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端午節隨筆(15篇)

端午節隨筆(1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隨筆(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 端午節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隨筆(15篇)

端午節隨筆1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最多的的就是:爲了紀念浪漫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今天我園爲過端午節給孩子們準備了糉子。每天我們拿點的老師總會把下午的點心一起拿上來,可是今天當孩子問我們:老師今天下午吃什麼點心啊?我們給孩子一個微笑,回答:神祕點心。下午很快到了,當宋老師領來“神祕點心”。糉子的時候,孩子們都大聲的說:老師我們最喜歡吃糉子了。宋老師問:孩子們你們知道,爲什麼吃糉子嗎?

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叫楊芷言的孩子說:老師是不是因爲過端午節啊?

宋老師笑眯眯的告訴孩子們:是的,因爲要過端午節所以吃糉子。並說順便給孩子們傳播了一些端午節的知識,雖然我們的孩子還小不懂得那麼多,但是從孩子們吃糉子開心的表情中,我們老師都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吃過糉子之後宋老師又帶着孩子們製作了一個叫“五彩球”的手環,並告訴孩子們,我們製作的這個東西可以辟邪哦,雖然我們不迷信但是我們尊重我們祖輩人們留下的過傳統節日的習慣。

今天的孩子懂得了,端午節的習俗,還懂得很多的知識,希望我們的孩子們以後的日子裏快樂成長。

端午節隨筆2

你看!街邊那一排排攤位,無不掛滿了五彩繽紛的端午繩;無不擺滿了淺綠清香的葦葉;無不放滿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街頭的歡聲笑語一浪高過一浪!你聞!遠遠便飄過一陣幽香,令人饞涎三尺。拿出一個糉子,輕輕剝開嫩綠的葦葉,展現在眼前的絕對是一個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瑪瑙似的紅棗嵌在雪白的糯米中間,輕輕咬上一口,甜而不膩,令人精神不禁一振!一個糉子下肚,只覺齒留餘香,令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你望!波光粼粼的湖中,一隻只龍舟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圍觀者們歡呼雀躍,興奮如同剛出籠的小鳥。龍舟上的人們團結一心,共同進取,令大家讚不絕口。有人還將糉子投入湖中,飛濺的浪花洗走了人們一臉的疲憊,換上了一副副最最會心的笑容。對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當年,屈原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被外來侵略者掠奪,心內悲憤交加,於五月初五那天,投進了波濤滾滾的汨羅江……

老百姓爲了紀念他,便將這一天定位端午節。人們爲了悼念屈原,划着龍舟往江裏頭糉子,漸漸形成了今天吃糉子、賽龍舟的風俗。端午節你帶給我多少喜悅、多少歡樂。聞着糉子的清香,看着巧妙的彩繩,想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心中不免涌動起陣陣激動!曾幾何時,那個滿嘴沾滿糉粒、脖掛香囊的“淘氣包”,已成爲了今天吃相文雅、即將步入中學大門的少先隊員;昔日那低矮的平房,也成了如今美觀的高樓。而唯一不變的,是端午的那份情結,是人們對端午的留戀,對端午的那份最真摯的渴盼、最真誠的心願……端午節,我深深地、深深地期盼着你的再一次到來!

端午節隨筆3

今天,我和孩子們在幼兒園一起包糉子,一起分享品嚐我們親手做的糉子,孩子們可開心了。回到家,在電腦上看着孩子們今天活動的照片,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過端午節的事。

那個時候吃糉子、系五彩繩(我們也叫系端午線)是我們最盼望的、也是最開心的事。

記得那時候,每到農曆的五月初一(我們這裏叫小端午)這天,早早的,當我們還在夢中的時候,媽媽(有時候是奶奶)就悄悄地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腕上,繫上頭一天晚上就編好的五彩繩,有時候還會把無名指上系一個指環,可漂亮了。

天亮了,小夥伴們從夢中醒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到村裏的場院裏比一比誰起得早,誰的五彩繩最漂亮。可惜這麼好看的五彩繩系不了幾天就要在夏至前一天被大人用剪刀剪掉,然後扔到下水道里,說是會變成小龍,所以誰都不願意比別人晚帶幾天或者少帶幾天。因此總是提前好幾天算計着端午節的日子,不停地提醒家人別忘了給系端午線,也因此惹得忙於農活的大人們常常對我們發火,可我們仍然很高興。有的在這天忘記的,就會很傷心,就會回家不停地埋怨大人,而大人們也就會在五月初五(我們叫大端午)這天給補上。

