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故鄉情絲回憶

故鄉情絲回憶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故鄉情絲回憶,故鄉是每個背井離鄉的人都像壓迫回去的地方。對於背井離鄉的人來說,熟悉的故鄉,會是多麼享福的一件事,相會故鄉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關於故鄉情絲回憶,下面一起來回憶一下吧。

故鄉情絲回憶

故鄉情絲回憶1

離開家鄉塔畈已經七年了,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計算,但卻是情感的距離。社會變革的延伸,生活節奏的加快,對家鄉的關心越來越少。鄉親們的喜愁哀樂、家鄉的婚喪喜事、鄰居的生老病死、小夥伴們的詩意恩仇、山川河流的滄海桑田。。。。。幾成了兒時的雲煙。

今年暑期,爲了陪孩子看他爺爺奶奶,回家小住了幾天,期間的見聞,不免有諸多感嘆,真有“回首往事千年”的境遇。

  老屋春秋

家鄉的老屋是上上世紀的建築,雖幾經改建,但保留了原有的面貌,老式三進:大門廳、中廳、堂廳,後世改建都圍繞這三進左右尊建,傳統佈局完整—“四水歸堂”意義聲韻外顯。

我家的住屋在整進老屋的西頭中間,前面和右邊有弄道環隔,弄道的左邊住着鄰居沈家,前邊住着我的奶奶和爺爺,爺爺過世的早,在老屋改造前就一直住着奶奶。從某種意義上說:奶奶的老屋就是我們兄弟幾個的“避難所”,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每星期回家一次,這一次的回家,也就成了母親“嘮叨”的歸宿,我們兄弟幾個不可避免的要又一次經歷家法的“洗禮”,所以,奶奶就成了我們的“保護傘”,當然,這也不是每次都能奏效的,總有幾次會引發奶奶和父母親的“戰爭”。由於這樣的“戰爭”是因我們引發的,不會產生家庭的不和,有時還是家庭矛盾的“養護劑”。

我在家排行老大,多數事情因我而起。那個時代是一個“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的年代,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造就了我的頑劣和躁動。母親說,家裏值錢的東西(特別是幾件玉製品)都被我偷來換了東西,和別人家的孩子鬥毆是經常的事情,打架到最嚴重時我的頭上盡是泥巴和血。母親很要強,總是要在打架後,低聲下氣地去安慰別人的孩子和家長,母親的氣氛可想而知。所以每個星期六我都要躲到奶奶家不出來,直到星期一父親去了學校。

記憶中,我家的老屋改造過兩次。改造前的老屋也就兩間屋隔成三小間,一間父母親住房,一間作爲廚房和客廳(農村稱爲座處),一間陳放雜物。我們兄弟幾個就在父母親的房間裏搭一張小牀湊合。那時的家境在家鄉的老屋中,屬於貧寒階層。老屋空間雖擠,但由於人多和當時的社會境遇,期間的生活還算其樂融融,沒有任何“非分之想”,因爲相對更加貧困的地區,我們還算“安得住屋三兩間,兄弟幾個俱歡顏”。

後來,由於我們兄弟幾個逐漸長大,已不能擠在父母的房間和奶奶的牀上了,父母不得不考慮改建房屋,以適應“形式發展的需要”。記得第一次改造房屋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準確的說是1987年冬季。那時,我剛上大學,其他幾位弟弟也在不同的學校就讀。爲了更好的創造環境,造就家庭的“人才”,父母從親戚朋友處借來幾千元,利用一個月時間,改造了父母居住的老屋。後來又在1990年改造了奶奶居住的房子,此次勉強夠一家人居住。

改革開放後,鄰居家的經濟條件不斷增強,左右相鄰的鄰居先後搬出了老屋,並將與我家臨近的房子並買給了我家,家裏的居住條件暫時達到了“人人有房”標準。期間,不斷變換的房屋更替,都沒有超越家庭的理念,幸福快樂一直圍繞着父母親的心田。

