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先發制人的故事(8篇)

先發制人的故事(8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發制人的故事1

【拼音】先發制人xiānfāzhìrén

先發制人的故事(8篇)

【釋義】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近義詞】先聲奪人、先下手爲強

【反義詞】後發制人

發制人的主人公是項羽。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爲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爲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 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 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制服 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服啊!” 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幹大事 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 桓楚現在什麼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 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說完,項梁 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

叔侄倆一前一後走進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着殷通的人頭,佩帶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佈起義。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先發制人的故事2

先發制人爲三十六計中的一個計策,“發”發動;“制”控制。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後來泛指先下手採取主動。

秦朝未年,爲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

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倆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舊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纔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於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並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先發制人的故事3

【漢字】先發制人

【拼音】xiān fā zhì rén

【基本釋義】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近義詞】後發制人、先下手爲強、先聲奪人

【反義詞】後發制人

【成語故事】

發制人的主人公是項羽。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爲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素來敬重項梁。爲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在江西一帶都己起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動的可以制服人,後發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服啊!”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後代,是能幹大事的。我想發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桓楚現在什麼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願做你的部屬。於是他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說完,項梁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

先發制人的故事4

成語先發制人出處:搶先動手,以制服對方。

先發制人搶先動手,以制服對方。這段故事,見於《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項籍傳》。

秦末,起兵反秦的將領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起初住在吳中,他們在吳中這個地方有一定的威望。

那時,陳勝、吳廣等在大澤鄉起義,聲勢很大。“會稽太守”殷通想趁此投機,便把項梁請去,對他說:“現在江西都反起來了,這是天意滅秦,時機已到,我知道‘先即制人,後則爲人所制’。我想趁此趕快發兵,請你和桓楚來帶領。”項梁說:“桓楚逃亡在外,只有我的侄兒項羽知道他的去處。”項梁就出去,吩咐項羽備劍,見機行事,隨即進去對殷通說:“請允許我叫項羽進來,以便受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了,便叫項羽進來,項梁向項羽使個眼色,說:“可以下手了!”項羽立刻拔出劍來,斬下了殷通的頭。項梁便把“會稱太守”的官印取來,佩在腰間。項羽接着又殺死了殷通的部下數十人,其餘的人便全部降服。項梁就繼任爲“會稽太守”,並宣佈了反秦的主張,大家表示願意服從。不久,就組成了一支擁有八千人的江東子弟兵,爲後來渡江西進、大舉反秦打下了基礎。

先發制人的故事5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從小勤奮學習,研修兵法,抱負遠大,李淵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勸告和敦促下實行的。後來他率兵東征西討,屢戰屢勝,奪取了天下,可以說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勳最大。

唐朝建立後,李淵當了皇帝,但是在繼位問題上產生了矛盾。論功勞,講實力,憑才智,李世民都首當其衝,理應由他嗣位,但他的長兄李建成,以“長幼有序”爲由想繼承帝位,便勾結三弟李元吉竭力排擠李世民。他們曾經千方百計地假送劣馬和下毒酒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後來他們又想出了一條毒計,趁着邊境突厥來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請李淵,讓李元吉出兵征討,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將和軍隊交由李元吉指揮,然後在軍隊臨行之時,派人暗殺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爲重,又念及骨肉親情,多次忍讓。李淵又斷事不明,對李建成也不加處置,這次李淵又答應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權,同時李世民又得到密報,探知了李建成要謀殺他的計劃,眼看情勢十分危急。

這個時候,如果還是一再忍讓,就只能對自身不利。李世民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士和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大將的勸諫下,決定先發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當夜,李世民進宮向李淵稟告李建成要謀害他的實情。李淵讓他們弟兄三人明晨一起進宮當面對質。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宮城的正門玄武門佈下伏兵。玄武門守將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經由李世民曉以利害,將其收服,答應願爲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並不知實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一齊走入玄武門,常何就把城門緊閉。李世民已率數員大將在門內等候,李建成見機不妙,就想奪門而出,奈何城門已閉無法脫身。這時李世民一聲吶喊,伏兵四出,李建成頓時死於李世民的箭下,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

門外,李建成的部衆聽說門內有變,便猛攻城門。尉遲敬德站立城牆,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到城下,士兵們見主子已死,大勢已去,無心攻城,便紛紛散去。

