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美食的隨筆

關於美食的隨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美食的隨筆1

意間在網上看見一組關於美食的圖片,其中就有我們東北主食粘豆包,明天就是臘八讓我想起一句諺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於是,每進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發上幾盆黃米麪,蒸上一大缸粘豆包,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兒,因爲“粘”與“年”同音,意味着吉祥。

關於美食的隨筆

作爲生在農村的孩子來說,我對粘豆包有着極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說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是吃着粘豆包長大的。粘豆包的做法雖說簡單,但也有講究。主要材料是大黃米(糜子也叫黍去皮),加小米(穀子去皮,也叫粟),摻在一起。比例要適當,大黃米多了會變粘,不成個,小米多了會笨,沒口感。把這兩種米碾成面,用溫水和了,用大盆裝上放在炕上發酵,過一兩宿,發大了,會有酸味,發小了,不筋道,這個只能是憑經驗。將粘面做成小窩窩包進紅小豆餡,(豆餡主要用爬豆或小豆製作,也就是現在人們用來製作豆沙的東西)。用蘇子葉做底,一呢,防止豆包粘連,二呢,蘇子葉的味道清香,然後放在大鍋裏蒸,這時候如果你去串門你會看見每家每戶的地下或炕上長長的桌子上晶瑩透剔的小豆包排得整整齊齊,等涼透的時候就會拿到外面凍上,放到下屋的缸裏裏想吃的時候再拿回來用鍋蒸一下。或者乾脆把豆包埋在火裏燒,烤熟的時候就會散發出一股誘人的香甜味,用撥火棍攪拌幾下火,立刻露出了外焦裏黃熟透的豆包。冬季的夜晚和小夥伴玩捉迷藏的時候手裏還經常拿着凍的梆梆的粘豆包啃,外面的皮啃沒了只剩裏面的豆餡還捨不得一口吃掉,那時候的胃腸咋嫩好呢?對了,爲了粘豆包我還當了一次小偷呢,鄰居的王大爺家人口少,他的豆包每年都吃的很長遠,有一次到底沒禁得住誘惑,趁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和堂姐從他的小竹筐裏拿了豆包就跑。以至於大爺去世的時候我嚇的三天沒敢出門,怕他找我還豆包。

如今人們關注的再也不是豆包能吃到什麼時候,更多的是怎樣把豆包做精做細、做出特色,讓它更有年味,更具地域風格和時代內涵。

關於美食的隨筆2

食魚之人的上乘指南,吃客必欣賞的《食有魚》。

近日,由盛大文學華文天下策劃,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古清生先生的美食隨筆《食有魚》出版。

吃,中國百姓最爲重要的事情;魚,普通人家做飯常用的食材。這樣一種既重要也普通的食物,在《食有魚》中羅列出了四十餘道各地食法。由此可見,對食材的不同做法融會貫通以後才能作爲大快朵頤的上乘指南。本書正是在遊歷大江南北尋覓美食的歷程中,對魚水產品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通篇讀下來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本美食的書籍。筆者通過對大江南北各地水產做法的品鑑,帶你走進各地飲食文化、人文美景的遊歷之中。每一篇中的每一道魚菜均有當地獨特的品味融匯其中。如同一個遊人一樣,三分在看七分在講。如果沒有這樣一位深得食中之道的引者帶你品嚐美味,很難知道這魚味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從罕見珍貴的回渡魚到草根廉價的活泥鰍,不分高低貴賤,不管三七二十一,實地試吃,吃法、口感、回味,讓人看文字就能流口水。河豚、江蟹、清江、鱖魚……一道道魚品水菜,勾落出食客眼裏、口裏的感官體驗。筆者寫下的不僅是美食,還通過一道道菜介紹着各地風土人情,吃魚的背後是對各地水陸碼頭、文化、社會、人羣的感受。爲你把各地平常百姓人家的魚味娓娓帶來,說不盡的鮮美,說不盡的回嘗。

