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其實我們不需要做太多準備,家長要讓孩子獨立完成手抄報,黑板報可以利用彩色的粉筆來上色,內容不能太過突兀,跟着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教程,一起來做吧。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1

傳說一:浴蘭節說

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爲豆實也蓄蘭爲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爲浴蘭之月。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

《大戴禮記》爲漢文帝時禮學名家戴德選編的是研究上古社會的珍貴資料。如果此說成立端午節在先秦時代已出現迄今歷時二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

傳說二:“惡日”說

漢代人認爲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爲“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爲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爲“端午”。

端午爲什麼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 第2張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2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 第3張

有關端午節的詩詞

6.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____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5.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____趙蕃《端午三首》

4.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____殷堯藩《同州端午》

3.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____貝瓊《已酉端午》

2.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____蘇軾《浣溪沙·端午》

1.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____殷堯藩《端午日》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 第4張

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2.吃糉子

3.佩香囊

4.懸艾葉菖蒲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字又少 第5張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