如今經濟發達了,生活條件提高了,一年四季都會吃到各種口味的糉子,只要你願意吃,糉子幾乎天天可以吃得到。可是吃糉子在我們小時候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吃到的。因爲那個時候家裏經濟條件實在是太差了,交通又不方便。可是,我還是比較幸運的。每年的端午節,小腳的奶奶就會早起,走路趕到離我們村大概五六里路的鎮上去趕集,給我們姐弟三個每人買上一個又大又甜的香香的糉子。當我們從奶奶手裏接過來時,糉子仍然是熱乎乎的。今天我才感到奶奶那時對我們是多麼的疼愛,那時候我們姐弟三個是多麼幸福。

雖說時間已經過去很久很久,慈祥的奶奶也已離開,可是每當吃糉子的時候,每當端午節的時候,每當聽到大街上糉子的叫賣聲,我總會想起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景,想起奶奶急匆匆趕集的身影。

端午節隨筆4

不覺又快要過端午節了,糉葉飄香,我似乎聞到了糉子的香味,味蕾蠕動,思維隨動,不覺掀起了感情的波瀾,我又想起了兒時過端午節,到坡地裏去挖艾草、爬到門樓上放艾草、繫着五彩繩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字裏行間飄蕩着端午的糉子香。

那個年代的鄉村,每逢過端午節的時候,仍一代代相傳着古人的一種神祕說法,認爲端午是“毒日”、“惡日”,會給世人帶來某種災禍,被越傳越神,人們爲了避邪,便有了過端午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過端午的時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蠍也易侵入,這個時期是最脆弱的時期。不管是什麼原因,家家戶戶到了這個時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設法避邪氣、避蛇蠍。

兒時記得端午節這天,清晨起來就開始忙,各家各戶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無色的線擰成小繩,繫到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大人們在爲孩子們系“五彩繩“的時候,都叮囑要閉住嘴,不說話,直到手上、腳上都繫上了才能說話。手上繫着的“五彩繩”叫“手鎖”, 腳上繫着的則叫“腳鎖”, 因都是用五彩繩系的,所以統稱爲“五鎖”。

繫好了“五鎖”,大人們就叮囑說,戴上“五鎖”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見了腳上纏着花花綠綠的“五鎖’都會離得遠遠的。還有,這“五鎖”不能隨便丟棄,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丟到河裏,把這種瘟疫類的東西徹底沖走。兒時的我不管信不信,都會像雞啄米似的點頭稱是,而且戴在手上、腳上還顯得很漂亮,小夥伴們都是這樣,還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腳,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鎖”,歪歪頭、低低頭地看看別人的“五鎖”, 比試着誰的更漂亮些。

有了這個避邪避蛇的“保護傘”,我和小夥伴們就嬉鬧着跑到大約四五里外的山上、坡裏採艾草,童稚的歡笑聲在路上、坡裏、山澗迴盪,處處洋溢着青蔥歲月裏過端午的氣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採的艾草差不多夠了,就一起興高采烈地往家趕,身後留下一路歡樂一路歌。到家後每人急着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門樓上,據說也是爲了薰蟲、避邪。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門外就是一片寬闊的場地,也是南北東西路的交界處,平時都是小夥伴們玩聚、嬉鬧的天地,端午節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夥伴們的樂園。小夥伴們把艾草放到了門樓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從家裏趕過來了,大多時候都是圍聚在我家的東牆跟下,敘說着過端午節的歡樂,做着各種有趣的遊戲。女孩跳房、踢毽子、後折腰,男孩則打楗、打陀螺、摸瞎胡……過端午節的歡樂在這裏飄蕩。那時候,小夥伴們過端午節的興致都很高,真是樂不思歸,每次直到大人們喊着吃飯了,纔不情願地、戀戀不捨似的慢慢散去,過端午的信息也隨風飄去。

過端午節還有吃糉子的風俗。那個年代,除了在集市上買的糉子,大都是用葦子葉包的,兒時的東河有一片葦子,既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又是吹葦葉哨的好材料,葦葉還可包糉子,過端午節的時候,跟人家打個招呼就行了,採摘既方便,又實惠,包的糉子可一飽全家人的口福。那時包糉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黃米,這在當時就屬於最好的了。一走進家門,糉葉飄香,一揭開鍋,香味撲鼻,看了就很想吃。吃着黃橙橙的大黃米糉子,心裏那個香甜啊!