鄉間風味,別有洞天。

拿魚來講,河魚、江魚、海魚,吃法上各有講究,要吃到最地道的民間美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深入民間,瞭解當地的飲食文化與結構,還要了解當地的歷史與人文,相信古清生這趟和“吃魚”有關的旅行,不僅能讓你增長見識,還能吃到最不一樣的異鄉味道。全書四個部分共四十七篇文字。魚,是愛食者不可錯過的美物,各地食魚更是花樣繁多。我國自古就有多位名家詩人對魚大是讚賞。

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關於美食的隨筆3

如果有幸和幾個與自己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在一起,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改變的方式。如果彼此身處不同的世界卻沒有意識不到,就不討論了,因爲沒有認知和自省的能力。最幸福的事情應該是身邊有比自己優秀的朋友,自己又能敞開胸懷虛心學習人家的優點;身邊出現沒有那麼優秀的朋友,自己又能正己修身,一日三省。

某豪們一直以來是我學習的典範,昨天深夜提出想要見面聚聚,今天上午就落實了,這般果斷與高效也不是常見的。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酒足飯飽之後,某豪拿着尚未使用的餐刀(全程用叉)開了一個玩笑:“哎呀,忘記拍照了,我該發朋友圈的”說罷,喝完最後一點意大利菜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呀。他們吃過的美食並不少,卻從未看到他們在朋友圈裏顯露出來,這般淡然與高遠我還差得遠,想來我這種不主動“炫耀(消極者的理解)”非要別人問出來再“分享(積極者的理解)”的思想,也是修煉不到家的表現吧。真正的大格局,大胸襟應該是像他們這般不卑不亢卻又瀟灑自在,活出自己的精彩,也可呼應他人的期盼。

今早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和因工作或學習需要必須走的很近的女生牽手了。是在一起看風景的過程中,因一場雨,路上泥濘不堪,我倆只得擠在傘下,相互扶持越過水窪。只記得山很翠綠,水很清澈,她一直很高冷,雨勢漸大,她花容失色,凍得瑟瑟發抖,看起來很需要保護,我牽手後她很溫柔。那時我還在想,我什麼都沒有,便這樣牽了她的手,會不會對不起她。(夢裏還考慮現實問題,我自己也是夠了。)後來是在夢裏暗自下定決心,既然牽手了,會對她好一輩子,會去努力奮鬥。像是有預感一樣,我倆的手在同一時刻牽的更緊了。後來夢醒了,躺在牀上傻樂了一會兒,開心了一上午。有時想想,日子過成這樣,也是不錯的吧。

某些地區或環境裏的人他們的消極思維滲進骨子裏了,我承認生活總是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但總有那些讓人幸福快樂的東西,我沒那麼偉大,改變不了你對某些事情的認知,但你去詆譭那些美好的東西,阻礙那些幸福的事情,只能說明你的可悲與可笑。時間會證明一切,總是要學會和不同的世界的人生活在一起,去和諧共處,去反省自己,去發現這個真實的繽紛的世界。放假了,和朋友們在一起很開心,喜歡積極的他們,或插科打諢或嬉笑怒罵釋放着自律自知自強之下的別樣風采。

改用一下得力的廣告詞好了,他們總是吃的很好,穿的很草,生活有他們總是會變好。時光總是很殘酷,今早有兩個夢,另一個事關佛道兩家就不說了,寫這篇文章沒有其他意思,一做紀念,二做分享,與有心人來入夢,安。

關於美食的隨筆4

年糕是江南人家尋常的美食。記得小辰光過了冬至,趁着天好,家裏就要去鎮上的機房去輾米粉,輾好的糯米粉有點溼,需要攤在竹簸裏放太陽下曬乾。那時也放寒假了,喜歡做的事是玩糯米粉,潔白的糯米粉已經乾爽了,細聞聞有一股清香,一雙小手沾滿白白的粉兒,堆粉包,堆起來塌下去,塌下去再堆起來,樂此不疲。