這時尉遲敬德又來到皇宮後花園面見李淵,李淵當時正在湖中泛舟遊樂,尉遲敬德對他說:“李建成、李元佔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誅殺。”並進諫道:“請陛下下詔,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李淵見事已如此,尉遲敬德又來逼宮,就順水推舟地說:“朕也有此意。”不久,李淵藉口年老體衰,退位當了“太上皇”,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

這次事變,歷史上稱之爲“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危急關頭,採取先發制人的辦法,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哲理啓示】:

當自己面臨不利情況時,不能被動地等待,而應該採取主動,先發制人,這樣才能增加勝利的機會。

先發制人的故事6

成語釋義:

發:發動。制:控制。這個成語故事最初講的是先行動則可以處於主動地位,控制對方。後來先發制人的意思就演化成了泛指遇事時先下手採取主動了。這個詞語出自《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還有一個詞叫“後發制人”,是由這裏取反義引申出來的,等同於“後來居上”。

成語典故: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當時項梁和侄子項羽爲躲避仇人,跑到吳中。會稽郡的郡守叫殷通,對項梁一向很敬重,於是派人叫來了項梁商討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出路。項梁見了殷通便分析說:“現今江西地區都已起義,這是上天是要滅亡秦朝呀!先行動的可以制服別人,行動遲了就要被別人制服!”殷通隨後說:“我想派兵響應起義軍。您是能幹大事的人,請您和桓楚一起率軍,您可知桓楚現在何處?”項梁不願意做殷通的部屬,於是他想了想說:“桓楚犯了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知道他的下落,我叫他進來問問。”以上用白話文講述項梁說的話就是先發制人的意思。項梁走出門,示意項羽準備好劍,找機會殺掉殷通。兩人相繼走進大廳。殷通剛要起身接見項羽,就被項羽用寶劍砍下了腦袋。項羽提着殷通的人頭,帶着郡守的大印,走到街上大聲呼喊。百姓本來就痛恨秦朝官吏,看到項梁把郡守殺了,都擁戴項梁做郡守,項羽爲偏將。項羽又在鄉里親友中招了號稱“八千子弟兵”的八千名青年,組成了一支很有生氣、戰鬥力很強的隊伍,一起參加滅秦起義。

先發制人的故事7

秦朝末年,百姓因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紛紛揭竿而起,其中陳勝吳廣起義軍聲勢最大。

會稽郡守殷通接見項梁,想聽聽項梁對起義軍的看法。

項梁大聲地說:“現在大江兩岸的人都起來反對暴秦統治了,這表明秦朝氣數已盡了。

這時候,先動手可以控制別人,後動手會被別人控制。

”殷通說:“聽說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軍,看來,起事只有靠你了!”項梁一直就想取殷通而代之,所以他走出門外小聲地叮囑侄兒項羽幾句,又回來對郡守說:“請你召見項羽。

”殷通剛叫完項羽的名字,就見門外走進來一位健壯勇猛的青年,手裏拿着一把寒光逼人的長劍。

殷通一邊打量着,一邊不停地“一位勇士,真是將門虎子啊!”項羽走到他身邊停住了,這時項梁對他使了個眼色,項羽馬上一劍殺了殷通。

項梁、項羽提着殷通的頭,帶着官印綬帶,來到郡府,又殺了百來個大小官吏,其他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接着,項梁四處派人召集自己的舊友和相識的豪強、官員,告訴他們已殺掉了郡守,最後說:“現在我們必須要發動吳中的軍隊,迅速攻打周圍各縣,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對各縣實施直接的統治。

先割據吳中一帶,爭取主動。

先發制人的故事8

成語釋義:

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後來泛指先下手採取主動。發:發動。制:控制。

來源追溯: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故事鏈接:

秦朝末年,秦王昏庸無能,統治殘暴,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有個叫殷通的郡守也想乘機推翻秦朝,於是就請來在吳中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二人共商大事。

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先發動起義就能佔據優勢,其他人就會服從自己;後發動起義就會處於劣勢,而被他人所制服。我們應該早點起義纔是。”

但項梁看到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就讓項羽把他殺死,並收服了他的部下。同時打出滅秦的旗號,不斷徵集人馬,壯大軍隊,逐漸成爲秦末起義隊伍中力量最強的一支。

學以致用:

在與歹徒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掌握好主動出擊的時機,搶先佔領制高點,將對方制服。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