記得我家過端午節時,大多是祖母包糉子,每到端午節時,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糉子,糉葉飄香,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祖母心靈手巧,包的是一個個大三角糉子,層層剝開糉葉,裏面是溼潤飽滿、略顯微黃的大黃米,迅即散發出米的香氣,美美的吃上一口,脣齒間留有餘香,味道好極了。吃完了糉子,跑出家門,問一下鄰居夥伴們,大多沒吃糉子,有的是家裏大人嫌麻煩,不願包糉子,有的家人就不會包糉子,便把糉葉和大黃米或小黃米一起蒸,吃的雖有糉子味,但卻吃的不是真正的糉子,感覺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靈手巧的祖母,是她讓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糉子,在我獲得優越感的同時,也讓小夥伴們分享,有時把他們叫到我家裏,把大大的糉子分給他們吃,也等於吃上了端午節的糉子,分享了端午節的歡樂。那個年代,能吃上這樣的糉子也是一頓美餐。

糉葉、葦葉一樣飄香,飄出來的“端午”不一樣。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從過端午的歡樂到糉葉飄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過去和現在過端午節的不一樣。過去的端午節傳統色彩濃郁,節日氛圍濃濃;現在的端午節文明瞭、時尚了,而節日氣氛淡化了。過去過端午節,都在好好地打算着,精心地準備着包好糉子,過好端午節,忙碌中充盈着快樂;現在的平日裏都經常買糉子吃,過端午節也不用忙活了,清閒了,卻缺少忙碌着過端午節的熱鬧氛圍。過去過端午節,祖母包的糉子香味特別濃,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現在包的糉子質量好多了,不斷花樣翻新,也小巧玲瓏,好看多了,但我總感到缺少了點什麼,缺少了點什麼呢?

近年來,國家更重視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了,蘊含着傳統節日復甦的氣息,這可謂一件大好事。尊重

傳統、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把傳統節日與現代文明接軌,與精神生活聯姻,演繹到社會活動中,延伸到家人團聚的餐桌上,過着傳統節日,享受天倫之樂,品嚐陳年佳釀,憶屈原,說秋瑾,話端午,是多麼充盈和浪漫的節日啊!願這朵傳統的奇葩之花在中華大地綻放美麗!

端午節隨筆5

“五月五,糉飄香,插艾葉,掛荷包”。在無數孩子盼望中扳着指頭數了無數次後,端午節終於來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提起屈原,相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雖然屈原已經去世了很久,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那愛國精神,這樣,纔是真正讓他永遠活着!

有一種精神,是屈原精神,它可以讓我們的國家更爲強大,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爲偉人。放眼全中國,雖有人不具備愛國情懷,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屈原當作學習的榜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對祖國懷有深深的愛。從精神意義上來講,有沒有屈原這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給我們這種屈原精神,這種愛國情懷!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有無數詩詞,還有他那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而在端午節與姐姐的嬉戲更是引發了我的思考。

在吃過了糉子以後,我和姐姐便壓不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吵着要出去玩。而出去了,卻又感到沒什麼可玩的了。姐姐提出了唱歌,我們便一起唱起來。

一唱歌,我便有些害羞。就我這五音不全長時間只聽《斯卡博羅集市》的人怎麼跟得上姐姐們那潮流的步伐呢?在默默聽姐姐唱很久後,姐姐終於體諒我,問:“萌萌你會唱啥?一起唱。”於是,我就害羞的起了個頭: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雖然姐姐們都很驚訝的盯着我,但是她們還是跟我一起唱了起來。接下來,便是少先隊員隊歌。與姐姐一起無憂無慮的唱歌,我真的感覺無比快樂,彷彿整個人都被洗刷了一遍,什麼都不想的唱着,彷彿我從出生以來只做過唱歌這一件事情似的,這種專注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如果屈原知道今天的人們是如此幸福,他一定會很高興的吧!