過了臘月十七十八撣好檐塵,家裏會請蒸糕師傅來蒸年糕。師傅自帶大爐子蒸籠等諸多工具,主人家只要準備好糯米粉就行了。一般人家也不是年年蒸,但蓋了新房子或是家中兒女結婚喜事,就一定會蒸糕了,蒸糕---真高,是喜慶的意思。記得那年家裏蓋新房,年底就蒸了好多年糕,分發給親戚朋友。

印象裏蒸年糕的師傅都是大塊頭,力氣很大的。糯米粉中加入白糖或紅糖,再加點糖桂花,拌勻倒入蒸籠裏,大爐子早已燒得旺旺的,爐子上架着大鐵鍋,師傅雙手端着蒸籠小心放爐子上,開始蒸粉。鍋裏發出咕都咕都的聲音,熱氣慢慢的瀰漫開來,漸漸的整個屋子裏的有了濃郁的香味。。。過了一會兒,糯米粉蒸好了,成了俗稱的“漲粉”,師傅一聲吆喝:閃開閃開,漲粉來啦,然後一發力,從爐竈上端起大蒸籠,嘿的一聲,將蒸籠倒在早已塗好食油光潔的案板了。

師傅高喊:屋裏的老小呢?快點來吃漲粉!江南叫孩子爲老小,於是一羣饞涎欲滴的老小一起擠到案板前,師傅大手一揮,從一大團漲粉上揪下一個個粉糰子,分發給老小,漲,長的意思,大人說誰漲粉吃得多誰就長得快。

記憶中漲粉很好吃,有點象鬆糕,又香又甜又糯。。。

分完漲粉,師傅就開始揉漲粉,正式做年糕了。這是個力氣活,有點類似於北方的和麪,難怪蒸糕師傅大塊頭的多,沒一把力氣還真做不好年糕呢。反覆的揉,搓,摜,案板震盪得樸樸作響,團形,圓形,到最後是長條形,用木鏟子壓平,變成象扁擔那樣長。再用綿線一條條的割開,一條條的攤開,最後的程序是師傅用一隻木章給年糕蓋上一朵朵紅花兒。

蒸好的年糕要放在翁頭裏,除夕祭祖時要放上數條,大年初一要吃圓子糕絲湯,都是團圓吉祥的意思。印象裏年糕一直要吃到正月半才吃得完。

後來吃的東西日漸豐富,家家都搬了新房子,蒸糕師傅也絕跡了,街上開滿了克里斯汀,85度等麪包坊,提拉米蘇,椰奶麪包取代了類似年糕這樣的老式點心,本地的數家有名的糕團店有的關門,有點也改良,做些花裏胡俏的花式糕團,不知是人的味蕾麻木了還是糕團變味了,反正好多年也不吃了。。。

好象是前年了,一位朋友送來一隻禮盒,裏面是三十條年糕:桂花十條,赤豆十條,紅糖十條,有點奇怪怎麼會送這樣的禮物?下班時送到母親處,囑她送點給衆鄉鄰,因爲據以往經驗,這樣的食品最後都是吃不脫劃脫的。

本來把這事忘記了,沒想到幾天後母親急急地打來電話,說那個年糕非常好吃,和舊時自家蒸的一樣,鄰居們託梅再去帶點來,每戶十條。

嘿!真的那麼好吃嗎?有點後悔自已沒留幾條嚐嚐,於是打朋友電話,請他告知路線,一路趕去採買-----原來就在一個鎮子上,去時年糕店的師傅正在往案板上倒熱氣騰騰的漲粉,童年的記憶突然涌上心頭,想起那寒冷的時節,溫暖的燈光下梅和弟弟牽手一起吃漲粉的回憶,心頭一梗,眼淚盈眶.....