回望老屋春秋,一次次的“風雲際會”歷歷在目;一回回的“長吁短嘆”韻茹心田;一份份的“春種秋收”碩果溢滿眼簾;一頓頓的“粗茶淡飯”幸福其間。。。。

凝目老屋春秋,父親的呵斥,母親的嘮叨,兄弟的情誼,鄰里的煙雲;貧寒的拷問,理想的奮鬥,處世的艱辛,得失的安心;歷史的回眸,社會的炎涼,親情的之殤,季節的期盼。。。。都成幸福的課本,一生拜讀、幾世受用、子孫桑田。

近幾年,在家鄉老屋不遠處的周圍,樓房已不斷涌立,筆直的水泥路和敞亮的路燈都已呈現。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規劃的實施,家鄉的老屋已經孤立,新的房落羣拔地而起,一排排嶄新的洋房,昭顯現代風華,遠逝的村落將成歷史的課本,歸來雨燕難尋昨日的呢喃。正是“江山代自有魅力,各領風騷幾春秋”。

現在,兄弟幾個早已有了自己的事業和住處,父母仍在老屋居住,仍經營着老屋的土地,反覆錘鍊着老屋的理想和幸福;仍翻曬着老屋的歷史,拜讀着老屋的滄桑,規劃着老屋的未來;仍堅守着老屋的祖訓,追尋着家族的歷史榮光。

雖然回家很少,但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忙碌而又謙和的幸福,我們卻又忘了回家前的歉意和不安,在父母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暢想着理想和未來。

  老屋鄰居

老屋的鄰居,不像現在是以房屋的契約關係形成的,而是有着血緣關係或政策關係。我家老屋的鄰居既有血緣關係,又有政策關係。聽父輩們說,我家的祖輩關係較爲複雜,父親是奶奶抱養的家族血脈,而相鄰的沈家是祖輩有血緣關係的近鄰。另兩家鄰居則是政策關係形成,是土改時期形成的近鄰,一姓倪家,一姓湯家。現在的近鄰只有湯家一姓,另兩家在改革開放後,遷出了老屋,在老屋旁邊有了新的住宅。

記憶中,鄰居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由於老屋組住戶只有我一家李姓,所以經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是不可避免的,要強的父母爲維護尊嚴,與鄰居的爭吵時有發生,爲了保護年幼的我們兄弟幾個,父母經常要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欺凌”。特別是母親,母親來到我們家之前,是彭河一中等門戶家千金,而且讀過高小,卻要面對當時“文盲法盲”的攻擊,期間的辛酸苦辣可想而知。但爲了我們兄弟幾個的成長,母親卻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苦難,昂揚的將我們兄弟幾個送入大學,完成了今生的意願。那時,母親剛強的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強烈的生存意識是母親戰勝各種苦難的力量之源。

我們兄弟幾個相距只有兩三歲,在我讀高中時,每年開學要學費700多元,那時父親的工資每月70多元,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時常帶來母親的眼淚。爲了不讓鄰居說閒話,清楚的記得,高三時,母親要挑三擔麥草往返幾十裏地,才能湊夠爲了給我買資料的錢。爲了幫助父親減輕家庭的壓力,每年冬天都要上山打兩擔柴,夜晚還要納鞋底、縫衣補衫。農忙時,晚上凌晨睡覺是經常的境遇。現在想起來,這雖然是母親的困難,但何嘗不是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信念的堅持,是一種給孩子們的財富和理想。而眼下的母親們,爲了孩子,誰還能向困難尋求堅強?誰還能是信念的榜樣?

時間是世間最具魔法大師,距離的魅力在於是世界淡忘一切“恩怨情仇”最佳哲學。過去的鄰居情緣,也隨着時間的清洗,人情的脈絡逐漸溫和清晰。矛盾也如過往雲煙,漸漸的記憶中模糊,子嗣的淵源逐漸承接着民族的優良。越來越遠的距離,卻有了越來越近的相思,有了越來越濃的回憶。

兄弟們成家之後,居住地較遠,只能春節相聚。好幾次接父母上縣城居住,都讓父母以各種理由推掉了。而有時爲了父母的安危,常讓過去的鄰居幫忙不可避免。隨着交往的不斷稠密,越來越發現更多的善良,其實就隱藏在相互的理解之中。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子女距離的向遠,父母與鄰居的相見確實是不可避免的際遇,同樣都懷着對子女的思戀,同樣都期盼着對子女的祝福,同樣都消磨着人生的休閒時光,那些曾經的“煙雲”在時代的安慰中,逐漸成爲“歡聲笑語”的談資。時間拋棄了殘舊的干戈,寂寞成就了現實和睦。

