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魯迅先生一生都在創作,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顯現出他與舊勢力戰鬥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下面小編整理了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歡迎大家閱讀,僅供參考。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1

〔1〕南腔北調見上海《出版消息》第四期(一九三三年一月)《作家素描(八),魯迅》,作者署名美子。其中說:“魯迅很喜歡演說,只是有些口吃,並且是‘南腔北調’,然而這是促成他深刻而又滑稽的條件之一。”

〔2〕《五講三噓集》參署本書《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這本集子後來沒有編成。

〔3〕梁實秋當時任青島大學教授,並主編天津《益世報》的《文學週刊》。

〔4〕一位嘍羅兒指梅僧。他在天津《益世報·文學週刊》第三十一期(一九三三年七月)發表的《魯迅與HALAMencken》一文中說:“曼肯(即門肯)平時在報章雜誌揭載之文,自己甚爲珍視,發表之後,再輯成冊,印單行本。取名曰《偏見集》,厥後陸續彙集刊印,爲第二集第三集以至於無窮。猶魯迅先生之雜感,每隔一二年必有一兩冊問世。”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

〔5〕門肯(1880—1956)又譯孟肯、曼肯,美國文藝批評家,散文作家。他從自由主義立場出發,反對學院、紳士的“傳統標準”,反對一切市儈和社會上的庸俗現象。他的主張曾遭到白璧德等“新人文主義”者的攻擊,雙方論戰數十年。主要著作有《偏見集》,從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七年,共出六冊。

〔6〕梁實秋在爲吳宓等譯的《白璧德與人文主義》一書所作的序言中說:“我自己從來沒有翻譯過白璧德的書,亦沒有介紹過他的學說……但是我竟爲白璧德招怨了。據我所看見的攻擊白璧德的人,都是沒有讀過他的書的人,我以爲這是一件極不公平的事。”

〔7〕《自由談》《申報》的副刊之一。從一九三三年一月起,作者連續在該刊發表雜文;後來將一月至五月發表的編爲《僞自由書》,六月至十一月的編爲《準風月談》。

〔8〕《十字街頭》半月刊,第三期改爲旬刊,“左聯”刊物之一,魯迅、馮雪峯合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在上海創刊,次年一月即被國民黨政府禁止,僅出三期。《文學月報》,“左聯”刊物之一,先後由周起應(周揚)等編輯。一九三二年六月在上海創刊,同年十二月被國民黨政府禁止,僅出六期。《北斗》,參看本卷第365頁注〔1〕。《現代》,文藝月刊,施蟄存、杜衡編輯,一九三二年五月在上海創刊,一九三五年三月改爲綜合性月刊,汪馥泉編輯,同年五月出至第六卷第四期停刊。《濤聲》,文藝性週刊,曹聚仁編輯。一九三一年八月在上海創刊,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停刊。共出八十二期。《論語》,文藝性半月刊,林語堂等編,一九三二年九月在上海創刊,一九三七年八月停刊,共出一一七期。《申報月刊》,申報館編輯和出版的國際時事綜合性刊物,也刊載少量文藝作品。一九三二年七月在上海創刊,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出至第四卷第十二期停刊。《文學》,月刊,鄭振鐸、傅東華等編輯,一九三三年七月在上海創刊,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出至第九卷第四期停刊。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2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600萬字,其中著作500萬字,輯校和書信100萬字。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爲主,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中,《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已被納入初中語文人教版課本)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含《風箏》、《雪》(收錄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6課)等作品)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僞自由書》《附集》《準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雜文集。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 第2張

魯迅文集選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僞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明天》《社戲》《頭髮的故事》《兔和貓》《一件小事》《鴨的喜劇》《藥》《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樓上》《傷逝》《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示衆》《長明燈》《肥皂》《幸福的家庭》《墳》文集《題記》《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未有天才之前》《論雷峯塔的倒掉》《再論雷峯塔的倒掉》《說鬍鬚》《論照相之類》《看鏡有感》《燈下漫筆》《春末閒談》《雜憶》《從鬍鬚說到牙齒》《寡婦主義》《堅壁清野主義》《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寫在‘墳’後面》《藤野先生》《父親的病》《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反駁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墓碣文》《“友邦驚詫”論》,魯迅的自撰文《魯迅自傳》。這些文章都被摘入《魯迅全集》。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浙江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法等50多種文字。

被選入課本的篇目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閏土》《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故鄉》、《春》、《阿Q正傳》等。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3

魯迅雜文的特點

我本人以前對雜文類的文章可以說孤陋寡聞,在經過魯迅雜文的學習漸漸的雜文的特點有一絲絲的明白。

雖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

但經過老師的講解和自己在網上的瞭解,開始對雜文藝術有大致框架的瞭解。

以下就是我本人對魯迅雜文特點的敘述。

雜文是 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

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鬥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他的雜文多收於《三閒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

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

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

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

魯迅雜文作品代表作 第3張

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

魯迅說:“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這種廣義上的雜文,確如魯迅所說,是“古已有之”的,但在這種廣義雜文基礎上發展起來,具有了獨立含義的中國現代雜文,卻是魯迅的一種獨立創造。

是魯迅賦予了雜文這種文體一種新內涵,使其有了完全獨立的思想藝術特徵,並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輝的豐碑。

不論從歷史事實上進行觀察,還是從社會中的思想和社會文藝發展的辯證規律進行分析,我們都能看出,魯迅雜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直接產物。

它是在中國反封建思想的鬥爭中產生的,是適應魯迅解剖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思想表現的思想藝術需要而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後,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便寫了一些類似雜文的文章,並在《新青年》上開闢了“隨感錄”欄。

從1918年起,魯迅開始在《新青年》“隨感錄”欄發表雜感文章,以後又在《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國民新報副刊》、《語絲》、《莽原》、《猛進》等多種報刊上發表雜文,並開闢專欄,予以倡導。

雜文便逐漸以一種獨立文體的面貌出現在社會公衆的面前,而魯迅則是寫雜文最多、最好的作家。

魯迅說,雜文“萌芽於‘文學革命’以至‘思想革命’”,這是對雜文產生根源的概括說明。

魯迅雜文的發展和演變是一個不斷綿延流動的過程.從魯迅雜文的形成——發展——成熟期。

可見他的雜文蘊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簡直就他本人精神靈魂的濃縮嗎。

魯迅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蒼老的最困苦的時期。

所以他的雜文是瞭解中國那段歷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爲生活在那個時代,所以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爲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

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裏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藥》裏,他僅用一牀“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

在《故鄉》裏,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

《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

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衝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侷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爲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

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裏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爲“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裏,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着取笑他;在《祝福》裏,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

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

人們就是這樣鑑賞着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

而在《藥》裏,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着“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着去“看”他被殺,茶館裏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爲閒聊的談資。

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

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

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

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爲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

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

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爲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

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

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儘管阿Q處於未莊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衝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

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

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捱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

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類)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

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麼?”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爲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

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

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着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

因爲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裏,都被震動了。

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

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爲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通過我對書本和網絡的瞭解綜合以上都是我對魯迅文章的自身的體會和分析,看了那麼多關於魯迅雜文特點的分析我不僅對他的文章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我還對魯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瞭解。

我在分析他的雜文的時候彷彿也同時在解剖他的靈魂他的思想。

我真是對知識增進不少!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