以前聽人說:如果你開始懷舊了,就證明你開始老了。是老了,常在不經意間回想起兒時的情景,許多人許多事就象昨天發生的那樣親切;而後來的合作伙伴同事卻很少想及。食物也是如此,漸漸厭倦了那些精緻精美的點心,好色相原來全是添加劑調出來的,只有吻合兒時美食的那碗豆腐花呀,一小條年糕啊和舌尖喜相逢時,才勝卻人間美味無數。。。

關於美食的隨筆5

本姑娘很喜歡旅遊,但這些旅遊景點還都跟沒事有點關係,讓我帶你回顧一下今天的旅遊吧:

回顧一:教室

回顧當時:今天上午最後一節課,語文老師真在講臺上孜孜不倦的講着試卷,大家寫作業的寫作業,玩東西的玩東西,根本不顧老師的辛苦。這時,窗外飄來了一陣香味,“我想想,這是什麼?”同桌放下筆,認真的聞着飄來的香氣。“哦!我想起來了!是紅燒雞!”同桌對我說。教室裏也起了一陣騷動,大家都在討論這香氣的來源。“是食堂吧!哈哈!今天有口福了!”我回頭一看,死黨正美的直流口水。“大家安靜!安靜!”老師疾步走到窗子旁,狠心的關上了窗子。“榮譽的譽字大家要注意······”唉!這場旅行就以老師的試卷“演講”告終了。

回顧二:放學的路上

回顧當時:我和好朋友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邊的烤肉串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哎!小朋友!要不要來根烤肉串?”“我買一串!”好友說到,“你買嗎?”我摸摸口袋,遺憾的嚥了咽口水:“不了!”看着好友香噴噴的吃着烤肉串,我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啊!但是又一想,這都是因爲我:摸摸口袋沒有錢嘛······

回顧三:家裏

“ 家裏!這回總能吃到東西了吧!”你一定會這麼說,但是不料,最近小女子的父親常常加班。母親對父親是關愛有加,經常送東西給父親,你看!這不又是了嘛!“哇!好香哦!”我走進家門,伸手準備拿一個雞腿。“沒洗手不許吃!再說,這是給你爸的,別搶!”媽媽一臉無辜的看着我,我呢?已經是淚流滿面了,我已經吃到東西了,大家應該知道吧!是“內牛滿面”······

回想起今天那“只聞得見香味,吃不到東西。”的美食之旅,我不禁感慨萬分!欲要說出,卻又低頭吃方便麪··

關於美食的隨筆6

人的味覺是有回憶的。如果現在讓你說出小時候吃過的印象最深的一道菜,你會想到什麼呢?或許這道菜的味道還深深印在腦子裏,但那種滋味已經無法複製,無法取代;或許這道菜你已經很難得再吃到,也因此顯得特別珍貴;或許已經忘記了這道菜的味道,但是不會忘記它背後的故事。總之,還是會讓你感觸頗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美食,它可以喚起許多回憶,讓你想起當時的自己,想起最親的人,或者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故事。60後、70後、80後,因爲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記憶不同,每個年代的人都有屬於那個年代屬於自己的美食故事。不知道這裏面有沒有一些菜也能讓你產生共鳴呢?

“60後”:日子的苦更顯回憶的甜

“憶苦思甜”是“60後”的寫照,採訪到的“60後”都會說,當時環境肯定不能跟現在比,生活比較艱苦。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那些現在看來很粗糙的菜,卻有難以言喻的美味。

張先生回憶道,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菜就是豆腐渣。每次黃豆磨成了豆漿後剩下的豆腐渣都會留下來,揉成團然後進行酶制,幹了以後切成條狀,下粉條,下肉沫。張先生說,事實上豆腐渣做菜在味道上來說不能談得上美味,但是當說到印象最深刻的菜時,第一個在腦海裏面出現的竟然就是最平凡的豆腐渣。40多年過去了,現在每年都會讓人從老家帶豆腐渣回來,心裏面老惦記着這道菜。

李姐是客家人,她說小時候在學校飯堂裏面吃到的梅菜讓她至今都難以忘記。李姐說,他們小時候上學住校都要帶上自己一個星期的飯菜。一起的幾個朋友把自家的菜都拿出來,大家分着吃就能吃到不同主婦的手藝。但是在夏天,飯菜到了第四天都壞掉了,於是他們就會大家湊點錢到飯堂加菜。有一次他們點到的梅菜到現在都覺得味道很好,還依然念念不忘。