端午節隨筆6

今年的端午節

有些不一樣,有點趣味

本是紅紅火火的天氣

今年卻是細雨綿綿

原會在家鄉沐着龍舟水

今年卻在異鄉嘆息人生

剛出爐的糉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則是

辛勤勞動的氣息

江河上的龍舟賽

是一幅美麗又扣人心絃的畫

即便人們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還是雨水

但永遠是一年中最激奮、最具有意義的時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後

人們竟會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還活着

一定不會讓人們這樣做

因爲他是反對祭祀的代表

況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傷財

如果海子還活着

他一定會爲端午節的美而感染

給美味的糉子,宏偉的龍舟賽

譜寫更多的詩句

也許他並沒有想到

人活着纔是最具有價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靈

每個人都想在佳節時

找到一份心靈的歸宿

情感就是一張拼圖

是慢慢拼積起來的

不會因歲月的變換而褪色

不會因距離而散落

如藝術

之所以能成爲人們欣賞的窗口

就是因爲它永恆

端午節隨筆7

今天是端午節,若非我的工作極其清閒,我還真就不知道呢。這些天始終在瞎忙,忙着寫我的長篇小說,從而導致我只記得今天該上什麼班,別的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有人說這是專注的精神與境界,但在我看來,自己純粹就是個傻子。

平常情況下的週一,哪次不是瑣事纏身,累得不行?要麼跑到腿疼,要麼聊到嘴疼,腿與嘴的受累,正是保安行業的特性,不足爲奇。而這個週一,由於是端午佳節,是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公立幼兒園也是要放假一天的,故而,我也借了個光,享受一日之閒。對於保安來說,雖然沒有正式的假期,但我之前就已經說過了,看少有人進出的崗,又與假期何異呢。

我這個人很怪,凡遇節日,無論大小,都不上心,即便是在中國倍受關注,倍受矚目,影響力非比尋常的的農曆春節,我也不上心。記得以前我小的時候,還知道吃喝玩樂這幾樣嘞,可現在長大了,居然連這幾樣都不以爲然了,以至於常有人講我成長了一歲,也便成熟了一歲。

我卻笑而不答,怕對方嘲笑我“虛無主義”、“頹廢主義”、“過度現實主義”的極致。“虛無主義”和“頹廢主義”倒是很好理解,那麼“過度現實主義”又是何意呢?簡單地說,現實過頭,便是虛無,就跟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乃一個道理。一個人,越往上走,越往深學,才越知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博大。

另外,我討厭“長一歲”這個說法,我更喜歡“老一歲”這個說法,只是春節期間這麼說總歸不太好,誰讓老與死是近親呢。但我常常慨嘆自己已老,以至於對春節就更加不上心了。

言歸正傳,還講端午。由於是週一,按照規定,我自動調到最喜歡的午班上去了。一早起來,上廁所、洗臉,然後回到寢室,拿起手機,打開微信,好一頓問候。我跟其他人還不一樣,問候極其簡短,因爲是單發的,而非羣發的,單發若還要我逐個長篇大論,我怕自己手會骨折。

我絲毫不認爲自己的這種做法是沒有誠意的表現,相反,我覺得自己非常有誠意,能夠花費時間給一些網友送去問候,這本身就是一份誠意,誰要說這不算誠意的話,那麼我也無話可說了。

鑑於我的誠意,我也得到了這些網友的回饋。這類有關節日的問候與寒暄,其實就是在借節日之氣氛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在網絡世界裏認識的所謂好友,通常要聊,倘若長時間不聊,情分就會減退。此與現實生活中結識的朋友又完全不同,即便有日子不聊了,情分仍在。

網絡世界的本質,真假難辨,我也曾迷濛過,可後來也就澄明瞭。看頭像,訴真情,怕是連自己都不盡然相信,無非是一種憧憬,一份幻想,一點消遣。

誠然有趣的是,每逢佳節,一些詩詞文章羣裏的才子佳人們便會借題發揮,乘興而書,或文章,或詩歌,或古詩,或古詞,可謂是接踵而至,層出不窮。我也不曉得他們都是在什麼時候寫下的,反正當正日子來臨,便會發在各種羣組裏,就好像足球比賽裏的觀衆席上那數以萬計穿着統一着裝,喊着統一口號的觀衆排起的人浪,一排坐下,又一排站起,還不忘高舉兩張堅硬的,色彩鮮明的,似乎永遠不會褪色的,永遠不會鏽住的牌子,其中一個牌子上寫着“慶端午”,另外一個牌子上則寫着“憶屈原”。

