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鋼琴家》觀後感作文,寫好作文需要反覆總結經驗,對學生而言作文是很傷腦筋的,作文的內核和內涵無人願意瞭解,文采是點睛之筆,好的作文用詞不在優美更在準確,看完《鋼琴家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1

這是一部描述二戰期間生活在波蘭的一位猶太裔鋼琴家的故事,導演沒有用濃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殺來表達戰爭的殘酷,他講述了一個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層社會的儒雅紳士,是波蘭最著名的鋼琴家,然而德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們大肆迫害猶太人,使波蘭的猶太人從50萬直降到6萬。影片中的鋼琴家一直是個懦夫,他從來沒有一絲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經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櫃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簡單,僅僅是生存。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看完電影,我經常回想起這樣一幅圖景,一個高大卻虛弱的身體,帶着一臉絡腮鬍子,狼狽不堪地跛行於已被完全破壞的房屋中,時不時地一些兇殘的德國大兵目無表情地從空曠的街道上踢踏而過……我在想,這些士兵,他們真的明白這場戰鬥的意義嗎?一張擺在軍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說,或許只是那個時代,那種環境造成了這一切,軍人的職責永遠只能是服從。

故事的結尾,一位德軍高級將領幫助了這位鋼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轉嗎?我想或許不是,或許只是因爲他知道戰爭即將結束,或許他經歷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靈的救贖,我以爲他只是一個人,而人心都是肉長的。有人說這段描述是爲了煽情,而我瞭解到這的的確確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聽說鋼琴家的原型出過一本書,真實地講述了這段不堪的歷史,但由於內容涉及波蘭參與屠殺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書名,有機會一讀,我,只想瞭解那段真實的歷史。

影片的名字是鋼琴家,但我們卻極少聽到琴音,或許那個時代不容許美的東西蔓延,因爲溫柔流淌的琴音會穿越人的心靈,洗滌人們心中邪惡的靈魂,或許那位軍官也是被音樂征服了。我注意到這位鋼琴師在自由年代彈奏的音樂是輕柔而舒緩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邊環繞。而當他帶着恐懼,在飢渴的狀態中爲那位德國軍官演奏時,他手中流淌出來的音樂卻似乎在咆哮,在斥責德國人的暴行,他以爲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一個猶太人的心情……德國軍官沒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實鐵蹄下的沉寂纔是最強有力的控訴,他知道他們能征服一個民族的肉體,卻永遠征服不了這個民族的靈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這幾段鋼琴曲是什麼年代的曲子,原曲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到此,我還時不時地回想起那個落破的像被縛的耶穌像的鋼琴家,他怯生生地走進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終不忘抱着那個已經灑了大半的水罐,他實在太需要它了,所以僅管懦弱、僅管害怕,他卻始終抱着它,就像守着自己的一筆財富……

我想,或許我們不需要用槍炮去表達殘暴,也不需要用所謂壯舉來展示人格魅力,一個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許就能很好地解釋整個世界,這樣的藝術表達才最真實,最撬動心靈……

有人說波蘭人在這場戰爭中也表現的相當殘暴,所以波蘭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時間過去了這麼久,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如何把這段歷史真實地還原,讓更多的人瞭解,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纔是實實在在的。記得影片的結尾處,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幫助鋼琴家找尋那位軍官,雖然他也曾受過很大傷害,雖然他曾很憤怒向德國戰俘吐口水,但他還是以德報怨,這是一種寬恕,對別人,也對自己。記得美國的南北戰爭之後,林肯總統被殺,臨死前說“不要報復”,或許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學習的。

鋼琴家的影片中有許多隱含的歷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對這部影片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近期瞭解了一些二戰的歷史,但還是感覺不足夠,未來要多瞭解,再回頭看這部片子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穫。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2

前幾天閒來無事,便在某奇搜騰電影,翻看翻看着,便發現了《鋼琴家》這樣一部電影。

第一印象便是這樸實無華的片名,《鋼琴家》,便不是說是一個鋼琴家或者是一個關於鋼琴的故事嘍?懷揣這這樣的好奇,我觀看了這部影片。

142分鐘的影片卻讓看後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可講的地方太多了,以至於讓人不知從何說起……

那就簡單說一些吧。

影片的開頭是美好的,鋼琴家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但突如其來的禁猶太令,讓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寫,所有的猶太人被迫搬遷到人爲劃分的猶太區,受盡侮辱,歷盡險惡。猶太人彷彿牲畜一樣被軍官蔑視羞辱,也被世人所嫌棄。猶太人們被困在圍牆中,他們失去了新鮮的麪包,更失去了生而爲人的自由。 而有些猶太人,不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個民族的節操,他們打罵同是猶太人的.別人而來顯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別人眼裏,他們是那低聲下氣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還可憐的人。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印象尤爲深刻的一幕,德國軍官發現了藏身的男主,卻沒有殺了他,而是聽着他的鋼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憶中,更甚於之後主動幫助男主給之於食物衣物。這位德國軍官本性並不是壞的,而是由於戰爭的殘酷而不得不去戰鬥殺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鋼琴家的求生欲後而引起共鳴。雖然最後他的確是死了,但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麼?

戰爭,對於這個世界的危害是極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個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擁有的所有,而這些情況,在戰爭是最爲常見的,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極其深刻的以一個平常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對生的渴望,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厭惡戰爭而對生活抱以希望。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3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遠處有行人走過。他們不會明白這個倉惶的男人經歷了什麼。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邁出那一步。

靠在牆上的時候,驚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影片中對於人性的刻畫已經被太多文字所讚美。那種客觀的視角,描述了整個時期的狀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在這部片子裏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時,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在街頭無辜被殺害的流民,親手殺死自己嬰兒的母親,不明白要拿錢做什麼卻執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沒有人情的猶太警察,只因爲問了一句話而被槍殺的婦女...這些都被審視的鏡頭表露出來,令人情緒沉重。

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殘酷悲歌。

猶太酒吧裏,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瓦列在極端困頓狀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裏響起的旋律,在飢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這些都是細節,而正是細節決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則是它獨特的視角。

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爲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個鋼琴家,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他逃脫死亡的同時也在雕刻着死亡,帶給我們一種生的期望,給我們勇氣應對我們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記得上課時,老師向我們分析這首肖邦第一敘事曲。說它是肖邦爲了祖國和戰爭而寫下的曲子。那時並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匆匆記下了曲式分析要點,還有那些美麗的和聲。好吧,該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該柔情的地方,就柔情。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然後到了上課時,老師很不滿意地告訴我們,你們的演奏沒有靈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因爲那個德國的軍官,居然讓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許它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唾棄,然而美的事物終究是不分國界的。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