“ 70後”:想起這道菜因爲想起了你

正式走上準爸爸準媽媽之路的“70後”才感覺到爲人父母的辛苦。許多70後的人離開家人,從家鄉走向了城市,難 得吃上一回媽媽、姥姥做的菜,特別懷念那道菜和家人溫暖的懷抱。

不知道大家聽到辣椒炒雞蛋和桂花糕是不是也會有共鳴?李小姐說她最懷念的就是這兩道菜,一道是奶奶的拿手菜,一道是外婆的拿手菜。她說,每到桂花盛開的季節,外婆都會把門外桂花樹上的桂花摘下做桂花糕,外婆做得特別好吃。現在特別想吃但是已經沒有機會吃到了,因此更加懷念。

“80後”:美食裏有童真的回憶

如果你問“80後”印象最深刻的兒時美食是什麼?可能許多人的回答不是一道菜,而是某個零食。對於物質相對發達的“80後”來說,他們的童年是零食時代,每個小孩都愛吃零食。

在某策劃公司上班的小梅說印象最深刻的美食就是豬油膏,5分錢一個,在現在看來真是太便宜了,而且味道特別好吃。現在都很難買到這麼好吃的豬油膏了,那個時候也是回爺爺家才能吃上,也只有爺爺家巷口那個小攤上的豬油膏才做得這麼好吃。

說到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美食,小陳想到的就是老媽做的豬腳。味道她已經忘記了,媽媽做的豬腳是啥樣也忘記了,但爲什麼這道菜印象深刻呢?因爲小陳從小就是個小胖妞,老媽說她一個人能吃兩三碗飯,而且特別愛吃豬腳。自從媽媽把小陳“囧事”提出來後,她就對豬腳有了“畏懼”感。但是近年來“吃豬腳補充膠原蛋白有美容功效”之說流行起來後,小陳又“名正言順”地享受起美味的豬腳。

關於美食的隨筆7

在新加坡的竹腳集市,看到有賣檳榔的攤兒。一堆乍看像話梅乾的東西,看上去還比話梅乾硬得多,柴火屑似的,就是檳榔;旁邊放着扎得整齊的一小把一小把的鮮嫩橢圓形葉子,這是荖葉,裹食檳榔用的。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檳榔什麼樣。我知道嚼檳榔會吐出鮮紅的汁液,跟吐血似的,這個場景想來恐怖。拋開這個後果,之前我想象的檳榔吃法還挺唯美:把像櫻桃一般美麗的紅果子放進嘴裏嚼,配樂應該就是《採檳榔》那首耳熟能詳的情歌。

要說《採檳榔》這首民歌,傳唱至今,一是因爲旋律優美上口,二是因爲歌詞樸實美妙。“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嚐;誰先爬上,我替誰先裝;少年郎採檳榔,小妹妹提籃擡頭望;低頭又想呀,他又美他又壯,誰人比他強;趕忙來叫聲我的郎呀,青山高呀流水長;那太陽已殘,那歸鳥兒在唱,叫我倆趕快回家鄉。”短短几句,女子游絲般兜轉嬌俏的心思纖毫畢現。

“誰先爬上誰先嚐。”就是這句誤導我以爲嚼檳榔像吃櫻桃一樣,紅紅的,嫩嫩的,摘下就放進嘴裏嚼……嚼而不咽,吐出紅口水……後面這個情形不想也罷。所以,看到新加坡攤上的檳榔,愣住,問,這就是檳榔?吃這個?