我沒有寫,也沒有爲他們之所作所爲鼓掌叫好,哪怕是最簡單的讚美都沒有。我不想違心做事,既然不曾細心閱讀他們的作品,且讀之有慨,也就沒有做任何評價,我既不想欺騙他們,也不想欺騙我自己。

那類東西給我感覺未免千篇一律,無非是對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直到恨恨而死的屈原的悲壯的痛訴與呼聲。說句不當說的話,屈原的精神的確是頂了不起的,然而後世之人爲紀念他所作的文章,除了敬仰他的精神,亦不乏另外一個含義,那就是借屈原映射自己,愴然喟嘆,自己又何嘗不是個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之人呢?

我記得辛棄疾曾寫過兩篇《北固樓》,其中一篇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句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闋詞表面上是借登臨北固樓抒發對孫權的欽佩與讚美,敢於直面對抗曹操的英勇無畏之決心,恪守父兄基業,坐斷東南,獨霸一方,與曹劉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可實際上呢,也是在氣惱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憤恨當權者的平庸與怯弱。

若非這類詩詞讀多了,也斷不敢直抒胸臆,振臂高呼——純粹的文人,終歸是羸弱的!

偶翻微信上的朋友圈,見一位網友姐姐發了一篇自己寫的詩作,題爲“一曲《離騷》,借問九天”,內容如下:

昏君無道害忠良,

報國無門恨楚王。

天問離騷滄浪水,

至今吟唱汨羅江。

我看罷,當即點了個贊,非由心,僅禮貌爾,並留下了幾個字的評論,“今天寫屈原的文章,比包的糉子還多。”並附上兩三個表情。

她很快就回復了我,就一句話,“閒着沒事,寫着玩。”

我沒有再說什麼,因爲我很清楚,很多人的精神和抱負是被壓抑着的,被誰壓抑着?被自己的身份壓抑着。但凡寫文章的,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抱負的。所謂的玩心,只因他還沒有登高一呼的資格,策動輿論的能力,索性故作謙遜,以玩心自遣,以玩心自嘲,以免被人譏誚冷啐,“你算什麼,裝什麼權威!”。

縱觀古今,凡鬱郁不得志者,選擇的路通常只有兩條,一是屈原,二是陶潛,再無第三類。

端午節隨筆8

這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當地最隆重,最有特色的節日。

當然,在端午節這一天,媽媽要給孩子戴上五絲線,五絲線飽含着母親對孩子的渴望,期望自己的孩子長命百歲。我的媽媽也給我戴上了五絲線的長命縷。

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兩千多年以前的五月初五,人們站在汨羅江便往江裏扔食物,是爲了不讓魚蝦等海底動物把屈原的屍體吃掉。

這天午後我們吃飽了飯以後,媽媽帶着我一齊去了超市,媽媽給我買了香包作爲端午節的禮物送給了我。

我這天過得十分開心!

端午節隨筆9

利用節日的氛圍,我們幼兒園也是在端午前舉辦了端午的`活動,來讓孩子們更加的瞭解這個節日,在活動之中去學習知識,同時增加了孩子們的一個動手能力,對於這次活動,總結如下:

在活動的前期,我們老師也是積極的去準備,同時也是動員家長,在端午這個節日,包糉子,做香囊,瞭解端午的故事,讓孩子們更好的去度過這個美好的節日,爲了活動,我們也是一起去準備物料,從糉子的原材料,到香囊的準備,家長們也是貢獻很多,有些家長提供箬葉,有些家長提供糉子食材,還有香囊的一些物資準備。

經過努力,在活動前也是都準備好了,這次我們也是邀約了家長一起來參與這次的活動,大家一起參加,不但是讓家長對孩子有更多的瞭解,同時也是可以提高孩子們的積極性,在家長們面前去積極的表現。

