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唐朝歷代皇帝及評價

唐朝歷代皇帝及評價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歷代皇帝及評價,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爲繁榮昌盛的一個朝代之一,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引以爲傲,很多周邊國家也都紛紛學習大唐的文化,下面朵朵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唐朝歷代皇帝及評價!

唐朝歷代皇帝及評價

唐朝歷代皇帝及評價1

唐朝初期

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爲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635年病死,享年69歲,諡號太武皇帝,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葬在獻陵。朝代故事:玄武門之變。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唐高祖李淵 第二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他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617年,李世民隨父親、劉文靜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爲秦王。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病死,享年50歲,諡號爲文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裏的山峯上)。朝代故事:貞觀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3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爲善。貞觀五年(631)封晉王,十七年(643)立爲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病死,享年55歲,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葬於乾陵。

中宗(爲武后所廢)李顯(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被毒殺,時年54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龍泉山上)。

睿宗(爲武后所廢)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爲唐高宗李治,母爲武則天,唐中宗是其兄長。享年54歲,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葬於橋陵(今陝西省蒲城縣北之豐山)。

武周時期

武周(690年—705年)

則天順聖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爲武周聖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取意;日月當空;幷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國號爲周,她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高宗死後,她把持朝政。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洛陽爲神都,國號爲周,史稱南周或武周。705年去世時發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享年81歲,葬於乾陵。

唐朝歷代皇帝及評價2

一、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皇帝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唐朝開國皇帝、軍事統帥。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大業九年(613年),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與李世民等於五月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晉陽。建大將軍府,與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萬南下。十一月,攻取長安。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爲帝,遙尊隋煬帝爲太上皇,改元義寧,自爲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五月,隋煬帝被殺後,逼楊侑讓位,自立,國號唐,建元武德。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擊敗割據隴西的薛舉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東渡黃河,擊退了劉武周、宋金剛。又命世民東擊據洛陽稱帝的王世充,四年,擊滅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後各地農民起義軍及地方割據勢力相繼被剪除,從而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後,立李世民爲皇太子。八月,傳位於李世民,自稱太上皇。

二、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649年在位,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爲秦國公,後晉封爲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一中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爲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爲帝之後,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爲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三、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幾乎"無所作爲"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爲晉王,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爲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爲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爲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 享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

四、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一生的窩囊皇帝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爲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爲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699年)召還洛陽復立爲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復位。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去世,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五、唐睿宗李旦——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662年出生於長安。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於嗣聖元年(684年)被立爲皇帝,但僅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後,被降爲皇嗣,後復封爲相王,參與神龍政變。景雲元年(710年),在唐隆政變後被再次擁立爲皇帝。他寵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幹政,與太子李隆基爭權。先天元年(712年),禪位於李隆基,退爲太上皇。李旦前後兩次登基,共在位八年餘,但真正掌權僅有兩年,稱太上皇四年。開元四年(716年)病逝,諡號爲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六、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武則天(624年-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爲“呂武”。武則天十四歲進入後宮,爲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爲皇后。高宗駕崩後,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爲帝,改國號爲周,定都洛陽。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爲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

七、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762年病逝。

八、唐肅宗李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的亂世天子

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肅宗,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爲太子。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爲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爲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父親玄宗爲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

九、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亂

李豫(727年-779年),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762年-779年在位)。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爲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爲先”的財政方針。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

十、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的皇帝

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779年—805年在位)。寶應元年(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在名義上統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爲皇太子。大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爲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後任用盧杞等,政局轉壞。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李適出逃奉天,後依靠大將李晟等平亂。執政後期,李適委任宦官爲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他在位時期,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爲“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爲有利的.外部環境。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於會寧殿駕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六年。

十一、唐順宗李誦——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李誦(761年1月8日―806年),即唐順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適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以外)。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779年立爲太子。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爲唐順宗。同年八月,禪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次年李誦駕崩。

十二、唐憲宗李純——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

唐憲宗李純(778-820年),本名李淳,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適孫子、唐順宗李誦長子貞元四年,冊封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爲太子,改名李純,監國理政。同年八月,繼承皇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元和十五年(820年),駕崩於大明宮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歲。