原諒蜀地自古無檳榔,我這個蜀人如此無知也情有可原。

但我的想象並沒有完全出錯。看照片,成熟檳榔果的確是紅紅的,一簇一簇的,煞是美麗。但這東西並不是馬上能進嘴的東西。

檳榔採摘製作分兩個時期,一是每年11月、12月採摘青色果實,加工成榔幹,二是每年3月至6月,採摘紅色熟果,加工成榔玉。

新加坡華人多爲福建籍廣東籍海南籍。嚼檳榔這個習慣本來就是嶺南習俗。水土這東西很奇妙,總有其特別的需要,然後形成其特有的飲食習慣,比如山西嗜醋,那是因爲鹼太重,得用醋中和一下;四川好辣,那是因爲空氣溼度太大,得靠辣椒除溼。嶺南嚼檳榔,第一作用是祛瘟。嶺南以及整個東南亞地區多瘴氣,容易滋生瘟疫,檳榔就有明顯的'遏制瘟疫的作用。另外,它還有驅蟲、消積、下氣、行水的作用。這是它的正面作用。檳榔的負面作用也很明顯,第一,毀牙;第二,對中樞神經有致幻且成癮的效果;第三,已經研究出,檳榔含有致癌物。不過,檳榔的這些個負面因素其實跟香菸差不多,香菸也毀牙、致幻、成癮和致癌,但就跟不戒菸的理由一樣,喜歡嚼檳榔的人也沒理由戒檳榔,它比香菸還多了一個好處,不會產生二手菸遺害他人。

我在新加坡的幾處博物館裏都看到了全套的檳榔用具,相當講究。一套檳榔用具有盛盤,盛盤上分別有裝檳榔、石灰和荖葉的盒子,還有刀子、捻子、挑子等物件。把檳榔切塊,抹石灰至荖葉上,裹住檳榔成一個三角形,然後放進嘴裏嚼。這些檳榔用具傳品有瓷的、錫的,還有銀的,有些還套有手繡的綢緞外套。南洋講究人家,一定會置辦幾套講究的檳榔用具,跟講究的茶具一樣,待客的同時也擺了門面。跟這些東西搭配的,一定有痰盂。我在新加坡土生華人私人收藏館參觀時,一進門就看見沿樓梯擺滿了主人收藏的各種搪瓷痰盂,一問,果然就是用來吐檳榔渣的。

嚼檳榔這事,我有兩個好奇點,一是荖葉,二是石灰。爲什麼要加這兩樣東西?荖葉是胡椒科植物,味辛辣,用處似乎就是專用於搭配檳榔食用。這個好像比較容易理解。但凡有刺激作用的東西都需要辛辣的味道,比如煙和酒。石灰當然用的是熟石灰,加石灰的原因,一般就是說如果不加的話,檳榔嚼起來索然無味,所以有“一口檳榔一口灰”的說法。後來我查到一個說法,好像比較有說服力,說是檳榔本身酸性高,口味不佳,添加石灰中和後就比較可口,檳榔、荖葉和石灰,三者組合嚼食,其味“滑美不澀”。

我在微博上貼了街頭檳榔攤的照片,有朋友問我:你吃得來嗎?

我不知道我是否吃得來,我根本就沒想試這個東西,因爲我很怕吐紅色的汁液出來。我還是卡在這個問題上。有吃過檳榔的朋友說,“這個東西吃了走路要打竄竄的(成都方言:暈暈乎乎偏偏倒倒)。”這個我聽說過,說是初吃檳榔的人,狀態可能會有飛草的效果,這也是卡住我不敢嘗試的一個原因。我還是很不願意在新加坡街頭打竄竄的。

關於美食的隨筆8

你去過桂林嗎?聽說過桂林米粉嗎?那味道真是好極了。

說起桂林的米粉,還蘊含着一個歷史故事呢!相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出軍打仗,遭到敵人的強烈抵抗,由於秦軍糧食供應困難,再加上水土不服,大量將士病倒。這時秦軍伙伕根據北方湯麪的製作方法,用興安大米生產出南糧北吃的食物,爲了起到治病的效果,秦軍郎中又在其中加入了中藥,當作藥物來給將士服用。久而久之,就成了桂林的米粉。清朝宣統年間,桂林出現了一家名振全城的米粉店——車幹茶齋。