活動當天,從端午的傳說,起源還有故事瞭解這個節日,從準備的視頻材料之中,也是讓孩子們清楚這個節日是怎麼回事,同時也是通過一些提問,一些孩子們自己熟悉的科普知識來更好的一起了解這個節日,孩子們也是踊躍的發言,看到了他們積極參與的一個熱情。

老師們也是做好了工作,確保活動有序的進行,然後再是做糉子,做香囊的活動,也是大家一起努力,家長們一起幫忙,通過活動,孩子們也是親手的做了自己的糉子,相互的交換分享香囊,活動休息期間,孩子們也是吃到了他們親手做好的糉子,在玩樂之中,也是動手的能力得到了鍛鍊,瞭解糉子是怎麼來的,認識到糉子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做法也是會有不同的味道。

經過這次的活動,家長們也是予以了很多的評價,老師們的努力也是得到了一個認可,並且在這次的活動之中,也是看到,這些方式能更好的調動孩子們的一個積極性。

以後也是要繼續的發揚下去,去做好下次的節日活動,同時也是有一些準備做的還不夠好的地方,像食材準備略有些不足,參與的家長和老師,分到的糉子也是少了一點,不過活動過程也是很開心,大家一起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並且在活動之中,也是看到了孩子不同的一面,特別是有些忙碌的家長,更是感受到孩子們在園區的成長,見到他們不一樣的方面,經過這次活動,也是讓我們對於下次的活動準備更加的有經驗,會在下次的節日活動之中準備更好的。

端午節隨筆10

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爲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後,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色彩憔悴,披着長髮,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明白爲什麼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醜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後自投於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地老百性都十分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糉子餵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這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糉子清香,於是趕緊洗瀨,急不可待地坐到餐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糉子。我想:爲什麼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爲什麼不會思考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併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裏,還有那個笨大王,怎樣也不明白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糉子的好胃口。

我以後要學習屈原,必須要做一個能爲祖國做貢獻的人。

端午節隨筆1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星期六,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明天是星期天,又是父親節,當端午節遇上了父親節,可以說是難得的巧合。糉子飄香,雄黃酒濃。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在掛菖蒲、懸艾葉,薰蒼朮、焚白芷,佩香囊、戴香袋,賽龍舟、跳鍾馗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要聯想到愛國詩人-----屈原。儘管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傳統影響的式微,端午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簡單的吃糉子;但日曆上“休”的字符還是提醒人們,這閤家團聚的一天,是爲了紀念一位愛國詩人而傳承千年的習俗,昭示着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近日,筆者查閱資料得知——端午節的傳說之一,就是爲了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當我讀罷孝女曹娥的傳奇故事,不僅讓人迴腸蕩氣肅然起敬!一名只有14歲的女孩子,也就是剛上初中的年齡,該是憑着一種對父親多麼強烈的愛,讓她在父親溺於江中17天之後的五月五日(農曆),自己竟然也投江救父!也許是曹娥對父親真摯而熾熱的愛感動了上蒼,5天之後,曹娥竟然真的找到了父親,平安上岸!

人們常說:女兒和父親是前世的情人。民間也流傳着“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的說法,無不體現出父女情深!在端午節的濃濃節日氣氛裏,收穫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和感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父親節約始於二十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年誕生在美國,是由住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的布魯斯多德夫人倡導的。母愛是偉大的,父愛也同樣偉大。“父愛如山”,當端午節遇上父親節,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屈原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今天我們過端午節,更大程度上就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有人說:“端午節是南方人的節日,北方人都不過端午節。”筆者對這樣的說法不敢苟同。據悉,在中國北方的很多地方,現實條件所限,不可能舉辦像南方長江邊上很多地方每年端午節“賽龍舟”的大型慶祝活動,但是,即便如此,在絕大多數北方地區,端午節都有吃糉子、掛香囊、插艾葉等傳統習俗,民間還有戴五彩繩的說法,老人將五個顏色的繩子拴在孩子手腕腳脖上,爲孩子祈福,像這些淳樸的端午節日習俗依然保留完好,這無疑是值得欣慰的。今天我們過端午節,就是要牢記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不能丟。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全國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端午習俗,通過端午節的系列紀念活動,傳承民族精神,凝神聚氣,共築中國夢,在多種文化思潮激盪的今天,顯得尤爲必要。

