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故鄉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地方,因此我們對家鄉有着特別深的眷戀和特殊的情感,因此每到春節過年的時候,我們都特別的想念家鄉,下面一起來閱讀記憶中家鄉的年味。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1

隨着春節的越來越近,一種溫馨祥和的情愫也愈來愈瀰漫縈繞心頭,回家過年的慾望一天比一天衝動,而遠在千里之遙的家人們盼望我們返鄉的問候總是在不經意間通過電話、視頻、短訊等方式頻頻加強鼓動。心動但不能行動!由於疫情影響“就地過年,暖在身邊”的倡導時時在耳旁警醒,作爲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理當響應在前,在思考如何就地過好年的同時,也想在字裏行間回憶一下家鄉的年味,也算是爲就地過年增添一點不一樣的喜慶。

中國人過年有着4000多年的歷史,初一過大年、初二回孃家、初三貼赤口、初四接竈神、初五接財神、初六送窮鬼、初七人日節等等,各地的習俗大致差不多但儀式感不完全一樣。我們家鄉湖南婁底是湘中地帶,當地湘勇之風盛行。正如湘軍創建者曾國藩所言:湘勇佳處有二:“一則性質尚馴,可以理喻情感;二則齊心相顧,不肯輕棄伴侶。”通俗地講就是十分重感情講義氣。所以逢年過節禮數必不可少。當地流行這樣一段順口溜:“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掃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團團圓……”過年的前期準備工作儀式感就十足,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憋足勁忙着放響“開門炮”。2016年我的農村新居落成,兄弟姊妹和親戚近三桌人集中在我們家過年,年三十晚大家看春晚打牌熱熱鬧鬧大多過了零點才休息,我簡單收拾了一下也準備去睡一會,岳母大人連忙拉住我悄悄說:“明天早晨你還要辛苦早點起牀準備三牲祭祖放炮,今年爭取放個頭炮。”“幾點開始?”“越早越好!”我沒再多問,因爲這麼多年來已經習慣了當地“搶早”風俗。俗話講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特別是今年大家都聚集在我們家過年這儀式感絕對不能掉鏈子。躺了不到三小時,我就起牀準備食物和紙錢炮竹,大約5點半左右,岳母就一一敲房門叫醒晚輩們,5點58分打開大門她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人丁興旺事事好!”話音未落,早已嚴陣以待的兒子點燃了門口擺放好的10萬響大地紅鞭炮,嗶嗶啪啪、紅翠紛飛、香菸瀰漫……大家一邊頻頻互道“新年好”一邊有序地開始履行祭祖儀式中的禮節。隨着我家的鞭炮聲響起,左鄰右舍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頓時響成了一片。

在湖南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耍獅子。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總體來講都是表達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因爲我們是在新居過頭一年,村裏的舞龍隊領頭人根叔早就說好初二蒞我家“掛紅”,要我們做好“接龍”準備。初二上午10時,隨着鑼鼓聲響起,一條長龍翻騰跳躍,帶着騰雲駕霧之勢在大門口歡騰,我們趕緊點炮接龍。一時間人歡快龍歡躍鼓歡響炮歡鳴,讓人目不暇接十分的熱鬧。剛讀小學的侄子不清楚我們爲何要“接龍”。我告訴他這習俗裏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某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爲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爲龍能興雲佈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舞龍燈便有了接燈、串戶、落馬、請酒等習俗。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2

我老家在安徽淮北農村,每每春節臨近想起兒時過年的味道,想起家鄉過年的氛圍。

蒸包子。臘月二十六開始,家家戶戶開始蒸包子放鞭炮,年味撲鼻而來。

蒸包子前,把鍋屋(廚房)打掃一遍,蒸籠、鍋蓋等換上新的。先把大鐵鍋拿下來,剷掉鍋底灰,院子裏出現一個黑色大圈子;大鐵鍋再放上竈臺上,邊沿糊上新泥。母親忙着鍋碗瓢勺洗刷刷,父親在院子劈樹根整木柴。

包子餡多是粉絲豆芽或粉絲蘿蔔,再加上肉丁。餡子攪拌均勻,先在大鍋內炒炒去掉水分,拌上蔥姜醬醋等調味,飄着一股誘人香味。經過發酵的面裹上餡子,一邊包着,一邊上鍋蒸。蒸出來的包子,一個個鼓鼓的雪白水靈靈,像盛開的蓮花,如成年漢子的拳頭大。剛出籠新包子好吃,白麪加上粉絲肉丁的嚼頭,半大小子一口氣能吃兩三個,這可是大包子呢!

蒸包子是個辛苦活,嬸嬸大娘之間互相幫忙。包子出籠放炮,蒸包子從中午持續到晚上,這過程最忌諱孩子問,“還有嗎?啥時結束呢?”在父母心中,有竈神相助可以源源不斷蒸出細麪包子。包子蒸得多,天天吃要吃到正月十五後,吃膩了——包子開裂,黃褐色,甚至發黴。現在看來,一下子蒸那麼多包子,吃上一週以上,這樣不衛生,容易食物黴變呢!

蒸過包子,接着臘月二十七八油炸食品。農家綠色天然的菜籽油豬油炸丸子、炸魚、炸糖糕等美食香噴噴。我記憶深刻是糖糕這種家鄉美食。麪粉裹上搗碎的煮熟紅薯活面,這種麪包上糖成爲圓形在鍋內油炸,成爲黃橙橙的糖糕。作爲孩子,特別喜歡酥軟可口有糖水的糖糕,甜蜜蜜的味道。

記憶中家鄉的年味

過年還有一個重要程序,寫春聯貼春聯,除夕早上貼春聯。那時我讀初中,對着學校發的書法書自練幾天大字,便大膽寫起春聯。大伯叔叔家鄰居家紅紙拿來,讓我寫。那時我初生牛犢不怕虎,拿起毛筆就寫,課本對仗詩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成爲春聯。我至今記得“雨潤禾苗大地春,風梳新柳農村景”這類工整的春聯語句,記得“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類美好祈願類春聯。

大年三十,即除夕,農村年味達到高峯。父母張羅一桌豐盛飯菜,看央視春晚守歲。從大年三十到初一,農村可謂鞭炮隆隆,吃飯要放炮,守歲睡覺要放炮,一早起來開門要放炮。小莊子一個姓,全莊姓徐,輩分有序。初一早晨,一羣屁大孩子討要好吃的,逐家要瓜子要花生,要糖果。大人們讓孩子按輩分喊叔嬸伯爺奶,常常因爲實際輩分鬧出笑話——人小鬼大輩分高。吃過早飯,莊上人相互串門拜年問候。這種孩子們逐家討要好吃的習俗,有種吃百家飯味道,一莊人一個大家庭的感覺。

如今,時代快速發展,農村物質生活提升,反而年味淡了。蒸幾大鍋包子現象少了,手寫春聯變爲直接買油印春聯,全莊孩子討要好吃的習俗消失了——那羣討要好吃的孩子早已成家爲人父母。如今,我人到中年漂泊他鄉,常常想起過去的農村年味,真有嚼頭呢!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