桂林的米粉鮮美可口,不盡在面本身,而在於精製的滷水上。聽說,桂林米粉的滷水用料各不相同,米粉本身就可以列出:原湯米粉、胃熱米粉、生菜米粉、馬肉米粉等等不勝枚舉。薄薄的馬肉,再撒上一些生菜,真是色、香、味俱全……

有一次,我們去桂林旅遊,吃午飯的時候我們來到一家小吃店,我就點了店內名揚四海的豬肚米粉。只見師傅用容器端來了一個用米做出來的面塊,接着拿到熟練地切成一條條的米粉,正當我眼花繚亂時,他象變戲法一樣又端出一個佐料盒,紅色的辣椒、綠色的香菜、黃色的竹筍,加上雪白的米粉、米色的豬肚,輕輕一拌、一撮、一鋪,瞬間,一碗五彩繽紛的米粉就完成了。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真實粉質嫩爽,味鮮香辣。

我不禁豎起大拇指:“真棒”!吃完了米粉,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米粉館,心裏說:“真想再吃一碗啊”。

關於美食的隨筆9

我的好朋友“咕咕鳥”真是個美食主義者,她推薦我去吃****,就在那個有名的煲店旁邊。說起那家煲店,開在市中心,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極佳,所以估計開在它旁邊的*****一定也不錯,就這樣我期待着某一天能去品嚐那裏的美味。

在奧運開幕的前一天,總算來了個朋友小聚的機會,在我的強烈推薦下,他們才同意來到這家店的,進去的第一感覺有點擁擠,食客比較多,我們要求到二樓。來到二樓,有股油煙的味道,不過聞着還算親切,特別幸運的是還有個空着的包廂,竊喜!我們坐定,有種好好吃一頓,好好放鬆一下的打算。

席間,不斷讚歎“美味!真是美味!”,但不到20分鐘,尷尬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突然停電了,“啊!怎麼有這種事?”“沒關係,可能空調開得太多,保險絲斷了吧!”互相安慰,互相平靜心情。吃了3分鐘,又斷了!“天哪!不會吧?!”凡事,有了第一次,便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如果還有第三次,那就真有本質問題了。我們邊吃,邊在希望第三次不要來了。我惦記着那個第三次,吃起來有點心不在焉了,果然,第三次在我的預期中翩然而至。停電造成的直接後果不是把菜吃到鼻孔裏,而是空調失去了作用。有人已經大汗淋漓,我打趣說“你呆在空調房一天了,到這裏蒸桑拿來了,吃和蒸同時進行,你要付雙倍的錢噢!”汗流浹背的她,連聲說“從沒有碰到這種事!我不會忘記這一天的!”說着,第四次來了,第五次來了,第六次,第七次!“是七次吧?”我問,“哈哈,真是太巧合了,今天是中國的情人節耶!想象一下我們幾個之間是情人關係,那這頓飯肯定是最後的晚餐了!”有人翻給我一個不大不小的白眼,哭笑不得地說“情人才不到這樣的環境來吃呢!”“那也不一定,我放眼望去,好多象情人的!”話題從這家店的味道好吃轉移到這家店的硬件設施落後 再轉移到七夕情人節。空氣裏瀰漫着一股臊味,真的,那是刷羊肉的味道!不是,是我們身上的汗臭!不是,是情人節的味道,詩情畫意的“七夕”變了味道之後的味道!大家哈哈大笑!

最後我們都忍不住了,從包廂挪到大廳。這樣一折騰,吃飯的心情基本蕩然無存!吃已經不是重點了,這樣的經歷,真難忘!在奧運的前一天,在美好的七夕晚,我們吃了一頓涮肉,停了七次電,出了一身汗,笑了一大堆!

咕咕鳥,這次的推薦,我還是給你打100分!因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了!

