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冬至的來歷簡寫

冬至的來歷簡寫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至的來歷簡寫,冬至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被確立的節氣之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中國人都很重視冬至節氣,各地冬至習俗也不一樣,下面就來講講關於冬至的來歷簡寫。

冬至的來歷簡寫1

冬至爲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爲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爲一候,三候十五日爲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裏又分爲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爲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

冬至的來歷簡寫

而所謂的農曆則爲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週期分爲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爲一個月。),陰曆乃爲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的來歷簡寫2

南北地區冬至傳統飲食習俗

1、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爲“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的來歷簡寫 第2張

4、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6、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7、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爲出名,其原料爲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的來歷簡寫3

冬至的傳說

冬至傳說之一:來源於上古帝皇——黃帝和堯帝。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一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

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爲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

《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爲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冬至傳說之二: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與疫鬼有關。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湯圓與湯圓的原名“冬至團”有關,且湯圓有團圓之意,預示冬至後即春節相聚一堂的大團圓之義。現在,人們多用第二個來解釋,即團圓之意。

而關於冬至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則越來越少人知道。其實,該習俗是來源於民間故,即相傳有一個叫共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爲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

冬至的來歷簡寫 第3張

冬至傳說之三: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醫治耳朵“凍瘡”有關,即北方的“捏凍耳朵”習俗。傳說該習俗來源於漢代的南陽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結束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置鍋中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用後,百姓的凍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進九,人們便模仿做着吃,並把它稱之爲“餃子”,也有稱“扁食”,又或叫“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因此形成“捏凍耳朵”這種習俗。

這一風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區盛行,到冬至日,不論家庭富裕或貧窮,都要食用餃子,即民間俗語相傳:“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因爲冬至日到來,意味着要進入更冷的階段,爲了保護耳朵不被凍掉,就食用長相類似耳朵的餃子予以保佑。

所以,我們會發現,不論身處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度過這個冬天,迎來新的一年。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