端午節人們吃糉子、喝雄黃酒最正統的說法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楚國大臣屈原。如今,端午節成爲國家法定節假日,還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實,不管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還是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和父親節都承載了滿滿的愛——對國家的愛,對親人的愛,對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我們對具有千年歷史的端午節陡生一份親切。

衆所周知,貴族出身的屈原,揹負着家族的榮耀、父輩的期許,因“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深受楚懷王的寵信。爲實現心中的“美政”,他懷抱着報國忠君的赤誠,輔佐懷王舉賢授能、變法圖強、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恢復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盛景;卻因爲觸動了腐朽貴族的利益遭到誣陷和誹謗,最終被昏聵的懷王疏遠並放逐。

然而,屈原並沒有沉溺於個人的不幸不可自拔,而是以“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傲骨從容適變,以“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的正氣慷慨以赴;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情懷悲憫苦難的人民,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尋追求濟世安邦的路徑。最終,在郢都陷落、復國無望的境地中,懷抱着國破家亡的絕望心情,自沉於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今天的我們,就是要以這種“家國天下”的情懷,擔當起偉大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以肩扛千斤、揹負萬石的擔當、以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追尋,堅定信念,迎難而上,不爲任何風險所懼,不爲任何干擾所惑,以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追求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兩千多年前,這段記述在《大學》裏的文字,闡明瞭只有提升個人修養,才能管理好家庭,從而治理好國家,最終實現天下太平,從而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種被稱“家國情懷”的情感,奠定了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爲準則。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中國夢”,正是愛國精神的不變傳承和“家國情懷”的最好表達;而要想讓夢想變成現實,就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全社會全民族的力量。因此,我們在吃糉子、划龍舟的時候,更要緬懷先賢的高風亮節,傳承這種憂國愛家的偉大情懷。

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經把清明、中秋、端午確定爲國家法定假日,無疑是標明瞭我國從國家層面上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堅定決心,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如何把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轉化爲實際行動,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當端午節遇上父親節,我們不妨把它當做一次東西方文明的有益碰撞,因爲,愛自己的祖國、愛自己的家人,是沒有國界的人類最美好的。

端午節隨筆12

去年的端午節,雖一個人在家,可傳統習俗不能丟。

天剛矇矇亮,早市上的節日氣氛就營造好了。有沸騰在鍋裏的的糉子,糉香襲人;有帶露珠的艾蒿、菖蒲,小販早已捆好了,一小把兒一小把兒的擺放在路邊,溼潤清香;有花花綠綠的紙葫蘆,是現代工藝製成,顏色傳統,漂亮,但很嬌貴,只能手提,不可抓碰;香荷包、五彩線更是應有盡有,目不暇接,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我用一元錢買了一把艾蒿與菖蒲,花兩元錢買了兩個糉子,又花了兩元錢買了一對兒紙葫蘆,這個端午節就辦置齊了。

或許是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了,或許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現代佔了上風,人們便越發得懶惰了,你隨便可以找到沒時間的藉口,節日也就變得這樣簡單了,彷彿成了一種形式。

任何事物都帶有兩面性。現在過端午節,雖省去了採艾蒿,包糉子,摺紙葫蘆等環節,讓過節便簡單容易了。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節日表面的味道登峯造極,而節日靈魂的味道則清淡如水。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只知道端午節年年過,對於端午節的來歷及傳統習俗的瞭解,則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宗留下的傳統,就在自己的手上淡化了。

回到家,見時間還早,我打開了電腦,要爲端午節尋根求原,讓自己過一個真真切切的,不流於形式的端午節。

我瞭解到,我國的漢民族,稱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而端午節的來歷有諸多說法,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至於掛菖蒲、艾葉、紙葫蘆,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習俗,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傳說,屈原受朝廷迫害,於五月初五自盡投汩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線、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並有唐代詩詞《端午》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另,東漢《風俗通義》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掌握了理論依據後,我起身虔誠的把艾蒿、菖蒲、紙葫蘆掛在門楣,凝視數秒後,帶着對屈原的敬畏之心吃下了糉子。偉大的詩人屈原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詩句,彷彿就在我耳邊環繞。

