揮得很好。這種尊重老師,不輕易從知識上當面辯駁老師的做法,大概在顏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但顏回之所以尊重老師,是他佩服老師的學問。他曾經感慨道:老師的思想和學問,我擡頭仰望它,愈望愈覺得高,我研究它,愈鑽愈覺得深。看見它好像在前,一忽兒卻又好像在後面去了。老師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我,用文獻典籍豐富我的知識,用禮節約束我的行爲,使我想停止學習也不能。我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雖然想攀登上去,卻感到沒有路可上去。這無疑是對孔子學問、教學的最高讚美了,這種發自內心的讚美,自然贏得了孔子的由衷喜愛。所以孔子說,顏回對我的話是無所不喜歡。並且有點遺憾的說,顏回非助我者也。但一個老師,能夠找到在學問上“狂熱”追隨自己的人,無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學問之道上,《論語》記載了這麼幾件事。首先,顏回談論自己的志向時,明確表示,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這種謙虛的態度,使他遠離了聰明帶來的危險。孔子在和魯哀公談論學生中誰好時,讚揚顏回不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不犯同樣的錯誤(不遷怒,不貳過)。那時顏回已經死了。孔子還把顏回和其他弟子比較,說他的思想能夠長期不離開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時間想到仁德。顏回曾經問孔子什麼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經典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點頭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話切實去做。”

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歡,其中可能含有孔子愛憐的成分。顏回一生學問雖高,但並無政治成就。孔子說顏回賢德,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其中顯示出的.不僅僅是顏回的賢德,而且有他的窮困。孔子因此憤憤不平的說,顏回的道德和學問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卻那麼貧窮!顏回也曾經向孔子問怎樣治理國家(問爲邦),表現了他有意在政治領域一展才華的抱負。誰知天不予人,竟讓他英年早逝!孔子回憶起來,自然充滿了悲痛和愛憐之意。

但是這些都不是孔子喜歡顏回的最重要原因。實際上,孔子真正喜歡顏回,是因爲他從顏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樣,顏回也是比照老師而行事的。

對孔子而言,他的思想與行動是一致的。而在弟子中,大概只有顏回才能做到。比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固窮的做法,只有顏回能夠與他相比。在政治理想上,孔子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只有我和你能這樣了。這簡直是孔子看到了跟隨自己一身的影子!所以他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學習多年卻不以做官爲意,這種人太少了)時,簡直就是在說自己和顏回!顏回大概也知道自己和老師不僅是師生關係,更是知音關係。孔子出遊列國時被囚禁在匡地,顏回落後了,後來趕到時,孔子不無欣慰與憂慮的說,我以爲你死了呢。顏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師還活着,我怎麼敢死呢?

在顏回死後,孔子表達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論語》記載道:“顏淵(即顏回)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爲慟而誰爲?”孔子說,我不爲這個人悲傷,還爲誰悲傷呢?在安葬顏回時,孔子又以一個知音的角色出現了。顏回的父親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較富貴的禮節安葬顏回。但孔子不同意,因爲按照禮節,他和顏回都恪守的禮節,這是不可以的。最終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禮埋葬了顏回。孔子心知這違背了禮節,於是說,顏回把我看成父親,我卻不得把顏回看成兒子,這不是我的本意啊。當年孔子的兒子孔鯉死時,也是薄葬的。說明孔子並不以不厚葬爲無禮。而弟子的行爲恰好違背了他的意思。假如顏回還活着,一定會反對這種行爲。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和顏回從德行上給我們做出了師生的最好榜樣。如今,我們惟有心嚮往之....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這段話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周遊列國時來到鄭國,卻和弟子們彼此失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口。鄭國有人看見就對子貢說:“東門那裏站着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可是從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憊倒黴的樣子,真像個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貢見面把這些話據實告訴孔子,孔子笑着說:“一個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說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說得對!真是說得對啊!”

奇怪的是,孔子對於旁人說他像唐堯、像皋陶、像子產等賢人聖人那一類的恭維話一概不感興趣,而對於說他像“喪家之狗”卻很感興趣,不怒反喜,且欣然笑曰:“然哉!然哉!”連連稱讚別人說得對。細想起來,原因可能是:孔子認爲前面的三個“像”都是指外貌,“一個人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於心境和情緒。而“喪家之犬”的比喻,卻一語中的地說“中”了他當時“適鄭”(來到鄭國)時惶惶然、悽悽然的內心世界。當時他四處碰壁,滿腹經綸卻不爲各國國君所用,確有“喪家犬”的悵然若失之感。孔子只讚揚這比喻的準確性,卻不計較此語涉“狗”的貶抑性,一方面由此可見出他的胸懷寬廣,二方面也可見他的“實事求是”而無虛榮虛假之心。凡比喻都是“跛足”的,取其“像”的一點而不計其餘,又何必“較真”呢?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