關於美食的隨筆10

說起麪條,自然以爲北方面條稍有名氣,品類繁多,雜樣百出,這也只是慣性思維,不能一概論之,南方也有很多好吃的面。我一個星期總會吃上幾回面,每到一處總會打聽哪裏有好吃的麪條。想要吃到正宗好吃的面,得有耐心去找,或在一條深巷,或某個社區腹中,或在學校門口,看似很不起眼,卻真正的地道正宗。花上十幾塊錢就能美美的吃上一頓。

麪條能夠看出一個地方上的文化。就如山東打滷麪,山東人膀大腰圓,威武豪邁。寬寬的麪條,打點滷子,又快又好吃,關鍵是擋飽,對於粗狂的山東人來說,這無疑是上佳之選。北京炸醬麪就不同了,公子王孫,大商富賈,沒事淨琢磨點吃的。麪條在水裏汆好之後,炸上點不同的醬,研究點不同的菜碼,大碗少盛,調起來是一種講究,吃起來更是一種享受了。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做面過程,品着味道,聊着心得,儼然成了一種皇城根底下的符號。上海的陽春麪又是另一番滋味,細細的麪條,清澈的麪湯,熱滾滾的出了鍋,搭配上老闆吳儂軟語的叫賣聲,頓時就柔到骨子裏去了。

在我說吃過的面中最有故事的當屬陝西的biangbiang面,一般字典找不到這個字。倒是有一順口溜是關於它的,“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中間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個小勾掛麻糖,坐個車子回咸陽”。說的是一個窮苦書生流落咸陽,身無分文,衣不遮體,食不充飢,走投無路之時,來到一家麪館,點了碗麪吃,吃完後無錢付賬,便假問老闆叫什麼面,老闆常年只顧經營麪館,卻忘了給這面取個名字,於是說不上來。想起進門時老闆在案板做面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書生手蘸麪湯邊寫邊說下了這個順口溜,並起名biangbiang面,老闆大喜,免了書生的飯錢。

這或許是店老闆爲自己的品牌杜撰的一個故事,當然也許並非無中生有,說不定正是這位書生屢試不第開了這家麪館,爲了顯示出自己特色,跟大家玩了一個文字遊戲,所謂的順口溜和故事也只是調侃自己。不管怎麼說biangbiang面口味還是不錯的,麪條寬大,斗笠大的碗盛起來,加上各種材料,幾縷青菜,滾燙的油澆到上面,長長的筷子一拌,香氣撲鼻。端起大碗,恍然有一種大秦勇士的感覺。面固然好吃,故事更是好聽,關中一帶歷經幾千年華夏文明的洗禮和沉澱,關於這一個小小的面又何足道哉。

產醋的地方一般都會有好吃的面,大概是人們習慣在吃麪的時候加上點醋,顯着更香醇可口,就像山西刀削麪和鎮江鍋蓋面,也是名揚四海。山西面繼承了北方傳統麪食的寬大厚。在面的製作上講究便捷,把面和好,用銅板唰唰唰往鍋裏涮,那是一門技術。吃刀削麪得守着鍋吃,一早起來,找一家山西面館,老闆早就扎着圍裙站在門口的大鍋前面招呼客人了,一開口就一股酸味。找個地方坐下來,看着老闆一邊聊天,一邊半舉着麪糰往熱氣騰騰的湯裏削麪,不一會一碗刀削麪擺在面前,老陳醋點一點,熱乎乎熱乎乎的吃上一碗,面好,老闆也好,熱乎。

鎮江面就不同了,麪條製作稍微考究,必須是手擀麪,麪條做好之後還要團成團放在搭布底下醒醒,高湯是用祕方熬製而成。關鍵是煮麪的鍋裏永遠是放着一塊木鍋蓋,就連撈麪的工具也得木質工具,麪條煮好後就顯着清爽,略放點菜頭,祕製高湯澆上,吃的時候可以根據喜好再加上特質材料,如餚肉、肥腸、薰魚等各式,自然美味無窮。要是不怕酸,你就儘管點上點鎮江醋,真可謂是一種享受。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