端午節隨筆13

今天我早早起牀,便看見外婆在門上掛好了菖蒲和艾葉,爸爸並且噼裏啪啦放起了鞭炮,接着我們開始吃早點。呀!今天的早餐花樣多多,和以往不同,餐桌上擺放着糉子、蛋糕、茶葉蛋、包子、麻圓、甜大蒜……聽說中午還有一餐豐盛的美味佳餚呢!早餐吃完後,我纔想起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端午節。

相傳端午佳節,是爲了紀念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屈原。那時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爭霸的時候,秦國爲了統一中國,發動戰爭,滅亡了六國,楚國也在其中。因爲楚王沒聽取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經果秦國滅亡了楚國,無奈之下,屈原投汨羅江自盡。這天正是五月初五,人們用投糉子到江中和賽龍舟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呀!我要向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學習,我也要努力學好本領,將來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人民。

端午節隨筆14

淺夏的早晨,突聞窗外飄來談談的糉香。我突然煥然大悟,隨手翻開手機;哦!今日已是農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時間可過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嘆。隨着年齡不斷向前挺進,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謂光陰似箭。

從字面上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爲端一,初二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初午。”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二五時又爲“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爲了避諱,改五爲午,從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爲“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可謂是年年過,但就我而言;每年過節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來之時,總喜歡用文字來綻放我過節之心境,以及淺析這個中華民族古老而又傳統的節日。據史書記載;端午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裏;緩緩流淌了兩千多年。在每年萬物盛長的淺夏,你恍如恆古不變的汨羅江水,維繫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血脈。

在每個色彩斑斕的五月,我總如期至約地守望你的歸來———端午節。不管你是源於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是源於紀念揹負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於紀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於紀念古越民族圖騰祭。在談然而至的那一瞬間;我彷彿讀懂了屈原那憤慨而激烈的悲歌;還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與偏激;也深深地體會曹娥深度憂鬱的眼神;更注視着古越民族舊國故園的變遷。

端午節;我陶醉於你淡淡的糉香,癡迷於你《九章》《離騷》流淌的情懷;崇尚於你團結拼搏的龍舟精神。端午節———看着你;我彷彿遷越進去中華民族這條風花雪月又或戰火紛飛;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歷史長河,每一莫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發人深省。

端午節隨筆15

“喂,寶貝起牀了!”隨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糉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把糉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屍體。想到這裏,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糉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人們是怎樣包糉子的呢?我打開了電腦,上網蒐集了資料。人們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裏,然後用綵帶纏上,放入鍋裏蒸。一個個糉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於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糉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糉子,我拿五彩線把糉子捆結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把糉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打開鍋一看,糉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纔只顧着包糉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糉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糉子,還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農曆五月初五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節向我走來。端午節這天我們不僅能吃到各種美味的糉子,還能聞到棕葉飄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讓人心情無比舒暢。

現在,家家戶戶都準備好糉葉和糯米,爲端午節提前準備好糉子。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門買來一大把糉葉,去包美味的糉子。我手也癢癢的,也想學學包糉子。奶奶說:“好呀,你先看我怎麼包的。”奶奶先把糉葉放在水裏泡泡,然後放進鍋裏稍煮一下,說:“這樣棕葉就軟下來了,最後把它們浸在冷水裏就可以包糉子了。”我認真地看着。

奶奶選了幾片整齊的糉葉,把一片片葉子依次排放在手上,捲成漏斗狀,用勺子輕輕地將米滔進去,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糉子就從奶奶手中誕生了。那個動作是多麼地嫺熟。

奶奶拿來一片糉葉,叫我也來試一試,我可興奮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糉子呀!我下決心一定要包好。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做,可我要包糉葉時,糉葉卻像一個頑皮的孩子,裏面的米全露了出來,我着急了。

奶奶說:“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呀。”聽了奶奶的話,我認真地把糉葉拿起來,記住每個要點,專心致志地包着,奶奶也拿來糉葉,邊做示範,邊教我包,終於,我的第一個糉子包好了,我歡呼起來,奶奶也在旁邊爲我感到高興。

美味可口的糉子出鍋了,一股股糉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蜜棗糉子吃了起來。“啊!好甜呀!”一種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讓我記住了這個十分有意義的端午節。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