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民間流傳很多關於冬至的故事,下面分享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1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小故事一——紀念醫聖張仲景

每年的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慣,冬至吃餃子是有故事的,和張仲景有着很大聯繫。有着什麼樣的聯繫呢?

有一年冬天格外寒冷,很多人身染寒疾,張仲景整天忙着四處爲人治病,沒空休息。有一天張仲景治療完病人回家,一路上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儘管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衣,張仲景也凍得哆嗦起來。路過小鎮街道時,他看見一些穿得破破爛爛的窮人,由於沒有棉衣,穿的太單薄,他們身上臉上都生滿了凍瘡,很多人的耳朵被凍得通紅,甚至潰爛發膿。張仲景心地善良,見到眼前的情景十分難受。

張仲景回到家後,心裏還惦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苦人。他想用自己的醫術來幫助他們,於是買了許多驅寒的藥材和羊肉,在冬至那天帶領自己的弟子,在小鎮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一個大棚,支起一口大鐵鍋,把羊肉、辣椒和那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裏熬。熬好後,又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住,仿着耳朵的樣子捏成麪食,最後再放進鍋裏煮,煮成的麪食香嫩可口。這是一種可以治凍傷的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祛寒嬌耳湯”。

香味吸引來很多人,張仲景吩咐弟子分給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祛寒湯,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發熱,馬上就不冷了,彷彿喝了熱酒一樣,大家都十分感謝張仲景。更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破爛的耳朵不出半個月竟都神奇般的好了。

後來每年的`冬至,人們都會效仿張仲景,仿照“嬌耳”的樣子做成麪食來吃,“嬌耳”也漸漸變成了今天人們常說的餃子。民間流傳說,只要吃了冬至的餃子,冬天就不會再凍傷耳朵了。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小故事二——紀念女媧娘娘

在懷川地區,有一個冬至吃餃子的傳說,上古時期,女媧在神農山摶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女媧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紛紛被凍掉,女媧十分着急。

於是,女媧就用針線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個個縫上。一天,女媧縫好一個泥人的耳朵,把餘下的線讓這個泥人用嘴咬住,轉身去找剪刀,當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邊時,一個好主意瞬間在頭腦中誕生了。她用一根線,一頭拴住泥人的耳朵,一頭讓泥人緊緊咬在嘴裏,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後來,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怕凍掉耳朵,也用一根線一頭拴住耳朵,一頭咬在嘴裏。時間長了,就把咬線變成了吃餃子,因爲餃子的形狀很像耳朵的形狀。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便在懷川地區傳開了,延續至今。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2

冬至傳說故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 第2張

冬至傳說故事二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老祖宗摸出來的這些個節氣,一定費了不少勁,這麼費勁,爲的是嘴上一口吃的。靠天吃飯的年月,不明白節氣,很可能就要餓肚子,要送命。而這些節氣慢慢轉化爲節日,用來紀念它們最直接的辦法,仍然是吃。比如,立春吃春餅,冬至吃餃子。我覺得這是再單純不過的慶祝了。吃飽了吃好了,是我們最初的快樂。

冬至傳說故事三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證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因此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此刻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3

南陽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蘇州至今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圓夜飯”不僅豐盛,每道菜名更是有寓意。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給小朋友講的冬至的小故事 第3張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百姓的冬至也叫鬼節,冬至這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這天的羊肉粉湯有個古怪的名字——“頭腦”。一般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着粉湯吃。

福建——冬至“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福建冬至有以熟“甜丸子”祭祖的民俗。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媽媽要吃“丸子湯”。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裏,和生薑、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