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5篇)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1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它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5篇)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它嚇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它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它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它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爲。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它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麼一個人。

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振奮,封它爲陽陵君,採用了它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故事寓意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爲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2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成語解釋

【漢語釋義】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掩:遮蔽,遮蓋;盜:偷。[2]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自欺欺人。

【語法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語】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語】衆所周知

【押韻詞語】肆意橫行、相輔相成

【相關謎語】聆

【成語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故事寓意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爲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3

從前有個人很愛佔便宜,爲了得到別人的東西,還去偷。有一天,他路過一家人門前,發現門前掛着一個漂亮的鈴鐺。他很想要那個鈴鐺,可是,怎樣才能拿到呢?直接去取吧,鈴鐺就會發出聲響,別人就會發現了。

他想了又想,都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怎麼辦呢?最後,他終於想了個好辦法,把耳朵塞住,不就聽不到鈴聲了嗎?他覺得自己很聰明,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於是當天晚上,他用棉花塞住耳朵,來取鈴鐺。當他的手一碰到鈴鐺,鈴鐺就響了,主人馬上把他抓了起來。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4

春秋末年,晉國的智伯殺掉範氏,並把範氏家中的財物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銅鐘卻遺漏在範氏家的院子裏。

一天,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在範氏家附近鬧逛,意外地發現了院子裏的這口大鐘。這可把他樂壞了。他心想:這口鐘可是銅的呀!要是把它揹走賣掉,一定能賣不少錢。於是他就想去背那口鐘。但是,這口鐘太篙重了,他用盡全身力氣,也無法把它揹走。後來,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鍾砸碎了,分批拿回去。爲了不讓別人發現,他在午夜時分,扛着一把大鐵錘來到那口銅鐘邊。他舉起大鐵錘,用力砸了下去。"當--"銅鐘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巨響,把他嚇了一跳。他想:這麼洪亮的聲音,別人不是都聽到了嗎?他們要是知道我在這裏砸鍾,一定會把我抓起來,那這口大鐘也就要被別人奪走了。這下可把他愁壞了,他坐在地上,想了好一陣兒,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想:我找塊布把耳朵堵起來不就昕不見砸鐘聲了嗎?我在這麼近的地方都昕不見,別人在那麼遠的地方,肯定也聽不見了。

於是,他撕下兩塊布塞在了耳朵裏,然後掄起大錘試着砸了一下,果然聽不到砸鐘聲了。他十分高興,使勁地砸起米。

住在周圍的人們昕到了鐘聲,都跑了過來。他們看見一個人正在使勁地砸鍾,就問他怎麼回事。那個人猛然看到這麼多人,感到很奇怪,問道:"我都聽不到砸鐘聲,你們怎麼會聽到呢?"

鄰居們這時纔看到他耳朵裏塞着東西,明白了他的用意,忍不住大笑起來。

掩耳盜鈴的寓意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爲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掩耳盜鈴的出處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關於掩耳盜鈴的故事5

成語典故

成語原文

範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鍾③者。欲負④而走⑤,則⑥鍾大不可負;以⑦椎⑧毀之,鍾況⑨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⑩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選自《呂氏春秋·自知》

註釋:

①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後被晉國的智氏、韓氏、魏氏等貴族聯合攻滅,逃往齊國。

②得:得到。

③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④負:背、馱。

⑤走:跑。

⑥則:但是。

⑦以:用。

⑧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⑨“況”(huàng)然:“況”地;況,擬聲詞,形容鐘聲。

⑩遽(jù):急速地。

原詞是掩耳盜鐘。

釋文:範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着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鍠鍠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相關故事

“成書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譏,此與掩耳盜鈴之見何異?”——選自《答江德功書》寓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3—4]

故事寓意

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爲改變。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爲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