十三、唐穆宗李恆——荒於朝政,奢侈放縱的昏君

唐穆宗李恆(795―824年),唐朝第十二位皇帝(820—824年在位)。唐憲宗李純第三子,唐宣宗李忱異母兄,母爲懿安皇后郭氏。貞元十一年,生於大明宮別館,封建安王。元和元年(806年),加封遂王。元和五年(810年),領彰義軍節度大使。惠昭太子李寧逝世後,元和七年(812年),冊立李宥爲皇太子,改名李恆。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崩,宦官樑守謙擁立李恆登基,是爲唐穆宗。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所任宰相蕭俛、段文昌缺乏遠見,認爲藩鎮已平,應當消兵。不久,河朔三鎮復叛,躲藏軍士紛紛歸附三鎮。長慶四年(824年),駕崩於寢殿,在位五年,年僅二十九。

十四、唐敬宗李湛——唐朝最短命的皇帝之一

唐敬宗李湛(809~826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4-826年在位),元和四年,生於大明宮別殿。元和十五年,父親即位,是爲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加封景王。長慶二年(822年),冊立爲皇太子。四年(824年),唐穆宗逝世後,即位於柩前,時年十六。在位期間,禮遇朝臣,耽於玩樂,沉迷擊鞠,喜歡打夜狐,不愛坐朝理政,任由權宦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宰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甚至發生染工暴動事件。寶曆二年,爲宦官劉克明等所弒。

十五、唐文宗李昂——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的皇帝

李昂(809年—840年),即唐文宗(826年―840年在位),唐朝第十四位皇帝。李昂於長慶元年(821年)被封爲江王。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爲帝,年僅十八歲。李昂在位初年勵精求治,他出宮女三千餘人,放五坊鷹犬,減省冗員。後用寵臣李訓、鄭注等,企圖誅滅宦官。但密謀泄露,李訓等被殺,李昂也在“甘露之變”後被軟禁。開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鬱而終,享年三十二歲。

十六、唐武宗李炎——開創唐朝短暫中興的滅佛皇帝

唐武宗李炎(814年—846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0-846年在位)。性情沉毅,雄謀勇斷。初封潁王,拜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將領仇士良和魚弘志矯詔廢黜皇太子李成美,擁立李瀍爲皇太弟。唐文宗去世後,李瀍即位爲帝,年號會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發展經濟,改革積弊,削弱宦官、藩鎮和僧侶地主的勢力。會昌五年(845年),鑑於寺院經濟氾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毀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沒收大量寺衆土地,成爲毀佛運動的“三武一宗”之一 。在位期間,對內打擊藩鎮和毀佛運動,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呈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長生丹藥。會昌六年(846年),駕崩於含風殿,時年三十二。

十七、唐宣宗李忱——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後,李忱爲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爲帝 。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皇親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對外關係上,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爲“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爲“小太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三年。

十八、唐懿宗李漼——唐朝間接的亡國之君

唐懿宗李漼(833年—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59~873年在位)。器度沉厚,姿貌雄傑,初封鄆王。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駕崩後,在宦官王宗實擁立下監國。即位之後,年號鹹通,勵精圖治,延納讜言。洞曉音律,猶如天縱。統治後期,遊宴無度、驕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導致浙東、安南、徐州、四川相繼發生動亂,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喪失了“大中之治”的成果。鹹通十四年,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一。

十九、唐僖宗李儇——宦官手中的傀儡皇帝

李儇(862年—888年),即唐僖宗(873年至888年在位),唐懿宗病重彌留之際,李儇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爲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駕崩柩前即位,當時唐僖宗12虛歲,是整個唐朝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888年)死於長安,終年27歲。

二十、唐昭宗李曄——唐末皇權衰微的悲劇性皇帝

唐昭宗李曄(867—904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888~904年在位),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初封壽王,領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888年),在楊復恭擁立下即位。當時,大唐帝國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分崩離析。於是,唐昭宗尊禮大臣,勵精圖治,希望恢張舊業,號令天下。即位之始,制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發動平定四川陳敬瑄與河東李克用的戰爭,最終消滅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軍折損大半,國力兵員不足,坐視宣武節度使朱溫實力發展壯大,逐漸成爲中原霸主,爲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此後,唐昭宗一直受制於宦官、李茂貞與朱溫。天祐元年(904),爲朱溫所弒,時年三十八。

二十一、唐哀帝李柷——唐朝末代皇帝

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唐朝末代皇帝(904年-907年在位)。乾寧四年(897年),封輝王。天覆三年(903年),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全忠決策。李柷在位3年後被廢,次年被鴆殺,葬於溫陵,終年17歲。

唐朝自唐玄宗天寶年間以後的150多年裏,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唐朝的衰落源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統治中國290年的大唐——亡。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