這次回家,看到的鄉村變化,物質上的完善是肯定的。最讓我們子女感到欣喜的是那些曾經“向恨相逢不相見”的老鄰居,又“家長裏短”的在一起“談笑風生”,又一起“毫無隔閡”的“和睦親情”。母親說,城裏的生活雖好,但沒有相處幾十年的鄰居“熟悉”好。我想,世間或許就是這樣造就人的,想要時拼命也不一定得到,不需要時卻能幸福相逢其間。

回家後,兒子還告訴一個驚人的祕密,兒子說:奶奶晚上外出打麻將是假的,是和爹爹一道在老屋後面的操場上跳舞。兒子的話不免讓我驚訝,旋即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在心頭盪漾開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不但讓人們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而且讓人們的精神不斷充實起來,這纔是我們要得到的人生真正幸福。

是啊,我也明白了父母不上縣城居住根本原因,有什麼比精神幸福更重要的呢!

故鄉情絲回憶2

想故鄉便是童年,我也只是在那裏從出生起留戀了九年的時光。那裏有你曾經兒時的夥伴,你曾經遊戲的場所。還有老屋、老人、老東西,那都是些自己曾經喜歡的,只是歲月不經我的允許,便將他們掩埋。到頭來,只是慨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悲哀。

比起現在周圍都是高樓林立的情景,我越來越多的回想起故鄉田野上那一望無際的感覺。我並不想說大自然的構造總是讓人覺得很美,但是故鄉那沒有人工做作的意境總能令我暫時忘卻自我。至少在那裏我真正能感受到那“天圓地方”、“水天一線”,雖然客氣中常會瀰漫着菸灰的味道,那裏時常會有一堆一堆的秸稈在焚燒。我們這些小孩們,就藉着這個機會拿着各自家裏的番薯放到最底層的秸稈裏去燜。其實一堆秸稈放在大太陽下曬,它是會自燃的。在那股子煙熏火燎下,番薯很容易就熟。在那時,我們感覺很自由,也很快樂。

小學時上學的路只有一條,從我們這個村子越過一個村子到位於另一個村子的學校的大路,這是我們整個地方唯一的車行大道。而放學時就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車馳大道,剛好另一條就是羊腸小道。這條小路,通常是牧羊人必經的小道,所以小路上通常充滿了要麼是黑珍珠狀的新鮮的羊糞,或者要麼是已經變成了“餅”狀物體的風乾的老糞。

依着這條路的旁邊是一條河,沿着這條河一直走,就可以走回到我們那個村子。最新奇的是河兩邊的風景,稀疏的林立着一些早已過時的老房子,幾乎都是隻有阿公阿婆住在那裏。在那裏,有着唯一的一家商店,房子和店主一樣古老。房子是木質結構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以前是一座土地廟,而這個老頭以前肯定就是這座廟的廟祝。後來,老房子旁邊建了一所能住人的房子,店主也變了,肯定是也只有是老頭的兒子願意呆在那裏。河旁邊都會有屬於各自家的菜園子,甚至有時還會有一籬笆圍起來的竹子,其實說怪也不怪,竹筍能拿來吃,竹子又能做扁擔、竹蓖等一類的竹製品,這都是有它的經濟價值的。

其實我們並不顧及這些,我們只知道當有時天氣好的時候,我們就會飛也似的從校門衝出,或者跑到河裏去“徒手抓魚”,或者就這樣直接着跑着回家。因爲根本不用顧及大道上那些飛馳的車輛會在這裏撞上我們,而如果上學父母就不會允許我們走這條路,並在瘋玩。最重要的是我們是真的覺的我們屬於那個安靜的世界,並且那個世界能夠無聲息的接受我們。而不是大路上嘈雜的鳴笛聲、大人的說話聲,令我們無法隨心所欲的大聲說話。

故鄉時的童年,我們嚮往自由自在,就和我現在還在追求的一樣。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